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五大家族--蒋介石家族(上)
五、蒋介石家族
1.蒋介石先人事迹
蒋横,东汉开国将领,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其为逡遒侯,官拜大将军,任九江郡太尉,后被诬告谋反被杀,有九子,父死后,第七子蒋稔守灵,其余八子逃散江南。蒋横冤案平反后,光武帝追封其为九江侯,并将其九个儿子就地封侯,长子蒋颖为金华侯(今属浙江金华),次子蒋郑为会稽侯(今属浙江绍兴),三子蒋川为临川侯(今属江苏镇江),四子蒋耀为镇湖侯(今属浙江湖州),五子蒋渐为临苏侯(今属江苏苏州),六子蒋巡为卜亭侯(今属浙江杭州),七子蒋稔为平河侯(今属江西九江),八子蒋默为云阳侯(今属江苏宜兴),九子蒋澄为瓯亭侯(今属江苏宜兴)。
蒋枢,蒋横11代孙、蒋澄10代孙,东晋人,任吴郡太守,后迁居临海郡(今浙江台州),蒋枢是台州蒋姓始祖。
蒋显,蒋横31代孙、蒋枢20代孙,唐朝后期人,原籍浙江道台州,任浙江道明州(今宁波)监盐官。有一子蒋光。
蒋光,蒋横32代孙、蒋显之子,唐朝后期人,落居明州鄞县采莲桥蒋家带(今属宁波鄞县),是宁波蒋氏始祖,有二子蒋宗祥、蒋宗霸。
蒋宗霸,蒋横33代孙、蒋光次子,五代人,曾任两浙路明州(今宁波)评事(从八品),因评议不当被罢官,寓居明州应家山村(今属宁波宁海县桃源街道),后周显德年间(954-960)信佛,拜布袋和尚为师,人称摩诃居士,随布袋和尚云游三年,死后葬明州鄞县(今宁波鄞县)弥陀寺。有一子蒋浚明。
蒋浚明,蒋横34代孙、蒋光之孙、蒋宗霸之子,北宋人,历任溧阳县主簿(从九品)、大理寺评事(正八品)、户部员外郎(正七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贬谪无为军(今属安徽巢县)司户(从九品),死后因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正二品)。北宋神宗年间(1048-1085),蒋浚明迁居两浙路望县(即清朝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禽孝乡山岭村(在鄞县采莲桥蒋家带西南约80里),为山岭村蒋氏始祖。蒋浚明有七子,次子蒋璇在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中进士,官至中奉大夫(正四品),三子蒋琉在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官至宣奉大夫(正三品)。两宋年间,蒋浚明出了11位进士,山岭村号称进士村。
蒋仕杰,蒋横44代孙、蒋光12代孙、蒋浚明10代孙,元朝人,由宁波府奉化县禽孝乡山岭村迁居禽孝乡溪口村(山岭村西约25里,村北有山曰武岭,村南有河曰剡溪),蒋仕杰是溪口村蒋氏始祖,是蒋介石的16世祖。
蒋介石五世祖蒋凤星(生卒1695-1759),蒋横55代孙、蒋光23代孙、蒋浚明21代孙,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卒年64岁,有二子蒋继某、蒋继全。
蒋介石高祖父蒋继全(生卒1745-1791),蒋横56代孙、蒋光24代孙、蒋浚明22代孙,蒋凤星次子,生于清朝乾隆年间,配竺氏(1753-1802),卒年46岁,有一子蒋祁増。
蒋介石曾祖父蒋祁增(生卒1784-1824),蒋横57代孙、蒋光25代孙、蒋浚明23代孙,蒋继全独子,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国子监监生,配毛氏(1783-1809,卒年26岁)、张氏(1788-1867,卒年79岁),卒年40岁,有三子蒋斯生(1803-1834,母毛氏)、蒋斯水(1808-1842,母毛氏)、蒋斯千(1814-1894,母张氏),有二女长女(母张氏)嫁榆林陈姓、次女(母张氏)嫁公棠唐姓。
蒋介石大祖父蒋斯生(生卒1803-1834),蒋横58代孙、蒋光26代孙、蒋浚明24代孙,蒋祁增长子,生于清朝嘉庆年间,卒年31岁,有一子蒋肇余(1825-1884)、一女蒋赛凤。蒋肇余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无子,过继堂弟蒋肇聪长子蒋介卿(蒋介石长兄,生卒1875-1936)为嗣,卒年59岁。蒋赛凤嫁溪口镇岩头村(在溪口村南20余里)毛凤扬,毛凤扬因病早逝,遗有一女毛阿春(与蒋介石青梅竹马,两人早恋)。
蒋介石二祖父蒋斯水(生卒1808-1842),蒋横58代孙、蒋光26代孙、蒋浚明24代孙,蒋祁增次子,生于清朝嘉庆年间,卒年34岁,无子,过继弟弟蒋斯千长子蒋肇海(蒋介石伯父,生卒1835-1883)为嗣。
蒋介石祖父蒋斯千(生卒1814-1894),蒋横58代孙、蒋光26代孙、蒋浚明24代孙,蒋祁增三子,生于清朝嘉庆年间,早年辛勤耕田,晚年在奉化县溪口镇(清末禽孝乡改为溪口镇,集镇设在溪口村)街上开设玉泰盐铺,主要卖盐、酿酒、大米等,家境逐渐富裕。配徐氏(1814-1885,卒年71岁),卒年80岁,有二子蒋肇海、蒋肇聪。
蒋介石伯父蒋肇海(生卒1835-1883),蒋横59代孙、蒋光27代孙、蒋浚明25代孙,蒋斯千长子,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入继二伯蒋斯水。配夏氏(1839-1862,卒年23岁)、王氏(1838-1927,卒年89岁),卒年48岁,有二子蒋周良(1857-1901,卒年44岁,母夏氏)、蒋周清(1865-1900,卒年35岁,母夏氏),有一女(母王氏)嫁奉化县萧王庙镇孙秉圭。
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生卒1842-1895),蒋横59代孙、蒋光27代孙、蒋浚明25代孙,蒋斯千次子,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国子监监生,工于心计、精明干练,人称“埠头黄鳝”。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退出奉化,玉泰盐铺重新开业,蒋肇聪子承父业,除盐、米、酒外,又兼卖菜饼、石灰等,并开钱庄办理存贷款,还曾与溪口镇毛颖甫(太昌盐酒铺店主)、萧王庙镇孙昭水(永兴行盐酒铺店主)、亭下乡孙惠祥(永利米铺店主)等合伙租船运货,成为溪口镇十甲富户之一。配徐氏(1846-1882,卒年36岁)、孙氏(1855-1886,卒年31岁)、王氏(1864-1921,卒年57岁),有三子蒋周康(即蒋介卿,母徐氏,出继堂伯父蒋肇余,生卒1875-1936)、蒋周泰(即蒋介石,母王氏,生卒1887-1975)、蒋周传(又名蒋瑞青,母王氏,3岁夭折,生卒1894-1897),有二女蒋瑞春(母徐氏,嫁溪口镇任宋村宋周运,生卒1874-1946)、蒋瑞莲(母王氏,嫁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竺芝珊,生卒1890-1937)。
2.蒋介石生平录
清光绪十三年(1887),蒋介石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溪口村,父亲蒋肇聪(时年45岁,生卒1842-1895)、母亲王采玉(时年23岁,生卒1864-1921)、祖父蒋斯千(时年73岁,生卒1814-1894)健在,祖母徐氏(1814-1885,卒年71岁)、伯父蒋肇海(1835-1883,卒年48岁)已去世,大姐蒋瑞春(母徐氏,生卒1874-1946)、大哥蒋介卿(母徐氏,生卒1875-1936)一出生,另有两堂兄蒋周良(1857-1901)、蒋周清(1865-1900)。
清光绪十五年(1889),蒋介石(2岁)长姐蒋瑞春(15岁)嫁奉化县溪口镇任宋村(距溪口村约3里)宋周运(粗通文墨,一生勤俭)。
清光绪十六年(1890),蒋介石(3岁)同母妹蒋瑞莲(1890-1937)出生。同年,长兄蒋介卿(15岁)结婚。
清光绪十八年(1892),蒋介石(5岁)同母妹蒋瑞菊(1892-1992)出生,但蒋瑞菊当年夭折。
清光绪十九年(1893),蒋介石(6岁)入村塾读书。同年,长兄蒋介卿(18岁)中秀才(郡庠生)。
清光绪二十年(1894),蒋介石(7岁)同母弟蒋瑞青(1894-1897)出生。同年,祖父蒋斯千(1814-1894)去世,享年80岁。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蒋介石(8岁)父亲蒋肇聪(1842-1895)去世,享年53岁。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蒋介石(9岁)长兄蒋介卿(21岁)主持分家,蒋介卿分得玉泰盐铺等产业,王采玉(32岁)及子女分得老宅房屋、24亩稻田、几百亩竹山和部分银号存款、商号投资,但王采玉(有两子蒋介石、蒋瑞青)对家产分配方案并不满意。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蒋介石(10岁)同母弟蒋瑞青(1894-1897)三岁病亡。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蒋介石(14岁)与溪口镇岩头村毛阿春(蒋介石父亲蒋肇聪堂妹蒋赛凤的女儿,蒋赛凤早年守寡,常带女儿住娘家)早恋,王采玉向蒋赛凤提亲被拒绝。同年,经溪口镇榆林村陈春泉(蒋肇聪大姑妈之子)说媒,蒋介石娶溪口镇岩头村毛福梅(时年19岁,1882-1939)为妻,毛福梅父亲毛鼎和(有二子毛怡卿、毛懋卿,二女毛英梅、毛福梅)开有祥丰米行、南货行。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蒋介石(15岁)正月初二去岳父家走亲戚,路上串玩花灯下午才到,被岳父毛鼎和怒斥。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8月,蒋介石(16岁)考秀才落第。9月,蒋介石去奉化县城新式学堂凤麓学堂读小学,妻子毛福梅亦就读于县城女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蒋介石(18岁)因在凤麓学堂闹事,转至宁波府箭金学堂(顾清廉1905年创办)读高小,妻子毛福梅从奉化县城女校辍学而去宁波陪读;顾清廉鼓励学生习知兵事,并说“青年欲大成求新,当出洋留学异邦”,对蒋介石触动很深。同年,蒋介石升入奉化县龙津中学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4月,蒋介石(19岁)从龙津中学堂辍学,与同学一起赴日本就读清华学校(驻日公使蔡均1902年改办)。10月,蒋介石从清华学校辍学回国,在日期间结识陈其美(浙江湖州人,1906年考入东京警监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生卒1878-1916)。11月,村里将无主欠缴田赋摊派到富户,蒋介石(19岁)家中24亩水田摊派尤多,蒋介石参与抗粮被捕,后经岳父毛鼎和保释出狱。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蒋介石(20岁)考入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校址在直隶保定),习炮兵。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4月,蒋介石(21岁)在全国陆军速成学堂被选拨赴日留学,入读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参谋部专为中国陆军留学生开办的预科军事学校,1900年开办,1914年停办),中国陆军留学生在东京振武学校三年毕业后,可先下部队见习,再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日本海军兵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并称为日本国培养军官的三大名校),期间与同乡戴季陶(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生卒1891-1949)结为兄弟,并经陈其美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2月,蒋介石寒假回乡,与妻子毛福梅(26岁,时怀孕约八个月)吵架,将其踢流产,遭到母亲王采玉(45岁)怒斥。
清宣统二年(1910),4月,蒋介石(23岁)长子蒋经国(1910-1988)出生于溪口镇。12月,蒋介石(23岁)从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在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担任士官候补生,负责喂马等。
清宣统三年(1911),7月,鉴于珠江流域起义屡遭失败,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为总务会议长,谭人凤、宋教仁、陈其美、潘祖彝、杨谱笙五人为总务会干事),策动长江中下游新军起义,“奉东京本会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同盟会陷入分裂。10月,武昌起义爆发;蒋介石(24岁)放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机会,受陈其美(时为上海青帮首领)电邀回到上海,并加入青帮。11月,同盟会在上海起义成功,陈其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同盟会光复浙江,汤寿潜(原浙江咨议局议长,1856-1917)被推举为浙江都督,蒋介石在光复浙江之役中率先锋队百余人攻打杭州;蒋介石在上海妓院与姚冶诚(时年24岁,苏州人,为妓女,因丈夫吸鸦片且家暴而离异,生卒1887-1966)相识。12月,同盟会在江苏起义成功,程德全(原江苏巡抚,1860-1930)被推举为江苏都督;蒋介石被沪军都督陈其美任命为沪军第五团团长,并与陈其美(沪军都督)、黄郛(沪军第二师师长,与蒋介石为东京振武学校同学)结拜为“盟兄弟”;八世哲布尊丹巴宣布外蒙古独立,建立大蒙古国,称博克达汗。
民国元年(1912),1月,蒋介石(25岁)受沪军都督陈其美(34岁)指使,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1878-1912)。2月,蒋介石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发表《征蒙作战诌议》《蒙藏问题之根本解决》等文章。
民国二年(1913),1月,蒋介石(26岁)回到浙江宁波奉化县溪口镇。4月,蒋介石去上海,纳姚冶诚为侧室。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蒋介石随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随陈其美流亡日本。12月,陈其美建议在北洋势力薄弱的东三省发展革命势力,南北起义推翻袁世凯政权,受到孙中山嘉许。
民国三年(1914),1月,陈其美(36岁)、戴季陶(时年23岁,1891-1949)到达大连组织东北起义,蒋介石(27岁)到达上海组织筹款。2月,东北起义失败,陈其美、戴季陶、蒋介石逃亡日本。5月,蒋介石回上海组织起义。6月,蒋介石上海起义失败赴日。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正式成立,设总务、党务、军务、政治、财政五部,由陈其美、居正、许崇智、胡汉民、张静江分任部长;蒋介石回国组织革命活动。8月,蒋介石再次赴日,孙中山面授机宜。9月,蒋介石回国组织革命活动。
民国四年(1915),2月,陈其美(37岁)、蒋介石(28岁)潜往上海组织反袁活动,许崇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辛亥革命时任福建北伐军总司令,生卒1886-1965)潜往广东建立中华革命党广东支部;张静江(38岁)、许崇智(29岁)、蒋介石(28岁)结为兄弟。6月,中俄蒙在恰克图签定《恰克图协约》,约定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俄承认外蒙古自治,中国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军队和移民;当月,外蒙古宣布取消“大蒙古国”,袁世凯册封八世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外蒙古实行自治。11月,陈其美派人将上海镇守使(上海最高军政首长)郑汝成暗杀。12月,蒋介石拟写《淞沪起义军事计划书》;陈其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起义,被镇压;云南原都督蔡锷、现都督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通电发对帝制,组织讨袁护国军约2万人北伐。
民国五年(1916),4月,蒋介石(29岁)参与江阴独立战斗,陈其美组织浙江起义失败;袁世凯派人给陈其美七十万元,让其出洋游历被拒。5月,孙中山回上海领导护国运动;袁世凯收买上海守军张宗昌,诱杀陈其美(38岁),蒋介石(29岁)闻讯赶来抚尸痛哭。孙中山(50岁)赶来流泪不止、手书“失我长城”,随后安葬陈其美;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赴山东抗袁。6月,总统袁世凯(57岁)病死,副总统黎元洪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宣布废除《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制定),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制定)和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7月,南北议和,孙中山宣布中华革命党停止一切党务;广西督军陆荣廷兼任广东督军。8月,第一届国会正式复会。10月,戴季陶和蒋介石的共同情人津渊美智子(1894-1977)生下蒋纬国,被姚冶诚收养在上海。12月,中华革命军解散,蒋介石闲居上海,结交上海青帮领袖黄金荣(1868-1953)、杜月笙(1888-1951)。
民国六年(1917),4月,黎元洪升陆荣廷为两广巡阅使,陈炳焜为广东督军,谭浩明为广西督军。7月,孙中山(51岁)离沪赴广州发起护法运动,广东省长朱庆澜将省防军二十营(有5000支枪)交付孙中山,孙中山以此为基础成立援闽粤军,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出兵占领福建南部。8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9月,蒋介石(30岁)拟写《对北军作战计划书》(提出以长江沿岸为主作战地,先克武昌,再下南京,以江南为基地,直捣北京),上呈孙中山。10月,护法战争开打;蒋介石拟写《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上呈孙中山。11月,蒋介石赴闽参加护法战争。
民国七年(1918),1月,总统冯国璋下达对整个西南的讨伐令;孙中山(52岁)愤而登上“同安”“豫章”两舰,炮击广东都督署,惩诫桂系(陆荣廷)议和。2月,北洋军挺近湖南边界。3月,蒋介石(31岁)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受到陈炯明赞赏。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离开广州前往上海。6月,南北签订停战协定。9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举为总统,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台。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盟国战败,协约国战胜;蒋介石主动请战,陈炯明任其为粤军第二支队司令,攻打福建福州。
民国八年(1919),1月,协约国在巴黎召开的战后会议。2月,蒋介石受粤军排挤而辞职去上海。6月,蒋介石(32岁)参加黄金荣52岁寿辰。7月,蒋介石在张静江家与陈洁如(时年14岁,就读于上海爱国女子中学,与张静江续弦妻子朱逸民是同学,生卒1905-1971)相识。10月,孙中山在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设总务、党务、财政三部,任命居正为总务主任、谢持为党务主任、廖仲恺为财政主任。11月,总统徐世昌派徐树铮率军进驻外蒙古,外蒙古取消自治归顺中央。
民国九年(1920),1月,直系将领吴佩孚通电北京要求罢战北撤;桂系(陆荣廷)与滇系(唐继尧)因争夺驻粤滇军指挥权而公开内讧。4月,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大部分国会议员因不满桂系专制而离粤出走。7月,浙商虞洽卿等创办上海恒泰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第一家华人证交所,以证券、棉花、纱布为主要交易品种),张静江、蒋介石在恒泰号担任经纪人;徐树铮留少量兵力驻外蒙古,率军协助段祺瑞防守北京;直皖战争历时五天皖系溃败,段祺瑞通电辞职,直奉军队进驻北京郊区。8月,总统徐世昌解散安福国会,任命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副使;蒋介石(33岁)安排儿子蒋经国、蒋纬国在上海万竹小学读书,由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陈其美侄子)协助照料。9月,蒋介石担任援闽粤军前敌总指挥。10月,援闽粤军(总司令为陈炯明)攻占广州。11月,孙中山离沪抵达广州,宣布恢复军政府,重开政务会议,将粤军扩编为两个军,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粤军第一军军长,任命邓铿为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任命许崇智为粤军第二军军长。
民国十年(1921),2月,蒋介石(34岁)拟写《平桂作战计划书》,上呈孙中山。3月,苏联扶植组建蒙古人民党,谋求建立独立的蒙古国。4月,广州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55岁)为中华民国大总统。5月,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并成立正式政府;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陈反对北伐,主张联省自治,不参加大总统就职典礼);蒋介石检查出梅毒并治疗。6月,蒋介石母亲王采玉(1863-1921)心脏病复发去逝,蒋介石回家治丧,孙中山亲写《祭蒋母文》和碑题;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率领粤军西征讨桂(陆荣廷)。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参会,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陈炯明任命蒋介石为讨桂中路军总指挥,蒋奔母丧丁忧在家未赴任;外蒙古独立,建立君主立宪政府。9月,粤军攻占广西,两广巡阅使陆荣廷逃往越南,后避居上海,旧桂系军阀瓦解。11月,蒙古人民党废除君主制,建立共产政权。12月,孙中山抵达桂林,组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整军北伐,并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蒋介石(34岁)与陈洁如(16岁)在上海结婚,其后回奉化祭祖探亲,拜见毛福梅(毛同意与蒋离婚);蒋介石接孙中山电要其速去广州。
民国十一年(1922),1月,蒋介石(35岁)、陈洁如(17岁)去上海、苏州度蜜月,陈洁如检查出梅毒,为蒋介石传染,医生告知蒋患附睾炎又染梅毒可能不育,后夫妇均治愈。2月,蒋介石去广西见孙中山,上呈《北伐作战计划书》。3月,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1886-1922)遇刺身亡,年仅36岁。4月,被孙中山(56岁)免去陈炯明(44岁)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任命李烈钧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为北伐军总指挥;陈炯明率军回广东惠州,孙中山督师回广州,并会见苏俄的全权代表;蒋介石建议孙中山暂停北伐,出速兵解决陈炯明,未被采纳遂负气去沪。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历时七天奉系溃败,张作霖退回关外;陕西督军冯玉祥改任河南督军;上海股灾受损投资者追讨经纪人,蒋介石逃回宁波溪口镇。6月,总统徐世昌通电辞职,曹锟、吴佩孚复立黎元洪为总统;陈炯明派兵占领广州,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乘永丰舰逃亡珠江口,许崇智亦被陈炯明打败;蒋介石(35岁)接电从宁波回粤登永丰舰,被孙中山委任海上指挥权,贴身保护孙中山42天。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选举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8月,曹锟、吴佩孚恢复国会(1913年选出,任期1913-1919),广州大部分国会议员回北京就职;陈炯明在广州自任粤军总司令,孙中山去上海并与李大钊会晤;蒋介石拜青帮首领黄金荣为师,炒股亏损者再不敢找经纪人蒋介石麻烦。9月,孙中山在上海积极与苏联、中国共产党及皖奉直等国内各派势力联络。10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冯玉祥受吴佩孚排挤改任陆军检阅使。12月,蒋介石在上海孙中山寓所与宋美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之妹)相识。
民国十二年(1923),1月,孙中山(57岁)会见苏联代表越飞,商讨苏俄援助中国革命、创设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队及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等问题,并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滇(总指挥杨希闵)、桂(总司令刘震寰、沈鸿英)、粤(东路讨贼军司令许崇智,参谋长蒋介石)讨贼联军攻占广州,陈炯明退守惠州。3月,孙中山(57岁)在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命蒋介石(36岁)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大元帅大本营参谋长;桂系沈鸿英与吴佩孚联络,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督理。4月,桂系沈鸿英率军进攻广州,被杨希闵部、刘震寰部击退;蒋介石从奉化抵广州就任。5月,孙中山平定桂系沈鸿英叛乱,随即讨伐陈炯明叛军。6月,曹锟逼迫总统黎元洪辞职,引起吴佩孚不满;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会,选举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五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等到苏俄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9月,蒋介石到达莫斯科,会见了苏联军事委员托洛茨基、外交委员齐采林、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等领导人,总结苏联革命成功原因为“一是工人接受革命之煽动;二是农人亦然;三是准各族自治,组成联邦制”。10月,蒋介石参观苏联工厂、农庄、学校、军队、博物馆,并会见越南流亡人士胡志明;孙中山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并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国会选举曹锟为总统,总统曹锟任命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使、王承斌为直鲁豫巡阅副使;国会制定并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制定),总统曹锟颁布实施,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11月,蒋介石参加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会议,拜见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任主席季诺维也夫,与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的维经斯基五次见面,维经斯基劝说蒋介石加入共产党遭拒;列宁因病未接见蒋介石。12月,蒋介石归国途中拟写《游俄报告书》寄呈广州孙中山,抵达上海后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接船,其后回溪口办理母亲六十冥诞和墓地慈庵落成;孙中山电催蒋介石“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张人杰等人连发6封电报,催蒋介石速赴广州。
民国十三年(1924),1月,蒋介石(37岁)赴广州向孙中山汇报工作,向孙提出“苏联的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俄共政权如一旦臻于强固时,其帝俄沙皇时代的政治野心之复活并非不可能,则其对于我们中华民国和国民革命的后患,将不堪设想”,孙中山认为蒋顾虑过甚;蒋介石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任命许崇智为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2月,孙中山(58岁)任命许崇智(38岁)为粤军总司令兼粤军第二军军长,任命梁鸿楷为粤军第一军军长,任命李福林为粤军第三军军长,任命蒋介石为粤军第二军参谋长,并协助广东省长廖仲恺筹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4月,孙中山手书《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详述五权宪法和军政、训政、宪政路线图。5月,北洋政府和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约定: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苏联放弃沙俄在中国的一切租界、租地,苏联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苏联取消沙俄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中东铁路同意由中国赎回,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权;受许崇智推荐,孙中山升蒋介石为粤军参谋长;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长州岛成立,蒋介石任校长,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浙江战争,广东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与卢永祥、张作霖结成反直系联盟;当月,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以援浙为名率军15万入关,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率军20万迎战,冯玉祥任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已被苏联策反,同意联合孙中山反直系)。10月,蒋介石率黄埔军校生镇压广州商团叛乱,没收枪支9000余;冯玉祥在热河与奉军停战(约定事成后,请孙中山北来,奉军不得入关),率军占领北京,软禁总统曹锟,将军队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吴佩孚急率军7000余人回救北京。11月,直军主力全部覆没,吴佩孚登舰逃跑,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胜利,奉军进占北京郊区;冯玉祥、张作霖推举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并电邀孙中山进京共商国是;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离开广州北上,经上海、东京抵达天津;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12月,孙中山扶病到达北京;奉军占领山东、江苏、上海;孙传芳率闽军攻入浙江;陈炯明乘机率军7万进攻广州。
民国十四年(1925),1月,中国国民党成立东征军5万余人讨伐陈炯明,滇军将领杨希闵为东征军总司令兼左翼指挥,粤系将领许崇智为右翼指挥,桂系刘震寰为中路指挥;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国民军改称中华民国西北边防军;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会,由陈独秀(组织部主任)、张国焘(工农部主任)、彭述之(宣传部主任)、蔡和森(宣传部委员)、瞿秋白(宣传部委员)五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总书记。2月,蒋介石(38岁)、陈洁如(20岁)婚后未育,收养一女蒋瑶光;蒋介石率黄埔军校学生军参加东征;冯玉祥结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并会见苏联驻华大使。3月,东征军击溃陈炯明主力;冯玉祥赴张家口就职,并邀请苏联军事顾问指导西北边防军;孙中山(59岁)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留下《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孙传芳为浙江督军、张宗昌为山东督军。4月,临时执政段祺瑞废除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由临时参政院替代之,废除《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制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未被立法机关通过)。6月,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叛乱,密谋自立,许崇智、蒋介石率军平息,蒋介石担任广州卫戍区司令。7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为汪精卫,政治顾问为鲍罗廷(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广州政府全权代表,生卒1884-1951),常务委员为汪精卫(兼任宣传部长)、胡汉年(兼任外交部长)、廖仲恺(兼任财政部长)、谭延闿、林森,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为汪精卫,军事顾问为加仑(1935年被授予苏联五大元帅之一,任远东方面军司令,生卒1890-1938),军事委员为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谭延闿、许崇智(兼任军事部长、广东省主席)、蒋介石、伍朝枢、朱培德;李福林(粤军第三军军长)、梁鸿楷(粤军第一军军长)、魏邦平(粤军总部高等顾问)、张国桢(第五师师长)、梁士锋(旅长)、杨锦龙(旅长)在广东番禺大塘村(李福林老家)聚会,对汪廖许蒋歼灭杨希闵、刘震寰并改组政府不满,席间商议抓捕许崇智、蒋介石,重组政府。8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筹组国民革命军;廖仲恺被刺杀,根据政治顾问鲍罗廷建议,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中正组成廖案检查委员会,经李福林告发,将涉案人员梁鸿楷(粤军第一军军长)、魏邦平(粤军总部高等顾问)、张国桢(第五师师长,许崇智部下)、梁士锋(旅长,许崇智部下)、杨锦龙(旅长,许崇智部下)诱捕,涉案人员胡毅生(胡汉民的堂弟)、朱卓文逃亡,重大嫌疑人胡汉民被软禁于黄埔军校。9月,经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政治顾问鲍罗廷要求,国民政府常委兼外交部长胡汉民去苏联考察,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外交部长胡汉民去苏联考察,国民政府常委林森和国民党中执委邹鲁去北京筹葬孙中山;蒋介石以广州卫戍司令身份宣布全城戒严,包围许崇智住宅,并去信“廖案发生,阴谋暴露,而害党叛国者,均为吾兄所部,而吾兄不引咎自责,幡然悔悟,知人之不明,用人之不当,竟酿成此巨变惨剧,岂不可痛”,许崇智打电话给汪精卫,汪亦赞同许卸职暂避,许崇智被迫避居上海英租界;张国桢、梁士锋、杨锦龙被枪毙,梁鸿楷、魏邦平交钱保释;临时执政段祺瑞任命奉系杨宇霆为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建国滇军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建国粤军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福军为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孙传芳反奉,占领上海、江苏、安徽,孙传芳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吴佩孚反奉,在武汉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蒋介石长子蒋经国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11月,蒋介石、周恩来率军平息陈炯明残部,陈炯明逃亡香港,国民党基本统一广东;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林森、谢持、邹鲁、戴季陶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宣言》《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共产党人李大钊等通电》《取消政治委员案》等决议,并呼吁如果不在国民党内实行清党,恐怕“再过一年,青天白日之旗,必化为红色矣”;孙传芳进攻山东督军张宗昌,互有胜负;当月,奉系将领郭松龄在河北唐山反奉,率军7万回攻山海关,占领锦州。12月,郭松龄率军打到沈阳郊县新民县,经张作霖求援,日本驻东北关东军(此时驻军2万余人)参战,郭松龄败亡。
民国十五年(1926),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否决了西山会议派的决议案,开除林森、邹鲁、谢持等人党籍,选举汪精卫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39岁)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鲍罗廷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最高顾问;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冯玉祥被张作霖、吴佩孚进攻而下野,张之江任西北边防军总司令,鹿钟麟任西北边防军东路总司令,宋哲元任西北边防军西路总司令。2月,蒋介石担任中国国民革命军总司令。3月,中山舰(舰长为共产党员李之龙)驶往黄埔,蒋介石以阴谋暴动为由扣押中山舰、逮捕李之龙,包围苏联顾问住所,宣布广州戒严,驱逐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指挥不动军队,愤而辞职,谭延闿代理国民政府主席。4月,汪精卫出洋去法国、苏联考察;临时执政段祺瑞被西北边防军逼迫下台,冯玉祥去苏联考察。5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整理党务决议案》(蒋介石、谭延闿、朱培德、宋子文等提案,规定中国国民党的中央和省级党部执行委员会中共产党员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中央各部部长不得由共产党员担任,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选举张静江(1877-1950)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6月,张作霖、吴佩孚在北京会晤,组建北京政府。7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率领八个军、十万人北伐,军事总顾问为加仑(主持制定北伐战略方案),参谋长为李济深,参谋次长兼代理参谋长为白崇禧,前敌总指挥为唐生智,政治部主任为邓演达,国民革命军一至八军军长分别为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苏联对国民革命军援到位(两年间,共收到步枪1.8万余支、机枪140挺、大炮24门、炮弹1000发、子弹约1400万发等)。8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湖南,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调兵10万入江西;冯玉祥秘密回国,国民政府任命其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苏联对冯玉祥军援全部到位(两年间,共收到步枪5.5万余支、机枪230挺、大炮78门、飞机10架、铁甲机车8辆、手榴弹1万多枚、子弹约5800万发、军刀5000把等)。9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湖北,并进攻江西,吴佩孚退兵河南;冯玉祥将西北边防军改为国民军联军,自任总司令,出兵陕西、甘肃。11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江西,冯玉祥占领陕西;张作霖、孙传芳联合组成安国军,总司令为张作霖,孙传芳、张宗昌任副司令;蒋介石在南昌成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12月,国民革命军占领福建,冯玉祥占领甘肃;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武汉。
民国十六年(1927),1月,蒋介石(40岁)在南昌会见日本海相代表、日本驻九江总领事、日本军部代表,并派人拜会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驻沪总领事,向日美表达反共立场,并要求武汉国民政府将政治顾问鲍罗廷撤职。2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浙江。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江苏、上海,蒋介石派人联络江浙财阀虞洽卿、上海青帮首领黄金荣等。4月,汪精卫(44岁)回国,在武汉复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上海清共,逮捕杀害共产党员数千人,武汉国民政府在鲍罗廷影响下将蒋介石开除党籍、撤去一切职务;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胡汉民(48岁)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中央军委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军联军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并与北伐军唐生智会师郑州,国民革命军占领河南,吴佩孚率残部逃亡四川托庇于杨森;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参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总书记。5月,南京国民政府占领山东南部;苏联将蒋经国扣押在西伯利亚从军。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建安国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组成第32届内阁,也是北洋军阀最后一届内阁;武汉国民政府将政治顾问鲍罗廷和军事顾问加仑、季山嘉撤职;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会师;山西督军阎锡山投向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7月,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在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决裂;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中国共产党在鲍罗廷组织下发动南昌起义,起义领导人为周恩来(中共政治局常委)、贺龙(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叶挺(国民革命军第11军副军长兼二十四师师长)、朱德(南昌公安局局长)、刘伯承(国民革命军第15军军长);张宗昌、孙传芳反攻,占领江苏徐州,孙传芳率军6万进攻南京;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徐州战役失败,南京国民政府将领李宗仁、白崇禧与武汉国民政府联合要求蒋介石下台,第一路军司令何应钦(蒋介石亲信)亦同意蒋下台,蒋介石被迫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而下野,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白崇禧、何应钦将孙传芳打败,孙传芳仅带十余卫兵北渡长江,从此淡出政坛;蒋介石哄骗陈洁如(22岁)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随后登报声明与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不再有婚姻关系。9月,国民政府从武汉迁南京,国民党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谭延闿任国民党主席,并改组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谭延闿、胡汉民、蔡元培、李烈钧、汪精卫为国民政府常委,白崇禧、何应钦、朱培德等14人为军委常委,结束了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分立的局面,史称宁汉合流;汪精卫、唐生智不满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率军进攻南京,发起宁汉战争;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第十六军军长张发奎从江西剿共追至广东;阎锡山进攻奉军;毛泽东(34岁,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10月,蒋介石去日本考察;汪精卫在广州与李济深、张发奎联合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反对李宗仁控制的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和南京国民政府;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溃败队伍逃亡江西,在江西吉安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1月,李宗仁打败唐生智,占领湖北;蒋介石从日本返沪,召集国民党中执委举行国民党四中全会的预备会,汪精卫、李济深由粤抵沪;张发奎趁李济深离粤占领广州,自任广州军事委员会主席,推举汪派人物顾孟余、陈公博分别出任广州政治分会主席、广东省长。12月,国民党四中全会的预备会通过决议,敦请蒋介石复职;蒋介石(40岁)与宋美龄(29岁)在上海结婚,与宋子文(时任国民党常委兼财政部长)、孔祥熙(时任实业部部长)成为姻亲;中共派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发动广州起义,张发奎迅速扑灭广州起义,包围苏联驻广州领事馆,逮捕杀害领事人员;李宗仁、李济深派兵围攻张发奎,张发奎退亡粤北;汪精卫因另立中央和张发奎兵变事件受到各派指责,遂辞职出国。
民国十七年(1928),1月,蒋介石(41岁)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汉民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成立四个集团军,总司令分别为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何应钦被免职。4月,国民革命军四个集团军进攻奉军,张宗昌、孙传芳残部投降;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溃败队伍辗转江西、广东、湖南,最终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5月,日军出兵济南企图阻止北伐,蒋介石命军队撤出济南绕道进军河北,并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日军撤出济南。6月,张作霖留张学良镇守北京而乘火车返回沈阳,途经沈阳皇姑屯火车被炸,当日逝世;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张学良逃亡沈阳,并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蒋介石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引起冯玉祥不满;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国民革命军参谋长;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参会,选举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李立三、罗登贤、彭湃、杨殷、卢福坦、徐锡根为政治局候补委员;选举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李立三、杨殷、徐锡根为常委会候补委员,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秘书长。7月,张学良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贺龙任湘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建立湘鄂边根据地,军队整编为红四军。8月,蒋介石(41岁)遇刺,妻子宋美龄(30岁)流产。10月,谭延闿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并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宣布军政时期结束,实行训政(即由中国国民党领导国民政府对国民素质进行训教,逐步过渡到民选宪政);国民政府成立裁军委员会实行裁军(不含东北、四川、新疆、云南等地部队,国民革命军已达84个军、300个师,约220万人),由何应钦主持裁军工作。11月,国民政府实行财政统一和分税制改革,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12月,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队编遣会议预备会议,决议第一(蒋)、二(冯)集团军各编10个师,第三(阎)、四(李)集团军各编6至8个师,其余6至8个师由中央处理,阎锡山赞同,冯玉祥、李宗仁反对。
民国十八年(1929),3月,国民党三大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确定以总理遗教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及《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中华民国训政时期最高根本大法,开会参加中共的国民党党员党籍,恢复西山会议派林森、邹鲁、谢持等人党籍,给汪精卫书面警告处分;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不满国民政府裁军方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扣押李济深,升陈济棠(李济深部下)任第4军军长兼广东绥靖委员,陈济棠拥蒋;国民党三届一中全会,选举蒋介石(42岁)、胡汉民、谭延闿、孙科、戴季陶、于右任、丁惟汾、陈果夫、叶楚伧九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蒋介石兼任组织部长,叶楚伧兼任宣传部长,戴季陶兼任训练部长,陈立夫任秘书长,通过的军队编遣方案,开除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的国民党籍并讨伐桂系。4月,湖北(省主席何成濬)、湖南(省主席何健)、广东(省主席陈济棠)拥蒋讨桂,桂系军队败退广西。5月,粤、湘军队占领广西,白崇禧、黄绍竑逃亡越南;冯军将领刘郁芬、宋哲元、孙良诚、韩复榘等通电促蒋下野,并拥护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西北军总司令,统50万大军;国民政府五院院长谭延闿(行政院长)、胡汉民(立法院长)、王宠惠(司法院长)、戴季陶(考试院长)、陈果夫(监察院长)联名通电拥蒋反冯,国民党开除冯玉祥党籍;韩复榘(河南省主席)、石友三(安徽省主席)被蒋收买通电拥蒋,马鸿逵(第4军军长)、杨虎城(21师长)亦叛冯投蒋,冯玉祥通电下野,令宋哲元代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6月,李宗仁通电下野,逃亡香港;阎锡山邀冯玉祥至山西商讨反蒋,却将冯玉祥软禁。7月,张学良出兵收回苏联管理的中东铁路,苏联与中国断交;宋哲元表示第二集团军接受中央指挥。9月,苏联远东军进攻东北边防军。10月,蒋介石任命阎锡山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宋哲元领衔第二集团军将领通电反蒋,推举冯玉祥任国民军总司令、阎锡山任国民军副总司令,宋哲元任前方总司令,石敬亭任后方总司令,孙良诚为前敌总指挥,率军40万进攻河南;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在美国爆发。11月,由于孙良诚不听宋哲元指挥,第二集团军从河南败退陕西;苏联远东军占领满洲里。12月,宋哲元通电推举鹿钟麟代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刘文辉反蒋;张学良与苏联签订《停战议定书》,约定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合办,苏军尽速退出满洲里,彼此释放所俘军民,重设领事馆;中东路战争,蒋介石未有实际支持,且反对与苏联签订《停战议定书》,令张学良不满。
民国十九年(1930),1月,宋哲元准备率军进攻山西,鹿钟麟与韩复渠、石友三联蒋倒阎;阎锡山前往郑州参加军事会议,并准备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蒋介石(43岁)密令韩复渠(河南省主席)扣押阎锡山,阎锡山知情后连夜逃回太原。2月,阎锡山探望冯玉祥达成反蒋联盟,并释放冯玉祥回陕西。3月,冯玉祥任命鹿钟麟为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任命宋哲元为第二方面军第四路总指挥,宋哲元辞去陕西省主席,由刘郁芬任陕西省主席;二三四集团军57位将领联名通电促蒋下野,推举阎锡山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武力讨伐蒋介石;张学良通电中立。4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在山西太原、陕西潼关、广西桂平就职,阎锡山由北京进攻河北,冯玉祥由陕西进攻河南,李宗仁由广西进攻湖南;国民政府下令通缉阎锡山,国民党开除阎锡山党籍;周逸群在鄂西建立洪湖根据地,军队整编为红六军。5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占领河北,冯玉祥占领河南,阎冯会师于河南新乡,河南省主席韩复渠率军逃亡山东。6月,阎锡山攻克济南,李宗仁占领湖南;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许诺战后河北、察哈尔、绥远三省由张学良节制,张学良通电建议双方撤军停战、设立缓冲区。7月,李宗仁从湖南败退广西;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陈公博、邹鲁、谢持等在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贺龙与周云逸在鄂西洪湖会师,红四军、红六军合并为红二军团,兵力一万余人,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湘鄂边、洪湖连成湘鄂西根据地。8月,蒋介石攻克济南,阎锡山退回河北;蒋介石收买马廷富(东北军旅长)挟持于学忠(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叛张入关旋被平息,引起张学良极大不满,蒋介石许诺战后河南、河北、山东由张学良节制;江西中央苏区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兵力3万余人,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彭德怀任副总司令。9月,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在北京成立国民政府,阎锡山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汪精卫、唐绍仪、张学良、谢持,张学良拒绝就职;冯玉祥在河南战败,退向豫北;张学良通电“呼吁各方罢兵,解决政治争端,听候中央意见,各方人士也可各抒己见”,并举兵入关,阎锡山退回山西,张学良占领河北、京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为向忠发、项英、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关向应、张国焘,向忠发任总书记。10月,张学良在沈阳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阎锡山下野将军队交给徐永昌,冯玉祥下野将军队交给鹿钟麟;蒋介石任命杨虎城(冯玉祥部下但叛冯)为陕西省主席。11月,阎锡山、冯玉祥通电取消太原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司令部,服从中央,历时7个月、参战兵力110万人、死伤30万人、波及20多省的中原大战结束;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取消国军编遣委员会,所有军队整理事宜由陆海空军司令部办理。12月,阎锡山避居大连日租界,冯玉祥隐居山西;蒋介石派兵10万围剿鄂豫皖苏区。
民国二十年(1931),1月,国民政府宣布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节制东北、华北军事,陆海空军司令部公文由蒋介石签署、张学良副署;鄂豫皖苏区击退围剿;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由共产国际代表米夫主导,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三人为政治局常委,向忠发任总书记,撤销了瞿秋白、李维汉、李立三3人的政治局委员职务;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局,由周恩来任书记,由项英代理苏区中央局书记。2月,蒋介石(44岁)将立法院长胡汉民软禁于南京小汤山;项英、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朱德、顾作霖和苏区一人为苏区中央局委员,以项英、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四人为常委,项英为代理书记,任弼时负责组织工作,王稼祥负责宣传工作,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3月,蒋介石派兵13万第二次围剿鄂豫皖苏区,鄂豫皖苏区歼敌五千余人,击退围剿;国民党东北四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汤玉麟分任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党务主任;张国焘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夏曦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将红二军团改为红三军,军长为贺龙,政治委员为邓中夏。4月,中共中央特科(秘密特务组织)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当月叛变。5月,陈济棠不满裁军,与汪精卫等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周逸群(1896-1931)遭国军伏击战死。6月,中共总书记向忠发在上海被捕,两日后被杀。7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率军30万围剿江西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9月,广州国民政府出兵讨蒋;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由于张学良消极抵抗,日军攻占沈阳、长春;蒋介石释放胡汉民;毛泽东、朱德率第一方面军诱敌深入,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10月,日军占领辽宁、吉林,国联作出决议令日本撤军,日本不予理会反而攻打黑龙江,张学良率军逃亡锦州;汪精卫与胡汉民在上海会面,胡汉民去广州被陈济棠、李宗仁奉为领袖;鄂豫皖苏区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兵力近3万人,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项英免职,毛泽东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11月,鄂豫皖苏区发起黄安战役,歼敌1.5万余人;日军占领黑龙江齐齐哈尔,蒋介石请求国联及英法美调停,并提议将锦州化为中立区、两军停战;12月,日军攻打锦州;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行政院院长而下野,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陈济棠取消广州国民政府,胡汉民、李宗仁、陈济棠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胡汉民主持政务,管理粤桂滇贵闽五省,半独立于南京国民政府;周恩来等离沪去赣,在江西建立中央苏区,任苏区中央局书记。
民国二十一年(1932),1月,国民政府取消陆海空军司令部,重设军事委员会,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命汪精卫为行政院长;日军占领锦州,并攻打哈尔滨、上海,张学良撤军至河北、热河,上海守军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奋起抵抗;毛泽东辞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周恩来任苏区中央局书记;鄂豫皖苏区发起商潢战役,歼敌五千余人。2月,日军攻陷哈尔滨,占领东三省;蒋介石(45岁)令五路军(军长张治中)支援上海;3月,日本扶立清逊帝溥仪在长春称帝,以东北三省为基础建立满州国;蒋介石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为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陈铭枢、李烈钧、陈济棠八人;蒋介石日军在上海主动停战;鄂豫皖苏区包围六安、围点打援,歼敌3万余人,蒋介石第三次围剿失败。5月,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6月,日军(7.7万人)全部撤离上海,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蒋介石、朱培德、李宗仁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委。7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派兵30万进攻鄂豫皖苏区,派兵10万进攻湘鄂西苏区。10月,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逃亡四川,夏曦率红三军离开湘鄂西苏区逃亡湖北。12月,日军进攻热河省;蒋介石任命蒋光鼐为福建省主席、蔡廷锴为十九路军总指挥;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川陕苏区;中苏恢复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