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你不走出去看看,怎么知道世界有多大?

文 | 赵清 栩先生

首发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1

1925年2月,那时还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因工作劳累过度而生病,遂携妻子杨开慧及两个儿子回到湖南湘潭韶山冲的老家进行休养。

这是一片他出生和从小长大的土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只是彼时他的父母已辞世,二弟毛泽民、三弟毛泽覃、小妹毛泽建已被他安排去了省城,韶山冲上屋场的家中已空无一人。

1910年秋,他已经17岁了,发现自己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圫。他决定离开闭塞的韶山冲,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于是便给父亲留家书一封,从这个屋子里走去了省城,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一转眼已经15年了。

听闻“三伢子”回来了,热情的乡亲们又聚了过来,很久没有人气的上屋场房内又热闹了起来。乡亲们与他亲切攀谈,言语之中,毛泽东不禁深深地感叹“山中只一日,世间已数年”。

15年了,乡亲们的思想依然跟以前一样朴素、固化,好像时间根本没有在韶山冲这个土山沟里流过一样,殊不知这15年间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毛泽东不由得回忆起自己走向外面世界后,经历的事……

想当年,他离家去省城后,求过学、当过兵、当过北大图书馆管理员、写过文章、发过刊物、组建过新民学会组织、搞过工人运动、做过农村调查、去政府请过愿、当过学校教员、见过很多响当当的大人物、筹建过早期的共产党......

时间过得真快,15年弹指一挥间。

但这15年的时间却彻彻底底改变了他,他早已不是那个窝在韶山冲没见过世面的“三伢子”了,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可乡亲们呢?他们这15年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并没有见过太多世面......

毛泽东深知,这种现象不单单发生在韶山冲。

经过他长期深入的农村调研考察,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这样,即使受到了压迫和剥削却逆来顺受。

为什么?因为见识太少!

他对妻子杨开慧说:“如果我不走出去,我还会是以前那个三伢子,跟乡亲们的思想一样固化。农民们不是天生的麻木,天生的逆来顺受,而是被这几千年来的封建枷锁给桎梏了。”

 

500

眼下,要完成这场国民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而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就要把他们的思想从禁锢中解放出来。

于是,尚处于养病时期的毛泽东也没闲着,他与妻子杨开慧在自家的毛氏宗祠开办了“韶山农民夜校”,启蒙乡亲们的思想。

毛泽东在家乡的这次养病,待了也就仅仅200多天,却在这期间带领已经被启蒙思想的韶山乡亲们发动了“平粜阻禁”运动,斗得当地土豪劣绅成胥生苦不堪言。

经此一事,毛泽东更加坚定了农民是可以被唤醒的,只需要启蒙他们,拿掉脑袋里的框框,他们就可以展现无穷的力量。

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又在广州开办了农讲所,唤醒更多的农民同胞拿起武器,为自己的利益而抗争。

 

 

2

为什么毛泽东能唤醒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

因为他自己先觉醒了。

为什么毛泽东能觉醒?

因为他当年走出了韶山冲,真正见识到了世界到底有多大。

这让我不得不感慨人生的造化,无数人都在求发展、求进步、求前程、求成功,而真正决定每个人人生成就的不是埋头苦干的有多努力,而是他的思维有多宽,而决定思维宽度的,就是见识。

如果将一只本来可以长成巨鲸的小鲸鱼放在池塘里养着,它还能长成巨鲸吗?

你若没有见识过一望无垠的大海,你如何长成巨鲸?

如果将一个本来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放在花盆里种着,它还能长成参天大树吗?

你若没有见识过广袤富饶的土地,你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你有一颗怀有远大志向的心,经过多次努力却收效甚微,那么请看看自己是否长期身处于池塘里、花盆里?

不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不领略世界到底有多大,不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只是空想着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怎么可能呢?

据毛泽东的回忆,他在19岁才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便饶有兴趣的研究起来。他发现,诺大一个省城长沙在世界地图上也就是小米粒那么大,而湘潭压根就找不到,更别说韶山冲了。

他深感世界之浩瀚,自己见识之狭窄,若是当年没有走出韶山冲,那恐怕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坐井观天”吧?

自那以后,本来就书不离手的他更加疯狂的读书,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增长见识,日积月累之下,他内心的格局如大海一般宽阔。

只有增长了见识,他才知道彼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才确立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早在1921年春节,毛泽东也曾回过一次韶山冲,此时双亲都已故去,剩下的只有二弟毛泽民、三弟毛泽覃和小妹毛泽建。

在回韶山冲过春节前, 他心里已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劝说、引导弟弟、妹妹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二弟毛泽民说,父亲在辞世前说以后由大哥当家,未来该怎么办都由大哥说了算。于是,毛泽东决定把自家田分了,把自家牛送了,把别人家欠自家钱的账本烧了,把自家欠别人家的钱还了,然后所有人都去省城长沙。

虽然大哥说的话从来都很有道理,而且本来也该由大哥当家,但以如此极端又快速的方法处理家产,毛泽民还是一时难以适应。

为了劝服二弟,毛泽东对他说:“咱们家世世代代都窝在韶山冲这么个巴掌大的地方,脑袋上就顶着巴掌大的一片天,你不去省城见见世面,你能懂什么?”

正月初九的晚上, 一家人围在上屋场老屋的火炉旁,毛泽东和弟弟、妹妹们讲省城里的见识,甚至讲整个中国的局势,让弟弟、妹妹们深感自己的目光短浅、见识狭窄。

自此,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三人也离开了韶山冲去了省城,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

 500

如果问谁让他们的人生发生过如此大的改变,那非大哥毛泽东莫属。

如果问毛泽东以什么样的方式打动了他们,那只有一个理由:你们见识太少了,要出去见见世面!

 

3

那么,一个人应怎样增长见识呢?其实古人早有总结。

其一,就是读万卷书。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来到北京,在老师兼未来岳父杨昌济的介绍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了份助理员的工作,月薪8块银元。

8块银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左右,仅能维持温饱问题而已,为了省钱,他和八个人住在北京豆腐池胡同的一间单身公寓里,挤在一张大炕上,连睡觉翻身都得打声招呼。

可后来毛泽东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根本没有穷困辛酸的感觉,而是无限的美好,因为他可以方便阅读这些报纸,图书馆里的藏书也成为他免费涉猎的书海。

 500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人才荟萃,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各种思想、学术在这里争奇斗艳,新文化运动渐渐进入高潮。

这种氛围,是毛泽东在湖南根本无法接触到的,对他来说该是怎样的兴奋和刺激。

这段经历,就像是《笑傲江湖》里令狐冲被师父罚到思过崖,却在那里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山洞,进入山洞后惊讶的发现:石壁上居然刻满了能破五岳派剑法的招术......

细细一看,自己苦练了十几年的华山剑法,自以为是这一代华山弟子里最强的,竟然还不如刻在石壁上剑术的一招半式。

那感觉,一开始是惊出了一身冷汗,接下来便是疯狂的学习,简直爽得不要不要的。

从北大图书馆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养成的“嗜书如命”习惯,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

建国后无论他走到哪里,随身都带着好几个大书箱,他的床头也堆满了书,直至1976年9月8日下午,在他逝世前的几个小时,也要读一读关于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

 

500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贫是富、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你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就看你怎么用这24个小时了。

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家能接触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得多,只是大家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

事实上,每个人把时间花在处理什么信息上,他就会拿到什么样的结果。

有的人会花大量时间在网上刷抖音、玩网游、看八卦新闻,得到的是短期的情绪起伏;有的人会将时间花在规划长期的事业方向、读名著名典、研究前人智慧的方面,得到的是长期的价值回报。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延迟享受”,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更有社会学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具有“延迟享受”心理倾向的人普遍比“即时享受”的人更能获得成功。

读书的事情,一天下来看不出什么变化,两天下来也没啥效果,三天下来好像也没有任何帮助......

一个月下来你就会进入一个新的思维世界,一年下来你的思维见识就会远超不读书的人,十年下来你的整个内心格局就会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

见识,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形成的。

 

4

其二,比“读万卷书”更有效的,是“行万里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书里面写的都是前人们沉淀下来的。那些是前人们经过实践得来的,所以对他们来说这是“智慧”,而对于没有进行实践而强行消化的,只能称之为“知识”。

如果强行消化知识,那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用毛泽东的土话讲就是“本本主义”。

如何避免教条主义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行万里路,搞调查研究,进行大量的实践。

早在1917年7月中旬到8月16日,时年24岁的毛泽东就携好友萧子升一起穷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

干啥呢?不是观光旅游,而是亲自去了解当地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

说是“穷游”,其实就是“行乞”,因为他俩身上一分钱都没有。

人人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行乞过,却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也行乞过。

不过两人行乞的动机不同:朱元璋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而毛泽东是想搞调查研究。

连钱都没有了,连饭都吃不上了,也要弄清楚农村的真实情况。在如此强烈的动机驱使下,又有何事做不成呢?

 500

如果你不去看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寻乌调查》,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调查研究。

我敢打赌,你看了绝对会惊讶的合不拢嘴。

在这个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带的寻乌县,毛泽东用了洋洋洒洒七八万字来详细描述:

这个县城人口中各职业的分配比例分别是多少,12家收租地主分别叫什么名字和收了多少石,5家商人兼地主分别叫什么名字和是什么情况,从安远到梅县的生意各月都要交易多少数量的鸡、牛、猪、鱼,甚至连娼妓有多少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多少,嫖娼的人又分别叫什么名字,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数据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如果让一个没搞过实地调查的人瞎编硬造,那也绝对编不出来。

显然,这些硬数据都是靠两条腿跑出来的。

连这种苦功夫都下了,试问怎么他可能不懂农民的基本情况?怎么可能增长不了见识?

也正是在1930年,正是在寻乌县,毛泽东写下了另一篇著作——《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500

你不去行万里路,不去搞充分的调查研究,不去靠实践来消化所知所学,只是在本本上划线线、勾圈圈,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看了长岗调查、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你就知道毛泽东到底行了多少路、记了多少笔记,见识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增加的。

也许有人说现在生活压力太大了,还没有“行万里路”的资本,总觉得要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出去看看,却总也等不到那个所谓“适当的时候”。

真正有长远规划的人,不会被眼前的苟且所牵绊,曾经就有这么一封辞职信爆红网络——“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

如今房价这么高,你只需要花一平方米的钱,就足以环游全国:你可以去北京看万里长城,去西安看兵马俑,去四川看乐山大佛,去贵州看黄果树瀑布,去东北看漫天雪花,去江西庐山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内蒙古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你只需要花十平方米的钱,就足以环游世界:你可以去美国看自由女神像,去法国看埃菲尔铁塔,去英国看麦田怪圈,去非洲看野生狮子如何奔跑在草原上,去巴西探索神秘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看雄鹰如何翱翔在蓝天上......

你失去的只是一点点房子的面积,得到的却是无限扩大的见识。

当你满怀收获回来时,难道这么多的见识还支付不起这点房价吗?

 

5

其三,比“行万里路”更有效的,是“阅人无数”。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做“150定律”,也称为“邓巴数”,即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可以翻看我们的手机通讯录、微信,即使我们有很多人的联系方式,有很多的微信好友,但与我们经常保持联系的不会超过150人。

如果进一步缩小,盘点与我们每日见面、打交道、沟通,对我们的习惯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我相信不会超过20个人。

真正能影响你认知的到底是什么?

准确来讲,就是你所处的圈子。再准确讲,就是你时时刻刻打交道的这20个人。

若不相信,你可以盘点与自己打交道最多的20个人,想一想他们有什么样的思维?有多少的收入?是不是与你自己的情况相符?

随波逐流的人不会刻意选择圈子,而有远大志向的人会刻意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圈子,拥有什么样的见识。

当时诺大一个中国,为什么国共两党众多的军事将领都出自黄埔军校?仅仅是巧合吗?

当时诺大一个中华民国,为什么大财团的孔祥熙、国父孙中山、国民党委员长蒋介石都是宋家女婿?仅仅是巧合吗?

这,就是圈子的力量。

而毛泽东后来能形成自己的中央政治局领导圈子,也不是凑巧搭建起来的,而是规划出来的。

 500

只有你当你阅人无数时,你才知道谁是你要长期交往的人,才会进入你想要的圈子。

最初,青年毛泽东的圈子是这么形成的:

当年,经由老师兼未来的岳父杨昌济推荐,毛泽东认识了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

后来,经由李大钊的引荐,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

进入里李大钊、陈独秀的圈子之后,毛泽东又结识了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黄日葵、罗章龙、刘仁静等一批进步青年。

......

正是因为阅人无数,毛泽东才进入了具有新思想的圈子里,清晰的认识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正是因为阅人无数,毛泽东才懂农民们真正渴望的什么,才能启蒙他们的思想,发动农民运动。

正是因为阅人无数,毛泽东才能知道整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现状是什么,每个阶层的人都在想什么,切身利益是什么。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书中,毛泽东详细讲述了各类人群的现状,包括: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失了土地的农民、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

如果你仔细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的每一句话,你一定会咋舌:毛泽东已经充分阅历了各个阶层的人,甚至比他们自己都更清楚自己,即便是如今商业上的“大数据分析”也无外乎如此。

如今让我们查如此详尽的资料,即使用互联网、云盘、信息检索等技术,都要花费很大的功夫,何况当时那个时代?

这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靠毛泽东阅人阅出来的!

 

500

正是有了充分的阅人经历,有了足够的数据做支撑,所以毛泽东才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方向有了坚定的判断,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斩钉截铁的说: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6

如果你不走出去看看,你怎么知道世界有多大?

也许你也想“走出去看看”,但你正在为各种困扰牵绊,你正在渴望如何摆脱现实中的各种限制,到底有什么办法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豁出去”。

“豁出去”的最好方式,就是“向死而生”。

想象一下,假如此刻你是60年后的自己,你已经垂垂老矣,白发苍苍,牙齿掉光,身患绝症,手脚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你躺在床上回忆自己这一生的经历,会是什么感受?会有什么遗憾?

现在时光机器又把你带回到60年前的今天,你还认为现在的困扰会牵绊你吗?

如果你实在想象不到自己60年后的样子,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大历史学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迷茫时,想想自己垂垂老矣时的样子吧,不要让那时感到遗憾。

1965年5月,72岁的毛泽东已经步入了老年,他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己梦开始的地方,又重新踏上了井冈山这片土地。

38年前,他带领着秋收起义的残余军队上了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那时环境极其险恶,局势岌岌可危!

如今呢?站在山头,放眼望去,已经是“大好河山一片红”了,而这一切都是由他领导的共产党创造出来的!

38年了,毛泽东怎能不去回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怎能不回想起年轻时的自己?

人只有一辈子,毛泽东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人类解放”这个最伟大的事业中,他感到无限欣慰。

500

想到这里,他怎能不感慨万千?

于是,他挥笔写下一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结尾处抒发了他年轻时“想出去看看”的豪言壮志: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END ——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栩然说。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如果你想读到有深度、有洞见的好文章,推荐关注:栩然说,作者栩然将借助于对历史、现实和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帮助你预测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质,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关注“栩然说”,后台回复“毛泽东”可获取更多关于毛主席的精彩好文;

回复“合集”,可获取关于毛主席的全网独家资料合集

回复“君主论”,可获取“帝王心术”系列解读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