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一)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1日;

作者:芋头微波;

古代中国正统学术,从来不认为大地是方形的

500

前文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形,但是宇宙是啥样的,还真就不知道了。当然信百度得永生的@谢田谢摘星 说它百度了,知道宇宙是啥样的,那我们不会觉得奇怪。╮(╯▽╰)╭

此文起源谢盗图同志抹黑中医、抹黑中华文化刷流量,被大家证据打脸后,不断转移话题怂开始,后来它说:僧一行虽然测算了子午线,但僧一行认为地方,大地是平的。 

咔咔咔,我当时就笑得肚子疼,如果僧一行真的认为地方,大地是平的,那他测算个毛子午线啊?基本逻辑啊!

500

谢盗图发现丢人了,红着脸又转移话题(完全不顾此前的逻辑障碍言论):“你竟然给我宣传中国古代地圆说?哼!这是中国古人认为地是方的证据…(屁痢扒拉数千字)…看!还是洋大人古代天文学牛,甩中国几条街”。

500

啧啧啧。你知道伪科普们为何那么怕芋头吗?

无它,芋头一向拿逻辑、证据与事实说话,而且绝非谢盗图之流的“百度”,或者窃取他人知识(如谢盗图窃取江晓原)而以为己功。

那么我来给大家说说天圆地方的真正含义吧,也让大众了解一下中华古天文学的璀璨,远非造假成性的洋人可比。


正文

天圆地方原指古代天文地理仪器——土圭

天圆地方,源自中华先贤“盖天学派”于天文地理的观察与测量,其原形当是测日影仪器:土圭。

土圭,如人高[1],上圆(柱)下方(体)。简单一句,一根人高的木棒垂直插在方砖上。

500

“土”字 甲骨文。

 

别小看那么简陋的设备,这可是可以测时间、量距离、定季节、分角度、正仪器。

当我初涉古代天文学时,读到土圭应用的文献记载,每每对古人之智慧叹服不已:其用之绝、其智之巧、其思之妙、其心之精,非精巧绝妙的大智慧者不可得!

在没有学习过的前提下,你想过只用一根木棒测算所处时间几点吗?你想过用只一根木棒测算出和远处的石头的距离吗?你想过只用一根木棒知道时节吗?你想过只用一根木棒测算脚下悬崖有多深吗?

土圭大多应用的是勾股定理。土圭为股,日影为勾,斜射日光为弦,主要是通过测量日影变化来总结天文、地理、气候、时位的相关规律。这也必然推动了“几何学基石”——勾股定理、几何数学规律的发现和发展。考据真实文献,几何数学是中国最先发现,在古代也一直领先世界,也正正源自于此。

“數之法,出于圓方。 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

方”

 ——《周髀·卷上》

 

题外话:今天竟然有人拿这句话来证明“古人认为大地是方形/平面的” —— 阅读障碍,此之谓也。《周髀》相关记载就能看出,中国不晚于东周就利用土圭及几何数学来系统记录天文、地理、气候、时位的相关规律,并总结出成体系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架构。

500

折矩(今之曲尺)的应用:天圆地方

 

土圭记录气候变化,归纳总结规律、制定历法指导农业,这都需要长年累月,甚至是每日每时的记载,也需要多点多人超远距同时实施(就算是同个地点,还要远距多点测量统计,以求该地数据准确)。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这对靠天吃饭的农耕文明影响巨大,意义非凡,也是古代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发展必然。

有需求、有动机、有实物、有文献,证据链完整,毋庸置疑,这就是“天圆地方”的真正出处。

500

元.郭守正·“正方案”复原品

 

为何不一体式圆柱棒,要下面作方呢?

答:1.圆柱棒易倒,更不要说遇到风雨了;2.圆柱棒插土易歪,易深浅不定,严重影响测量准确性。所以圆柱小棒安插在方砖上,一可尽量保持土圭中心线垂直地平线;二可操作性规范化标准化测量仪器;三可移动到各地进行测量,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准确性;通过几何及数字的变化测算,总结规律,颁布天下,指导农事和地域划分(主要作用,非全部)。

 

为何不用一体式方柱,而用上圆下方的款样呢?

答:1.日光偏移时,方柱投影顶点的准确性,非圆顶可比;2.整体方柱加工制作难度远远大于圆柱棒配方砖;3.在满足高度及稳定性前提下,方柱耗材多且重,不便携带。

 

为何不用圆盘为底,而用方砖?

答:保证材质一定重量前提下,底部保证与地平线平整及稳定性就行,圆方皆可。但是土砖制作方便,重量适中,易于底部平整加工,在古代是土圭底部不二选择。土砖成方比成圆要方便太多了,所以土圭底用方而非圆。

 

土圭此后演变的测影台、圭表、华表为何不完全沿袭“上圆下方”之制?

答:纵观历史和考古信息,中国的科学发展有一个特点:形而下,实用主义;形而上,相斥相容。古制在古时宜,在后世则未必佳。随着科技的发展,汉代制出一体方形的圭表,精巧折叠,方便携带,这自然无需上圆下方。不断精确的需求,让土圭很多功能分化出去,为更多种类、更精良的仪器取代。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沿袭了土圭的时间测量功能,这也无需上圆下方。

500

仪征东汉墓·圭表·一体式方形折叠结构

 

以上说那么多,就是告知大家,上圆下方的土圭在古代作用巨大!

意义非凡又作用巨大的物事,人们赋予人文色彩/哲学形而上的思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是故上为天,上圆称天圆;下为地,下方称地方。天圆地方由此而来!

500

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圆仪·旋式·复原品

芋头按:上图就是浑天派天文仪器浑仪之始祖——圆仪,是根据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文物复原。圆仪,“栻盘架”的赤道式天文观测仪,从此我们可以看到“天圆地方”。

500

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六壬栻盘

 

芋头按: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的“六壬栻盘”,就是西汉·司马迁《史記··日者列傳》“法天地,象四時,順於仁義,分策定卦,旋式正棋”中的“旋式”,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式即栻也。旋,轉也。栻之形上圓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則轉天綱加地之辰,故云旋式”。在这里,大家也能看到“天圆地方”。


 

古代中国正统学术,从来不认为大地是方形的

 

古人不傻,怎么可能认为大地是方形的? 不晚于西周形成的盖天派(现存唐仿周公测影台可证),因主要工具土圭的大量应用,其“天圆地方”论大盛。外行人士囿于字面认识,自然有所疑问。

汉·《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就生动记载了春秋时期曾子一个有趣的故事[2]:

单居离问:“曾老师,‘天圆地方’是说天是圆形,大地是方形吗?”

曾子回答:“当然不是。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大地四个角不就突出去了吗?‘天圆地方’是指‘上圆下方’。天在上,地在下,所以‘上圆下方’亦可称为‘天圆地方’。这更多是引申为天地之道,阴阳之理。

孔子和我讲过‘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圆属阳,方属阴。所以亦可称圆明方暗、圆外方内、圆吐方含、圆施阴化。圆方是代指阴阳,而非形状。明白阴阳之精髓,就可知天地之道,兴衰根本”。

这故事就是说,不晚于东周春秋时期,“天圆地方”是指【上圆下方的土圭,因为土圭是用来观天察地,了解天地规律,所以后来引申为】形而上的意义:天地之道,阴阳之理。圆方在这里并非形状之意,而是阴阳的代词[3]。

 

不学无术还大嗓门是可怕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三国东吴的赵爽,在注解《周髀》“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一句时,就明确批驳那些望文生义的外行流俗之言:“物有圓方,數有奇偶。天動爲圓,其數奇;地靜爲方其數偶。此配隂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

古云:智欲圆而行欲方,如果这里的“方”解释为方形,或者平面,这语文老师可以下课了,“天圆地方”亦同此理。

大地方形从来都不是古代对大地形状的正统观点。“天圆地方”是形而上的意义,从来也不是对天地形态的描述!

 

阴阳分两仪,故古人称天地亦分两仪,天称圆仪,地称方仪。此象阴阳之道,人文哲学所称也。

汉唐大量伏羲女娲图,女娲持圆规象天,伏羲持矩尺象地。其言象天地之道,非言天地之形,常识也。

说地的词汇有:“大方”、“方州”、“方局”、“方地”、“方祇”、“方载”、“方舆”……皆非言大地之形,起源莫不由阴阳学说、人文哲学而来。

唐·《开元占经》引东汉·张衡《灵宪》:“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鬱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这里明显是形而上的言“道”,而非形而下之论形。

500

唐·瞿昙悉达《開元占經》卷一 第二页

如果看不懂这些高中学力就能看懂的基本古文常识,甚至以《淮南子》“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来证明古人认为大地方形,那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失败。

 


 

或许有杠精来杠:曾子不是天文学家,《周髀》等也从未明确说大地不是方形的。看看古币就是外圆内方的,古人就是认为大地方形!

呵呵。首先,如果说用钱币论证古人对大地形态的认识,那么白银、金元怎么办?方孔圆币作为货币定制,是秦朝开始的。此前布币、圜钱、刀币、桥币才是主流,真没方孔兄啥事。难道先秦时认为大地如刀?如铲?如桥?

其次,如果有人说人类都是三眼六耳九尾的,大家都会懒得理这种无稽之谈。同理,古代天文地理学家对大地是否方形绝对是嗤之以鼻的,根本不屑于批驳。

那是不是就不能从文献角度论证古代正统学术是否认为大地是方形的呢?也不是。

虽然古代天文地理学家不屑于批驳大地方形论,但我们可以从侧面证明古代正统学术都知道大地非方 —— 月食(古称“月蚀”)。

 

1.中国不晚于汉代就知道月亮是不发光球形,月光是太阳的反射光。

“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

——东汉·郑玄《礼记正义》引《周脾》之言

 

“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

——东汉·郑玄《礼记正义》引西汉·京房之言。

 

“月為隂精,体自無光,藉日照之乃明……月初未正对日,故無光,缺。月半而与日相對,故光满。十六日已後渐缺,亦渐不对日也”。

—— 隋·萧吉《五行大义·卷四·第十六论七政》引西汉《春秋纬元命苞》言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500

月食图

 

2.中国不晚于汉代就知道月食是地球遮挡阳光所发生的的天文现象。

“……轉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

——唐·《开元占经》引东汉·张衡《灵宪》

 

“雖時加夜半,日月當子午,正隔於地,猶為暗氣所蝕,以天體大而地形小故也。暗虛之氣,如以鏡在日下,其光耀魄,乃見於陰中,常與日衡相對……當月月蝕”。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 卷十二志第四 天文上》

 

“當日之沖有暗虛。暗虛當月則月蝕”。

——隋·萧吉《五行大义》

 

“與日對,如鏡居下,魄耀見陰,名曰暗虛,奄月則食”

——唐·魏徵《隋书·卷十八 志第十三》

 

500

当日之冲,蔽于地而有暗虚,挡则月食

 

由上,只需要高中学力就不难分辨是非。

是古不知地球遮挡月亮而发生月食,还是今不学无术之徒欺世盗名,一目了然。

是古人不见地球圆弧轮廓投影在月球上,还是妄人只晓低头百度,不识抬头望月,不言自明。

 

(未完,持续)


 

《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未完,下篇将告知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对天地形态认识的变迁、共存、交织、争论、定论等等历史哦。敬请静候后文。

 


因为芋头出品,都是经过细致查证和周密思考的成品,所以经常滞后热点。

码字不易,本文我用了大量业余时间查证和思考。

如觉得好,请扩散周知。

打赏与否,悉君之便,反正近十年数十篇文章也就百来圆打赏,哈哈

允悲~捂脸~

欢迎转载!但做人不要方舟子,无论科普与否,转载标明出处是基本学术道德。

 


在此鸣谢@璇玑2812 提供西汉《春秋纬元命苞》论述月光是太阳的反射光的线索


 

参考文献

郑颖,刘海鹏 “中国最古老的直尺—矩”《中国计量》杂志2018年第7期

中国文化小百科第062册《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陈久金·杨怡  商务印书馆

“石云里:夏侯灶墓二十八宿圆盘与圭表的发现,弥补了古代天文学研究的空白” 如果国宝会说话 https://m.sohu.com/a/248806848_488371 石云里, 方林, and 韩朝. "西汉夏侯灶墓出土天文仪器新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 01(2012):5-17.

 


 

引用文献

[1]伊世同. "元代圭表复原探索." 自然科学史研究 02(1984):34-43.

[2]汉·《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单居离问於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离!而闻之,云乎!’单居离曰:‘弟子不察,此以敢问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且来!吾语汝。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义之祖也,而善否治乱所由兴作也’。”

[3]【】内文字乃芋头个人观点,是芋头对古代当时技术、物件、文献等内容进行逻辑推演,以及学习著名易学家邹学熹老师所论而得,此部分增删不影响论据论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