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从克什米尔到加勒万河谷(1)

很多朋友说趁热写写克什米尔吧,说实话对这个地区乃至整个印度我都没太多了解。国际上提到中印总是比喻为“龙象之争”,但对中国来说因为62年的大胜,我们似乎就再也没正眼瞧过印度一下,特别是军事,基本上都在当耍猴看了。

500

当然这种态度是不太对的,再会搞杂耍的对手,战略上蔑视,战术上还是应该重视的。更何况我们的卧榻之侧,确确实实是一头大象而不是只猴子 -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三军总人数为145.5万,排在中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体量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这两天因为和不少朋友讨论加勒万河谷的局势,恶补了一下印军和克什米尔的相关知识。网上的文章读了不少,地图、视频看了一堆,总觉得很多热点事件的地理空间位置和来龙去脉还是没搞清楚,比如锡亚琴冰川、卡吉尔、拉达克、列城等等。还是自力更生开一堂克什米尔的地理加历史课吧,老师是Google和Google地图,学生就是我自己,作业就是一堆自制的地图。

500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历史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体,但先后被莫卧儿帝国和锡克帝国统治。1845年英国入侵击败锡克帝国后,该地区被分离出来成为英属印度的查谟-克什米尔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当时的克什米尔王公哈利·辛格曾希望像瑞士一样保持独立,但英军撤离后巴基斯坦地方军包围了首府斯利那加。辛格逃往印度求援,并宣布克什米尔并入印度自治领,印度随即派兵反击,从而爆反了克什米尔战争,也就是第一次印巴战争。最终在安理会的斡旋下双方于1949年1月1日停火,并根据印巴停火线(Line Of Control - LOC)划分为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两部分,印度占有54%的土地和75%的人口。

500

今天的克什米尔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巴控克什米尔由北部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西部的自由克什米尔两个地区组成,北接阿富汗的瓦罕走廊,东面和我国新疆和田地区接壤。巴控区人口640万,99%的居民是穆斯林,以什叶派为主。

500

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全境都是高大山脉和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兴都库什山脉汇聚于此,拥有5座八千米以上高峰和50多座七千米以上山峰。自由克什米尔则是高山峡谷相间,从高原急剧下降到印度河平原。

对巴基斯坦来说,巴控克什米尔有两大战略作用。一是联通中国的陆桥: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唯一一条陆路交通线喀喇昆仑公路就从北部穿过,如果没有这条中巴友谊之路,中巴之间的商贸往来以及战时援助只能走海路,也就面临着印度的海上封锁。

500

> 喀喇昆仑公路最高点,海拔4733米的红其拉甫山口国门

二是攻击渗透印度的桥头堡:南方印巴漫长的边界位于一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上,印度的兵力、技术兵器都占压倒性优势,巴基斯坦只能被动防御,毫无进攻的可能性;唯有在克什米尔地区,高寒崎岖的环境抵消了印度坦克、火炮和飞机的优势,巴基斯坦可以居高临下主动展开渗透袭击,卡吉尔之战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500

> 克什米尔西部地形,从北至南呈现阶梯状分布,印巴停火线旁的卡吉尔海拔2676米,斯利那加是1585米,到查谟只有327米了

印控克什米尔于1954年正式加入印度,根据《印度宪法》第370条规定,查谟-克什米尔邦拥有除国防、外交和通信外的高度自治权,印度宪法中的所有规定在这一地区都不适用,克什米尔拥有自己的国旗、宪法和货币。该邦在行政上分为查谟、克什米尔和拉达克三个专区,斯利那加为夏季首府(5月-10月),查谟为冬季首府(11月-4月),总人口超过1200万,为巴控区的2倍。

500


从地形上看,西南的查谟为高原到平原的过渡地带,与印度内地联系紧密,人口以印度教为主(62.6%);西北的克什米尔河谷是个海拔2千米左右的封闭山间盆地,穆斯林占人口绝对多数(96.4%);传统印象中高寒的克什米尔实际上全部属于东面的拉达克,受多高大山脉阻隔,只有2条公路通往外界,蛮荒闭塞,是印度人口最稀少的地区,穆斯林(46.4%)和佛教徒(39.7%)差不多对半分。

长期以来属于藏文化区的拉达克一直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政治、经济资源都偏向西部的查谟和克什米尔。以此为由,印度国会在2019年8月5日通过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重组法》,取消宪法第370条的规定,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分割为两个独立的查谟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和拉达克中央直辖区(Union Territory),10月31日生效。前者保留了地方议会立法权,而后者没有,只获得一个众议院席位,实际上失去了全部自治权,政府官员也由中央政府派出,和安达曼群岛等飞地一样的待遇。

500

这一变动引起了轩然大波,巴基斯坦指责印度单边改变克什米尔争议地区的政治现状,是违反联合国有关决议的非法行为,并迅速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降低外交关系级别、驱逐驻巴高级专员、中断双边贸易、禁播印度电影、中断铁路航空交通等。印控克什米尔内部也有很强的反对声浪,法案颁布前印度中央政府就封锁了整个克什米尔,派遣上万安全部队进驻,强制实行禁止非法集会的宪法第144条,软禁两位首席部长,殴打驱赶支持巴基斯坦的群众,封锁长达84天。

500

> 2019年10月28日,印度安全部队在查谟-斯里那加公路边警戒,背后长长的车龙就是每年两次的“Darbar Move” - 当地政府在夏季首府和冬季首府之间的大搬迁,这也是取消自治地位后的第一次搬迁。

整个印控克什米尔是印度对中国西部和巴基斯坦东北部进行蚕食的突出部,这一撤邦设区的行动名义上是顺应拉达克人民的呼声,实际背后的小算盘是取消当地的高度自治权,由中央政府直管以更好地控制争议地区,放开手脚推行更激进的扩张政策。

锡亚琴冰川是巴控克什米尔和印控克什米尔最东端的一块三角型地带,面积三千平方公里,东侧是横亘在中国边境上的喀喇昆仑山主脉,为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的分水岭;西侧为萨尔托洛山脉,山峰高度在5450米到7720米之间。锡亚琴冰川本体长达76公里,是地球上除极区以外第二长的冰川,也是印度河的主要水源地(长度第一的费琴科冰川为77公里,位于北面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斯坦境内)。

500

该地区平均海拔5400米,位于喀喇昆仑山脉迎风坡,冬季平均降雪量高达10.5米,最低气温超过零下50摄氏度,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因而在1949年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两国签署《卡拉奇协定》划定停火线时,最东端只划到NJ9842这个测绘点,之后的走向只是模糊地说停火线将“由此向北至诸冰川”。

1962年中巴划界时确定两国边界自该点向东北延伸到喀喇昆仑山口,印度政府未表示异议。1972年印巴打完第三架之后签署了《西姆拉条约》,对这片不毛之地仍然没有划定界线。从1967年起美国国防测绘局制作的地图上把这片区域划给了巴基斯坦,巴方为登山者提供的地图上也采用了同样的版本。直到70年代国际游客带着巴方地图前往印度旅游才引起印度方面的注意,并认为是美方的制图错误,分界线应该沿萨尔托洛山脊向西北延申到锡亚琴冰川的源头分水岭,而不是东北方向的喀喇昆仑山口。印度在1978年派出军方登山队勘测了锡亚琴冰川,但没有宣誓主权或者立桩划界。

500

> 由南向北俯视锡亚琴冰川

1984年双方都决定出兵实际占领该地区以绝后患,印军在4月13日抢先展开“美格朵”行动,用高原型米-8直升机机降夺取了几个重要山口和制高点。巴军立即展开反击,但在如此高海拔的山地仰攻极为困难,最终让印度人占领了近2600平方公里的大部分地区,巴方只抢到海拔较低的西南一角。

500

> 印军的“猎豹”直升机降落在冰川中的一块临时停机坪上,犹如冰河中的一块礁石

双方不断投入更多兵力,抢占更高的山峰,在这个全球海拔最高的战场上从155榴弹炮到白刃战无所不用其极,整整打了19年,到2003年才实现停火。此时双方在冰川四周的高峰上已经建立了150处哨所,同一座山峰上的印巴哨所甚至只有百米的垂直高度差,令人难以置信。两国各自长年部署了超过3千人的部队,上面那张空中俯视图看上去一片蛮荒,实际上几乎每座山头都有人!

500

而双方得到了什么呢?实际上除了面子什么都没有。不少文章分析说锡亚琴冰川是地理中枢,居高临下俯视整个克什米尔,对印度而言向北可切断山下的喀喇昆仑公路,向东直指新藏公路,占领了锡亚琴就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我在地图上量了一下,觉得这就是纯粹的纸上谈兵。

500

锡亚琴冰川中心位置距离新藏公里最近也有128公里,距离喀喇昆仑公路更是在218公里以上,印军部署在锡亚琴地区的瑞典制FH77B 155毫米加农炮高原射程约为30公里,连锡亚琴地区的边界都飞不出去。相反如果我方想要压制印度炮兵,在新藏公路沿线任何一点摆上远火都可以非常从容地一个个点名敲掉印军固定在冰川上动弹不得的炮阵地。

印巴双方高层早在80年代末就已经认识到这场“云端之战”是徒劳无益的,完全是为了不让对方存在而存在,在海拔6000米高的哨所里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只能坐着干耗。锡亚琴无法威慑周边地区,反到成为一个巨大的包袱。印度甚至在冰川内部铺设了总长约250公里的输油管道向各前沿哨所提供煤油,但这些油料仍然得依靠卡车通过上千公里的险峻山道从遥远的内地运来。根据伊斯兰堡政治分析家的估计,印度每年在锡亚琴冰川战场的开支是4.38亿美元,巴基斯坦也达到了1.82亿美元。

500

> 雪崩后正在抢修的巴方前线公路

时间拖得越长,锡亚琴之争越成为影响两国民族尊严和感情的大事,和世界上最精彩的瓦嘎口岸降旗仪式一样,谁都不能轻易言弃,不然轻则政府被选民抛弃,重则国家面临分裂。

500

> 从印巴分治开始每天上演的瓦嘎降旗还能靠门票创收,每天在锡亚琴冰川上的对峙则只会带来超高的死亡率

在印、巴控制区之外还有3块土地印度自认为也属于克什米尔,也就是属于印度,分别是喀喇昆仑走廊、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

500

喀喇昆仑走廊面积5800平方公里,夹在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外界难以进入。中、巴、印三国各自认为拥有主权,1963年中巴勘界签署《中巴边界协定》正式确认该地区归属中国,但印度对此一直持有异议。该地区包括沙克思干谷地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坡,它的回归也令世界第2高峰乔格里峰、第11高峰加舒尔布鲁木I峰、第12高峰布洛阿特峰和第13高峰加舒尔布鲁木II峰4座8千米级高峰成为中巴界峰。

500

> 海拔8611米的K2

阿克赛钦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中印争议地区约3万平方公里。区内大部分为海拔5千米以上的高寒荒漠,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之间耸立着巍峨的昆仑山脉,东面为宽度上千公里的羌塘无人区,战略纵深极大,印度完全没有实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染指这一区域。

500

英国在侵占了原属西藏政府的拉达克地区后,于1865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从拉达克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和田,勘察绘制了一条所谓的约翰逊线,将阿克赛钦划给英属印度,而且没有通知清政府。1899年英国驻清公使窦纳乐向清政府递交了一份新疆和克什米尔的划界方案,这个方案中阿克赛钦又被划给清朝,清政府没有回应,英方视为默许。

500

> 318国道

到50年代中期新中国开始修建新藏公路时,印度忽然从故纸堆里翻出了这条约翰逊线,以此宣称对阿克赛钦拥有主权(印度之厚颜就好比从地上捡起一张几年前的作废彩票,然后嚷嚷着非说自己中奖了)。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后,中印西段边界被称为实际控制线(Line of Actual Control - LAC),另外还存在多条传统习惯线,造成争议地区的边界纠纷十分复杂。

500

> 印度方面制作的各种边界版本说明

1993年和1996年中印双方2次签订协议表示尊重实控线,不过印度方面仍然屡教不改,频频越界,最近发生冲突的加勒万河谷和班公湖都位于阿克赛钦。


巴里加斯在阿克赛钦之南,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中国认为该区域位于传统习惯线中方一侧,印度则宣称该区域属于拉达克。1955年5月,印军曾占领巴里加斯,同年10月4日中国边境工作组抵达,印军于当年撤回。1956年印军再次前出到卓普河西岸,与中国驻巴里加斯边防分队隔河相对峙,并一直维持到今天,占据了狮泉河与卓普河以西的450平方公里。

500

> 巴里加斯扎西岗乡典角村双方对峙的最前沿,距离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90公里

500

北部印军部署

印度三军合成作战水平很低,各自划分不同的军区范围,陆海空三军只有一个联合作战司令部(安达曼-尼科巴司令部),其余17个单一军种军区/司令部都是各自为战。整个印控克什米尔目前都属于陆军北部军区管辖,空军西部军区负责空中支援,作战主力还是陆军部队。

500

北部军区司令部驻地在查谟东北方35公里的乌达姆普尔市,下辖三个军,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西面巴基斯坦方向。

第14军驻列城,负责拉达克地区东、北两个方向的防务,包括锡亚琴冰川,拥有加强的第3步兵师(也就是和我军打交道的部队)、第8山地师和军属第102锡亚琴冰川旅、第118步兵旅、第254装甲旅、军属炮兵旅。

第15军驻斯里那加,负责克什米尔地区西北方向的对巴作战,拥有第19步兵师、第28山地师和军属第68山地旅、第79山地旅、第4信息化旅。

第16军驻查谟郊外的讷格罗达,负责查谟地区的对巴作战,拥有第10步兵师、第25步兵师、第39山地师(驻地在喜马偕尔邦约尔)和军属第10炮兵旅、第2装甲旅,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摩托化作战单位。

不过印度的山地旅之下没有团级编制,直辖3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实际兵力等于一个团。

500

印度空军在克什米尔并没有多少常驻部队,且以直升机为主。斯利那加机场有一个装备米格-21比斯的第1联队第51中队(中队长就是被巴基斯坦击落的“印度英雄”阿比南丹中校)和第28联队第131直升机队(云雀III/美洲驼),乌达姆普尔空军基地有第39联队第132直升机队(美洲驼)和153直升机队(米-17),列城机场有第21联队第114直升机队(美洲驼)和第130直升机队(米-17-1V)。此外阿凡提普尔机场、托伊斯机场和卡尔西直升机场没有常驻部队,由内地二线基地轮流调派前沿部署。

500

> 高原性能非常出色的法制“美洲驼”直升机至今仍是飞行高度12442米的直升机世界纪录保持者,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引进许可证生产并命名为“猎豹”

PS:稍后陆续更新...第2篇会写拉达克的地形特点、卡吉尔之战和第14军的具体兵力部署,第3篇写加勒万河谷...

欲先了解更多,可移步公号:温哥华的鱼(ID:van--yu)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