小心,频繁使用花呗可能影响你的征信

不久前,一条信息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花呗的部分用户被接入了央行征信。一时间,很多网友十分震惊,大量用户更表示对于这个变更毫不知情。根据媒体的报道,花呗是以服务升级的形式,将《个人用户信息查询报送授权书》通知用户并获得授权。但是根据很多网友的反馈来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升级的时候允许了什么协议,所以大部分网友也并不知道自己的花呗使用信息可能接入征信的事情,甚至很多网友表示他们在19年的时候就毫不知觉地进行了升级。

500

当然,虽然支付宝在升级时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动,但是作为消费者本应认真阅读服务协议并作出相应判断,这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希望大家以后在使用APP的时候还是多留个心眼儿。

那么回归问题的本身,既然花呗接入了征信,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呢?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以前京东白条、微粒贷、任性付和借呗接入征信时的讨论。最开始引爆事件是因为有些人在使用了这些金融产品之后发现在银行贷款明显吃力,在额度上产生了明显的下降,深究之下发现是这些金融产品纳入了征信,并以贷款的方式被记录。

以京东白条为例,它在信贷交易信息明细中就被扒出是重庆两江新区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提供的个人消费贷款,至于任性付更是被扒出曾经将用户的借贷记录逐条上报征信。而这种类型的征信记录,对于征信的影响其实比较负面,即使按时足量还清,如果数量较多也会不利于征信评价。因为这类金融产品的本质是小额贷款,如果频繁使用会被视为一种经济能力欠佳的体现。当然,也不敢肯定没有那种家底殷实但就是爱用小贷的大佬,这种就需要加分项和减分项综合考虑。

但是根据很多网友表示,他们感觉花呗其实是一种信用卡,它只提供消费额度而不能提现,理应和借呗等小贷产品相区别。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表示,阿里有网商银行,理应可以开办信用卡业务。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

然而,根据支付宝官方的信息查询,花呗的运营主体实际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显然这家公司运营的主业之一就是小额贷款。而且根据昨天北京青年报在新华网上发布的报道显示,依据《关于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调查的紧急通知》,在月末线上联合消费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的两项统计中,都要求金融机构分别单独列出与“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的合作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在“当月发放全部个人消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一栏,则需要列出与“蚂蚁借呗”合作的利率。

也就是说,在央行的观点中,蚂蚁花呗实际上应该是一种个人消费贷款,那么与此前的京东白条等借贷产品在性质上没有任何区别。至少在央行看来,花呗不是信用卡。

那么搞清楚了花呗的实际性质,我们可以基于这个讨论一下使用花呗对于我们征信的实际影响。首先,逾期肯定是极坏的行为,这个我认为并不需要怎么解释,因为逾期显然是一种缺乏还款能力或者缺乏信用的表现,长期逾期必然会降低征信评价。那么问题在于,正常使用花呗,按时还钱是不是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呢,我认为还是有影响的。

按照很多用户的使用方式,每个月仅按照最低的还款额度进行偿还,即便是信用卡这样使用也是不利于信用累积的行为,更何况是个人消费贷款。即便是按月全额偿还,它也涉及到为什么要使用个人消费贷款的问题。比如很多网友使用12分期,24分期,虽然它们都是无息的贷款,但是长期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能力较弱的体现。至少从账面上不太容易区分分期付款和买酱油醋都刷花呗的用户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如果花呗只具备直接消费功能,可能还是一种比较中性的借贷产品,但涉及了分期,就还是比较负面的类型。

那么,有网友可能要想了,那信用卡本质也是借贷啊。这个在银行看来其实并不一样。我说句最通俗的话,信用卡是银行发行用来赚钱的东西,不可能也没道理不鼓励用户使用,如果正常使用信用卡越用信用越低,是不是会减少银行的收入,银行会那么傻啊。但花呗就不一样了,花呗赚多少钱和银行有什么关系,银行这个时候就可以显得比较“铁面无私”。至于花呗为什么接入征信,我认为主要还是央行主导,毕竟这是有利于市场管理的措施。

当然,虽然说是有负面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大是小需要分情况讨论。并不是说用了花呗就再也不能贷款。根据很多从业人员的观点综合分析,遇到比较严格的银行会很在意这种小额个人消费贷款的频繁使用,很多银行会把他们列入高风险的人群;遇到一些比较宽松的银行可能并不是很在意花呗的使用,只要在贷款的时候结清花呗,就可以了。但如果是跑模型,则可能直接从系统里降低评分,拒绝贷款或调低额度,因为花呗本质上还是个人消费贷款,系统并没有把它单列为一种。而且如果涉及了多头借贷,比如同时使用花呗和京东白条等产品,负面影响会比较严重。

所以,综合看来花呗本身的负面影响可能有负面影响不太大和负面影响比较大两种,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没啥影响、调低额度和拒绝借贷三种。具体能不能贷款,还要看需要借贷的数额、借贷种类和其它因素的综合评价。至于积极影响有没有,这个其实不好讲,很少听说谁因为个人消费贷款比较多而提高信用。虽然也有专业人士指出如果是白户,少量使用可以增强信用,可实际看来,即便是按照每月上报而不是逐条上报,也是一年12次,五年就是60次。这其中多少次是少量,其实很难判断,至少长期使用应该就不算少量了。

总之,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如果经济条件比较好,消费的时候没有什么经济压力的人,完全可以防御性地关闭花呗,如果仅仅因为一点便利或者习惯而冒着征信被影响的风险,其实有些不值。而对于花呗依赖比较严重的朋友,也建议更多使用信用卡,因为在银行系统看来信用卡和花呗的权重和区别都比较大。至于长期正常使用花呗的朋友也不要太担心,如果现在停止使用,征信信息会每几年逐年刷过去,影响会越来越小。当然,很多花呗用户并没有接入征信,或者征信接入了但还没上报,这些就还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虽然我也认为未来的大势将会趋近网络金融,但目前来看还是应该保持观望,毕竟出于谨慎还是不建议拿征信冒风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