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学生学科成绩打碎了谁的玻璃心--看看英国中小学的排名和打分办法

70年代末中国各大学开始对社会招生后,当时许多年轻人还有不太年轻的中年人高喊着“攻关不畏难,攻城不畏艰,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人人奋勇考大学。中学的高中部当然也成了当届毕业生的独木桥,人人争先。在即是是偏远城市的重庆,一些中学开始把全年级同学各科成绩像贴秋闱放榜一样在学校的布告栏里公布出来,成绩好的同学趾高气扬,不好的骚没打脸的,中等的可就暗中比拼,争取在下次赢前面的几分,那怕0.5分也是好的。那时候,大家对张贴得分榜并没有什么反对,反而觉得是新生事物,值得鼓励。

80年代90年代,考大学就白热化了,不仅搞分数排名,要命的是根据成绩分班,保证升学率,为学校争荣誉。据说根据升学率高低区教育局还有排名,根据排名还有奖励,就是毕业生班的老师都要拿奖金,一时间好不热闹。那时候的家长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进尖子班,好歹也是快班,否则考大学就彻底无望了。到了2000年以后,反对分班反对排名的生硬多起来了,理由是教育资源过分倾斜尖子班带来教育的不公平,还有就是排名对于心理脆弱的孩子伤害太大,影响了一生的自信等等。10年后就开始取消了所谓分班,也不搞成绩排名了,区里也不敢搞什么重点中学了,15年后连重点生特招都少了,生源都必须本地化。根据分数分班分校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一去不复返了。当然名校依然还是余晖苒苒,但感叹生源质量不够好,这锅菜怎么做。 于是取消分数排名成了对“一考定终身”这种偏重考试制度的改革标杆,变成了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的基本要素。加之有学校发生过学生受不了排名压力导致精神疾病被家长告了,学校也乐得不担责任。但是几年下来,家长们可是急了,学生各个都快乐且玩乐着,学习被放弃了,学霸们还是层出不穷,一打听是墙里损失墙外补,补课补出来,家长们陷入了迷茫,要不要排名搞激励?要不要按照孔老夫子的教导,因材施教?

纵观国外的教育,特别是英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教育不光是育人成材的社会公利事业,也是重要的社会阶层划分的手段。基本上是不好的公立学校倡导快乐教育,不留作业、不强求,基本能跟上就可以,从来不搞排名,说这会伤害孩子的幼小心灵。私立学校则不同,每周都排名,不仅全校排,年级排名,班上排名,甚至连宿舍之间都排名,强调竞争,强调荣誉感,强调做最好的自己。家长们也很支持。我碰巧送儿子进了一个预备学校,排名竞争伴随了他的3年小学生活,到了中学,则更加严酷,每科都排名。与排名相适应的就是因材施教,如果你的数学好,你就会被单独挑出来由高年级的老师给你上新内容上难度,我儿子曾经发生过在小学老师说小学的内容你都学完了,只能请初中老师教。果真就单请了一位初中老师教他。到了中学,他就跟着比他高两三年年级的优等数学学生上课。他的拉丁语不错,最后就是老师一对一给他上课。但是,这种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师资源和投入上的,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支付的起这种教育。

与排名相关的是,英国学校的排名不是成绩,当然包括成绩,但是排名更加看重其他方面,分了4个方面,在小学是操守和纪律、学习努力程度、体育参与、艺术和特长。评分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分数不限,每位老师都可以给你评分,评分分红点,蓝点和黑点。红点代表正一分,蓝点是一个污点,黑点是惩罚性要被关禁闭的。分数累计,带入期末。红点越多+学期末成绩。如果蓝点过多,家长就会被招过去谈话,训诫学生,如果禁闭数超过一定的数量,学校会劝退学生。同时,每个学期的评分+学术成绩和操守最后作为校长推荐学生到不同等级的学校的依据。所以,学生不仅要一个学期表现好,而且需要每个学期都表现好。中学的打分就更加内容多样,主要依据品行、投入、社会活动能力、为住宿的学院争取荣誉的能力等等。这一点上我们如果看过哈利波特的电影就能感受到打分和排名是怎么回事了。

在这种严格的背后反映了英国统治精英的一个认识,首先他们相信人生而平等,但不可能完全平等,毕竟会产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劳心者和劳力者。而治人之人永远会少于治于人之人,所以上大学的人是少数,上好大学更少,上牛剑的更少,上政治、历史、哲学这些统治数的人更少。所以,要通过这些小学中学的评分和教育方式不同来筛选人,对于好的要不遗余力培养,对于中等的要鼓励他们成为政府职员和企业中层管理人,对于大部分人,需要他们掌握基本就业技能并加入社会劳动大军。这就是隐藏在英国教育制度背后的故事。

这种分层还体现在大公司和政府机构招收新人的过程中。我和几个在英国大银行和大公司当VP人聊过,他们曾被公司委托测评在职员工和招收新员工的工作。通常英国大公司招人的简历投送都会通过网上,上来就会问你是毕业于牛剑?不是,进入下一个页面,是否毕业于罗素首五大的大学,伦敦政经、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如果还不是,下一个是曼城、伦敦国王学院、杜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如果还不是,就会再问一轮。到这里,你就知道,这些筛子会怎么筛人的了,无论你多么优秀,不在这些学校毕业生中,你连摸着大公司门的机会都没有。很可悲的。

所以,中国的学校如果还在告诉家长排名对孩子不好,我至少可以说,别再麻痹大家了,现实是残酷的,孩子们应该知道等着他们的生活也是残酷的。早经历风雨,彩虹有没有不敢说,但至少能扛过去这些小挫折,对于他们的成长有好处。

我们希望每位孩子都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绝世超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和归宿,但如果挫折教育不从孝开始培养,到了青年再补课,难度会大得多。

祝孩子们茁壮成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