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以前,冰棍是大人与孩子沟通的媒介
可怕的三伏天终于到来了。
在一日热过一日的天气里,钻进空调房里的现代人,舒服是舒服了,但是总少了些珍贵的经历,那些被汗水浸湿后背和眼角才会留念的陈年记忆。
一、二十年前,空调、冰箱都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三伏夏日,吃上一口冰镇西瓜,那叫一个痛快!
在过去没有冰箱的日子,想吃冰凉西瓜,图上这样的方法是最实用的了。将瓜果泡在井水里一会,再拿出来,趁凉食用,这体验非常美妙。
这组暴露年龄的暑天纳凉老照片,有没有你的身影?
街头的流动摊位,正在销售冰镇汽水。
风靡了一个时代的,北冰洋汽水,酸甜可口,玻璃瓶碰撞发出丁零当啷的声音,就让人想起夏天的味道。
在炎热的夏季中,一位妈妈抱着穿开档裤的孩子走在大街上。
在后面有一位带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拿着一把折叠扇,这样的扇子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
去公园游湖是那个时代青年男女暑天约会的好去处。波光粼粼,享受夏日里不被打扰的好时光。
傍晚小区树荫下纳凉的老人,或遛个鸟,或下盘棋。
此情此景下,就连白天里烦人的知了,似乎也识趣地调整了鸣叫的频率,惬意极了。
没有空调,至少我们还可以使用电风扇!
每一个夏天,都有风一样的“女纸”。不过要小心,千万别把长发卷进风扇里,这是曾经高发的消暑惨案。
当然少不了的消暑小食。
两广地区有凉茶,海南有椰汁清补凉,蜀地有冰粉,记忆里的味道,愈久弥新。老作坊的工艺比不上现代技术出品精致,但是味道还是老的好。
炎热的三伏天,也留下了马未都先生的一些童年记忆,特别是关于“冰棍儿”的部分:
冰棍的名字质朴,现在叫雪糕,听着就小资就矫情。冰棍的灵魂在冰,尤其在酷暑难耐的夏天,一根冰棍带有的凉爽不光是生理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那年月,全社会没有空调,赶上夏天三伏,室内与室外一样热,甚至室内更热,苦夏一词就是这么来的,今天这词都废了,没听人再说过。
家里有冰箱不过三十来年的事情,我童年的时光谁家也没有电冰箱,冬季阳台上窗户外就是天然冰箱,夏天的所谓冰镇西瓜实际上是冷水泡的。
夏天仅有的凉爽就是吃冰棍,很长一段记忆中,红果冰棍三分钱,小豆冰棍五分钱,牛奶冰棍也五分钱,最好的是鸳鸯冰棍,也叫双棒,一毛钱。估计儿时的物价大部分都忘了,但所有走过来的人都深刻地记住了冰棍的价格。
红果冰棍由于价廉,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价廉的红果冰棍最大的好处是耐吃。冰棍对孩子们的诱惑很难抗御,尤其牛奶小豆这类很甜的冰棍,三两口就咬碎下肚,而红果冰棍由于低糖(实际上没糖,甜味来自糖精)很硬,小孩们都愿意吮吸,含在嘴里感受冰凉,感受那一丝丝的红果酸甜。
在物质贫乏的时代,冰棍都是大人与孩子沟通的媒介,学习好了奖励买冰棍,帮助做家务奖励买冰棍,家长高兴给孩子买冰棍,节假日买根冰棍就算过节了。
我清晰地记得家的南侧有条小路,小路与大院隔着一道铁丝网,每天当卖冰棍的老奶奶吆喝声穿过窗户时,我攥着三分钱硬币,欢快地下楼,隔着铁丝网买下一根冰棍,迫不及待撕下包装纸,将那根硬梆梆的冰棍放入口中,然后,一切的一切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