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逻辑学习17:“倍”的用法再辨析
前日拜看了一条讲述中国中标修建西非阿尔及利亚铁路的“西瓜视频”,片中提及该国原来旧有火车的速度只有80公里/小时,我们建设的新铁路“160公里/小时,是原来的2倍;这样,人们从当地到首都的时间就缩短了2倍...”
窃以为,前面“2倍”的表述方法和逻辑正确,而后面“2倍”的说法就值得大大商榷了。
为什么呢?
社科院语言所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倍”的概念的:
“倍:①跟原数相等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用几乘某数:二的五倍是十。②加倍:事半功倍│勇气倍增。”
为通俗一些,在敝人忝窃之《陈氏现代汉语电子词典》中将①解释为“(通常算术的概念中)如果a、b、c为整数,且a乘以b得c;则:①c和a存在倍数关系,②说明c是a的b倍。譬如:二的五倍是十(即2x5=10)。”
请注意,简单地说,社科院语言所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规定“倍”的概念的:
①‘跟原数相等的数’,②‘加倍’。
假设:用a表示‘原数’,b表示新的、与‘原数’相比较的‘新数’;根据上面的定义,则,b(应该)≥ a。
也就是说,用“倍”(数)来描述两个数——‘新数’b和‘原数’a——比较结果的话,其必需的前提条件就是,b的数值不能小于‘原数’a。
通俗一点说,即:“倍”是一种正相应的概念,被用来衡量或者描述‘增加’、‘提高’等数值变大的事物,而不能用来描绘‘减少’、‘降低’等数值变小的。
回到上面“西瓜视频”的解说词中:
i)新的火车160公里/小时速度(b)高于旧的火车80公里/小时速度(a),是一种数值的提高;所以“是原来的2倍”表述无论是词义、还是逻辑上都是准确无误的。
ii)由于采用新的技术、新的动力系统,新的火车跑得更快了、“是原来的2倍”,同样的路程,人们耗费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更省时了——新的旅途时间b小于原来旧火车跑的时间a,即b < a,所以,此处就不能用‘倍’(数)来比较两个时间值,“缩短了2倍...”的表述不恰当。
此时,正确的、符合人的正常思维逻辑是用分数或‘%’,用“比原来缩短了X小时,只有原来的XX%”的表述更恰当准确。
许多时候,不恰当或有瑕疵的语言表述可能并不会影响人们彼此正常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有前后的画面、背景铺陈和肢体语言等辅助手段的帮助下,但它却可能不经意间透露出说话者的文化修养水平和逻辑思辨能力,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对社会交际产生负面的影响。
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