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间集·之二

就BBC美食节目之争议及相关联等看法

时代在进步,时间几乎可以抚平一切,但有些东西恰恰难以改变。

BBC近日之美食节目在亚洲地区引发热议,节目中以煮意面的方式烹饪米饭,毫不意外地引发了来自米饭食客的吐槽风暴,以至于主持人不得不声明:“一切都是剧本安排。”

英人不善烹调,这点几成国际共识。而他们对本国食物的“迷之自信”,对于异国食物的了解之匮乏,则常常能毫不意外地引众人围而攻之。此前已有英国知名大厨在BBC的节目里评价仁当鸡“不够酥脆”,结果是令马来西亚与印尼难得发扬了一回东盟战友情。纳吉布首相亲自下场,两国网友一齐开炮,将那位大厨骂到道歉了事。

不过就这次的情况看,BBC似乎远未吸取教训。任何一个国家对于美食都有着极强的主观偏好,这倒也可以说明饮食这种文化体系的确是受到各地区的条件的强烈影响,深植于每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中。笔者不是,地理决定论”的支持者,但很多情况倒也确如所言。冰岛人挪威人吃腌鲨鱼,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食物的确是北欧恶劣环境的产物,同理的还有因纽特人的腌海雀与瑞典人的鲱鱼罐头。藏区有的地方以腌猪肉作为待客佳品,一头整猪被吊腌数十年,通体发黑,让食客敬而远之,然而这种整猪在当地则是富足的代表,不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生活,确实没资格对这些食物说三道四。

但是从另一种方面来看,饮食文化又恰恰是可以有一套客观标准的。同样是鳕鱼,英国的仰望星空派确实是不及葡人的炸马介休。(笔者有幸在澳门吃过,虽然也没有多好吃,总归卖相还正常)东亚有食鱼脍的传统,这确实是比荷兰人去头去脏生食鲱鱼更加雅观。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讲,饮食是文化的体现,文化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可能是强势文化所带来的),对于饮食的审美也无疑会具备逐渐趋同的特点。

不过,这又会有何影响,中国人不会因为米其林的评价而集体去吃西餐,其他民族亦是如此。一个国家或民族饮食就是有这么固执。

但正如人类的历史在不断发展一样,饮食以及关联文化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弗洛伦萨僭主,“华丽公爵”洛伦佐·美第奇大概吃不上番茄,但如今的意大利料理早已离不开番茄。有些东西却又是不变的,不似英国人对于食物的奇葩理解,饮食之中的基本,各个民族有着各自的解读,各成一脉,相互交流,延续千年。平安时代的日本宫廷喜食“唐食”,即中国料理,由此成为了日本料理雅化的契机,演化出有如“割烹”与“怀石”这样的支派,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法国的白兰地蒸馏酒技术成就了苏格兰威士忌与东欧的伏特加,都是自己国家的骄傲。很多东西就是如此,看起来变化了,其实又回到了最初的轨道上 。

饮食是如此,民族更是如此。有的人将民族之间的差异称作伪命题,认为人类文明将趋于一同。但是从饮食却又可以看出,有一些东西就是伴随着这个民族一同诞生的,决定民族特质的正是这些数千年来未曾改变的东西。也许我们无法指望英国料理能有被国人所接受的那一天,正如我们对于千年来饮食之道的坚守与传承。文化的多样性也许正是如此,需要尊重,但是理解随缘。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