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林教授:还气功本来面目

张洪林  医学博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气功研究室主任

提起气功,绝大多数国人都不陌生。然而,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气功?绝大多数人会模模糊糊说不明白。即使在气功专业领域,直到今天对气功概念定义的认识也很不一致。气功概念是气功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基石不正必然会使整个大厦偏斜不稳固,影响气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发展方向。事实证明,气功概念认识的失误也是当年社会伪气功泛滥和至今冒用气功名义邪教不断生成的学科内因。可见,正本清源还气功概念定义本来面目,具有极其重要的学科理论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

了解一些现代气功历史的人都知道,气功虽然已有数千年历史,但是在1955年前,并没有“气功”这个统一的称呼,而是或因各自练功时分别侧重呼吸、姿势、意念的差异,或因其来源医、儒、道、佛、武的不同,有着诸如吐纳、导引、食气、服气、静坐、坐禅、站桩、炼丹……等等众多叫法。虽然几本传统道教和武术书的行文中最早出现过“气功”一词,但是其含义都不是今天意义的气功。

现代“气功”这个名字是1955年由原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院长刘贵珍取名、定义和统一的,也是刘贵珍最开始经各级领导支持和诸多媒体宣传把气功推向全国,这是整个气功界公认的事实。刘贵珍因此还受到国家卫生部嘉奖,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都亲自过问和支持了在河北省北戴河建立了刘贵珍为院长的全国第一个气功疗养院,为全国培训了大批气功人才。

刘贵珍当时的气功定义是什么呢?他在自己的代表作中写到:“为什么称它为气功疗法呢?‘气’这个字在这里是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也是俗语说的要练得有‘功夫’,将这种气功疗法,经用医学观点加以整理研究,并且用到治疗疾病和保健上去,去掉以往的迷信糟粕,因此称为气功疗法。”

刘贵珍之所以选择‘气功’一词命名而没有选择其它词汇,是因为他所练的属于调息吐纳类功法,是练功时以侧重强调特殊呼吸方式为特征的一种功法。

这个功法要求吸气后停住,然后再慢慢地呼气,简称吸—停—呼。如果用现

在的眼光看,这个功法是要求练功人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用呼吸这一个念头取代其它杂念,帮助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自我催眠)状态。

换言之,特殊的呼吸方法要求主要是吸引注意力帮助练功人入静的手段,而不是气功的本质属性。然而,极其遗憾的是,刘贵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将认识聚焦在“气”随呼吸的进与出上,并据此取名和定义了气功。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贵珍是将呼吸之气当作气功的本质属性了。至今这个影响仍可以在国内外出版的汉英或英汉词典上看见,气功都被翻译为深呼吸锻炼方法。

后来,河北省卫生厅委派刘贵珍前往北京,向卫生部汇报了气功。这个由民间发掘出来的不吃药不打针就能治病的方法,自然也引起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1955年12月19日,在国家研究中医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典礼大会上,国家卫生部对全国一些先进的中医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其中就有刘贵珍领导的唐山气功实验小组。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健康报、工人日报、体育报等多家新闻机构对刘贵珍本人及气功疗法进行了报导。从而使刘贵珍及气功疗法在全国的影响迅速扩大。许多人涌向河北省取经和参加刘贵珍举办的培训班,全国各地也不断办气功培训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学练气功社会热潮。1956年,国家投资在北戴河创建了第一个气功疗养院,刘贵珍出任院长。

同年,国家领导人专门请刘贵珍同志来北京汇报和传授气功,对他研究气功给予高度评价并直接给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批示提供物质支持。此后,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常请他去教气功。陈毅同志学会气功后,高血压病明显见效。林伯渠同志学会练功后,高兴地说:“你为老人找了个治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好办法。” 谢觉哉同志则为刘贵珍的代表作《气功疗法实践》一书题词:“气功疗法,人人可行,不花钱,不费事,可以却病,可以强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此书先后印刷11次,发行百万册。刘贵珍的重要著作还被译成日、英、印尼等文字,发行于国外。至此,刘贵珍以很快的速度成为当时气功领域最有影响的权威人物。

按照常理,气功的名字都是刘贵珍取的,那么刘贵珍对气功下的定义就应该是标准,后来人都应依此为准则。然而,刘贵珍在他代表作《气功疗法实践》论述自己取名和定义气功时白纸黑字明确写到:“古代流传下来的导引法、内养功、吐呐法、内功、深呼吸、静坐呼吸养生法等,虽然名称不同,均属于气功之前身。”又说:“‘气功’这个词概括了静坐、吐呐、导引、内功等修练方法。因为气功运用于防病、治病,故名为‘气功疗法’。”

后来,面对几乎所有学练气功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望字生义,将气功之气理解为中医理论说的元气、内气这种情况,刘贵珍又对气功定义进行了新的补充解释。他在修改后再版的《气功疗法实践》添加;“依据古典理论,将这种以培育正气为主的自我锻炼方法命名为‘气功’,我们认为,气功的‘气’不仅包括呼吸之气,也包括人体的正气。”“我们把培育元气的健身方法称之为气功,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传统理论的观点。”同书还写到:“气功之‘气’,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

刘贵珍前后这些论述无疑告诉我们,他取名和定义的气功是来源于传统中医学的。同时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看出刘贵珍初期用“呼吸之气”定义的气功是对表面现象呼吸形式这个非本质属性的描述,后来又补充进中医理论“元气”内容定义气功,也纯属于自己思辨臆断自圆其说,完全不符合逻辑学对概念定义的要求!

怎样的定义才符合逻辑学概念定义要求呢?

逻辑学对概念、本质属性与定义及其相互关系有清楚的论述界定。逻辑学认为,对一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属性叫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这一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决定性属性,简言之就是有这个属性存在就是这个事物,没有这个属性存在就不是这个事物。定义则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就是用简短语句概括指明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则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按照逻辑学要求给气功下定义,首先我们对气功这个事物的认识必须要客观,换言之我们思维产生认识形成概念的依据必须来源于客观事实,逻辑学称之为客观对象。亦即必须保证使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统一。下气功定义是对气功本质属性描述,而不是在描述非本质属性。

涉及气功概念定义的客观对象是什么呢?首先当然应该说是给气功取名的刘贵珍以及他的依据。然而刘贵珍说他取名定义的气功是对导引、吐纳等古代传统医学内容的概括。由此可见,要反映气功事物的客观对象,必须离开刘贵珍的认识,必须溯本求源去看中医学老祖宗最早最经典的属于中医准则标杆意义的著作《黄帝内经》,并且把其中论述气功概念的所有这些事实依据作为客观对象,提炼出其中的本质属性来形成符合逻辑学要求的气功定义(注:在本作者之前,没发现中医气功界任何人士认真通读《黄帝内经》全书,摘录出其中所有与气功有关论述的文献资料)。

从《黄帝内经》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下与气功概念有关的客观论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素问·生气通天论》: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素问·刺法论》: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

《灵枢·始终篇》: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

《灵枢·本藏篇》: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魄魂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也。”

《灵枢·上膈篇》:

“恬淡无为,乃能行气。”

《灵枢·大惑论》:

“独暝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以上非常清晰的实证论述,足以说明《黄帝内经》已经明确了气功的本质属性及基本概念。一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和“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充分表达了通过主动调神入静促使气机随之协调的“神”与“气”主从关系,亦即主动的自我心理调整影响自身生理功能。上述这些与气功概念有关的条目中,“精神内守”、“独立守神”、“传精神”、“通神明”、“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净神不乱思”、“占神往来”、“专意一神”、“必一其神”、“御精神,收魂魄”、“精神专直”、“心和调”、“安心定气”等这么多围绕“调神入静”专一内容的论述,无可辩驳清楚地证明了“调神入静”是气功唯一不二的本质属性!

“入静”是气功锻炼特别强调必须达到的一种意识状态,也被称为“气功态”

。这是气功区别于其它锻炼方式的最关键处。换言之,有入静才能叫作气功,没有入静的任何类似锻炼都不是气功。传统气功描述这种入静的意识状态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也称之为“一念代万念”。心理学将这种意识状态统一称为催眠状态。气功界称作调心、调身、调息“三调”的方法,都是气功锻炼过程中帮助练功人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进入自我催眠状态入静的方法。

除了《黄帝内经》文字理论方面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论述,我们还可以

著名中医大家、被古今中医界誉为“药王”孙思邈的练气功实践过程作为客观对象,看看气功的本质属性和概念是什么。

孙思邈在其重要著作《千金要方》中,有一段很具体细致形象、没有任何特殊

调身和调息要求的练功记载:“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援,斯须,则自达于涌泉”。

懂得心理学知识的人从这段论述中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练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

围绕着自我暗示核心,聚精会神地自我想象、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调节进入自我催眠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想见”的“太和元气”及其从头到脚的运行途径,也完全是以自我想象的内容进行自我暗示的结果。通过这种想象,摒除杂念,忘却烦恼,将自己带入一个令自己“意专思存,不得外援”的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理情绪状态,亦即气功入静状态(所谓“一念代万念)。这段没有任何调身和调息要求的功法介绍,进一步从实践方面证实了气功的本质属性是调神入静而非练气和调息调身。而历代主要中医著作记载的气功功法实践内容与孙思邈介绍的大同小异,反映的均以调神入静为本质特征。

依据中医最权威著作《黄帝内经》对气功概念理论方面的客观论述,以及古今

中医界公认的药王孙思邈等功法实践的客观描述,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得出调神入静是气功概念本质属性的结论,围绕调神入静本质属性,运用逻辑学概念定义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多角度给气功下出相对准确的定义。

从中医角度为气功下定义:气功是通过调神入静促使气机协调(所谓心平气和

),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养生锻炼方法。

从心理生理学角度来概括气功定义:气功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使意识进入自

我催眠状态,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根据气功的锻炼方式,也可将其定义为:气功是使用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

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状态,通过良性心理调整,使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趋向协调,甚至使某些病变的形态实质得以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从行为医学角度为气功下定义:气功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自我催眠良性

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在大脑以条件反射方式强化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依据客观史实和逻辑学方法理出气功的本质属性、形成气功概念和下出气功定

义后,以此为准则,让我们再来对照分析以往主要的有影响的气功定义,看看问题都出在了哪里。

首先看刘贵珍的气功定义。在肯定刘贵珍将气功推向全国无与伦比功绩的同时

,相对于中医典籍理论和功法实践所明确体现的气功概念调神入静这个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本质属性,刘贵珍定义的两次失误,即开始认作是呼吸之气、后来又补充进元气真气当作本质属性的气功定义显然不值一驳了。当然可以完全理解既不是中医出身又不是逻辑学专家的刘贵珍对气功概念认知局限和失误的原因了。

1988年8月上海科学出版社第一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气功学分卷》,是当

时全国气功界的权威人士们合作编辑出版的权威学术著作。书中的气功概念定义:“气功学,是研究人体自我身心锻炼方法与理论的科学。气功锻炼能增强体内元气,提高身体素质,发挥人体潜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古老的养生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概括着我国古代医学中和神、调息和行气等重要理论和经验。因此,气功学是一门涉及人体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1992年9月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医学》也是最权威中医学术著

作,其中气功条目均出自当时著名的气功专业名家。其中气功概念定义的描述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相结合,以内外兼练,动静相兼的自我身心锻炼的功法。它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用于医疗保健等各种功法的总称。古称吐纳、导引、行气、食气、服气等。练功者通过对身心(形体和精神)呼吸等进行特定的自我锻炼,而调动生理潜力,培育人体真气(体能及其信息),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强身、抵抗早老、延年益寿的目的。一般认为气功的‘气’是指中医学的‘真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生命能量(生命力),中医学亦称动气;‘功’是指通过锻炼所获得的功夫或功力、能力。”

面对两部权威百科全书中这么多没有逻辑学概念定义方面内涵和外延、属和种

限定要求的洋洋洒洒的描述,不想做其它非学术评价了,只说描述没有涉及和围绕气功调神入静的本质属性吧。如果再加一句的话,逻辑学应该是国人的必修课。

前述199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医学》在2000年1月进行了重

新修订。其中气功概念定义的论述有了本质的改变:“气功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类以自我心理调整为特色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古称吐纳、导引、静坐、行气、食气、服气等。上述多种叫法在1955年被统一称作气功。气功是中医调神理论、情志理论具体指导和应用的学科。中医认为气功是一种通过调神来促使气机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锻炼方法。通俗地讲,气功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应该说这部权威学术著作对气功概念定义的论述回归了气功的本来面目。

1994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协编教材《中医气功学》,是

由宋天彬和刘元亮主编、刘天君等副主编的。这本教材是这样谈气功概念和定义的:“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基本规范。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始终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这段论述虽然不是用简短语句概括指明对象的本质属性,但是难得的是行文明确指出了“三调”仅是练功手段,尤其突出指出三调“必以调心(调神)为核心”,以及“肢体运动(即调身)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即调息)也始终为调心服务的。”难能可贵的是突出了调神入静的气功本质属性。遗憾的是此书副主编刘天君教授在后来自己主编的著作里改变了这种认识。

2005年及以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的由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

医气功学》(分别属于“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把气功定义为:“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刘天君教授认为“气功修炼的操作内容是三调”,“气功修炼的操作目的是三调合一”,“如果不强调三调操作的统一,就没有掌握气功锻炼的主要特征。且就练功的过程而言,三调只是气功操作的起步环节,三调合一才构成气功境界。”

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刘天君教授特别重视强调的“三调”说法并非源于中医典籍

的理论,并且这个说法引进气功界的历史也很短,是在刘贵珍取名定义气功后引发全国气功热潮时出现的。三调说法其实是源于佛教修炼要求做到的调心、调息、调身、调眠、调饮“五调”说法。更重要的,气功理论虽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并且发展中也可以吸收引进其它领域内容丰富自己,但绝对不可以喧宾夺主甚至篡改气功的本质属性。

气功界公认的三调中,调心(同调神入静)是核心、是统帅。这种观念保持了

调心(调神入静)是气功本质属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前面介绍的由刘天君任副主编(宋天彬、刘元亮主编)的《中医气功学》里还保留着的,但是犹如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变成了谬误一样,在刘天君任主编的《中医气功学》中则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认为只有“三调合一才构成气功境界”,“如果不强调三调操作的统一,就没有掌握气功锻炼的主要特征”这种认识就是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是大错特错?因为实际气功操作锻炼中,古今多数功法根本没有特殊的

调息要求(实践证明有特殊呼吸方式要求的功法出偏患者很多,表现为不按照要求方式呼吸就憋气不会正常呼吸了),例如只要求意守丹田达到入静,这就是好气功。还有些功法根本没有特殊的调身姿势动作要求,随意你是坐着、躺着还是站着,你只要达到入静了,照样是好气功。反之,不管你有什么样特殊的呼吸方式调息要求,也不管你有什么样特殊姿势动作方式的调身要求,你只要不要求入静,这就不是气功。

由此可见,三调中,调息和调身皆属于气功练功中可有可无的非本质属性。只有调心(调神入静)才是气功锻炼操作不可或缺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包括当初刘贵珍等人在内,很多不懂心理学的气功界专家人士,难以透过现象看清自己所练功法操作的本质,认识不到调息要求或者调身要求都是吸引注意力在特殊的呼吸方式或姿势动作上,一念代万念,帮助自己排除杂念实现入静目的的非本质属性手段,如此而已!那种认为只有三调融合一体才是最高级好气功的认识,实属不明白逻辑学概念定义要求,没认清什么是气功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违背气功界三调中调心是统帅是核心的共识,闭门造车,思辨臆断,眉毛胡子一把抓,硬将气功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混在一起当作全面和高级进行自我拔高,实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误人不浅!

回顾现代气功历史,由于气功概念定义的失误,不仅严重影响了气功专业学科

沿着科学轨道健康发展,而且气功概念定义的失误给伪气功江湖大师们随意解释气功导致伪气功泛滥,以及为冒用气功名义的邪教肆意发挥提供了空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中医界至今公认的中医最早最权威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气功概念的早就存在和比较全面的明确论述,及其清楚体现的气功本质属性调神入静。以这些客观对象为准则,正本清源,还气功概念定义本来面目,才是唯一正确的科学途径。

500

张洪林教授简介

张洪林

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曾分别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无神论学会、中国宗教学会等理事、北京反邪教协会理事。早年随父学习中医,后考入吉林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西医。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作为第一届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考入国家研究中医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使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针灸、气功的作用机制以及伪气功实质和邪教迷魂洗脑精神控制的科学机制,先后获得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

张洪林教授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气功研究室主任期间,领导研究室的气功实验研究、理论文献研究、临床治疗工作、气功教学工作,以及作为研究生导师担负培养气功专业研究生任务。作为课题组长和主要参加者,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以及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对学科发展以及社会方面均有较大影响。此外,张洪林教授在全国多种报纸杂志发表二百多篇气功文章,主编和参加编写了多本专著。为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学员讲授气功,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气功顾问,被派往国外指导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有关邪教迷魂洗脑精神控制的科学机制方面科普讲座工作,以及为从事邪教痴迷者教育转化工作的一线干警们做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产生良好社会作用。

主编和参加编写的主要著作《正本清源还气功本来面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近五十年气功学发展之研究》博士论文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医壹仟问——气功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全国报刊气功文献题录》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大气功师”骗术揭秘》法律出版社1991年;
《气功与伪气功》北京出版社1991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气功养生分支副主编撰写气功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及其现代启示(中医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16年出版;
《Qigong:Chinese Medicine or Pseudoscience》New York Prometheus Book 1999;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