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之害早已明了,朱元璋为何还要恢复藩王制度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这个精力旺盛的开国君主做了很多颠覆性的改革,其中最意味深长的一项政策是恢复了藩王制度。朱元璋先后封了二十五个儿子为王,并派驻到各地就藩,掌握当地军政大权。
事实上这种严格的封建藩王制度已经在中国大地消失了一千五百多年,自西汉发生七国之乱后,中央政府对藩王很是戒备。虽然各代皇室子弟仍会封王,但大都留在京师就职,即使就藩封地,权力也大受制约。西晋时期爆发了八王之乱,值得注意的是挑起战端的藩王实际并没有多少权力,他们靠的是身兼的其他要职。南北朝后藩王封建制度几乎彻底绝迹,再没有爆发大规模的藩王叛乱事件。严格限制藩王的领地和权力已经成为历史潮流,朱元璋为何逆势而动,偏偏要大兴藩王制度呢?
元亡的教训
但凡新朝开立,要想长治久安必然要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朱元璋显然在这方面也思考了很多,元朝之所以会被农民起义军推翻,原因之一就是元廷对对方控制的虚弱,且关键时刻没有宗室能提供有力支援。
要想消除这两方面的隐患,朱元璋想出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分封诸子就藩各地。
元末的农民战争算得上历代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宏大的一次。不仅持续了十余年,还波及甚广,甚至有起义军从河南一路打到辽东。动静之所以能弄这么大,首先自然是元朝统治者不得人心的缘故,但也和元廷对地方监管不力有关。尤其是在广大的江南地区,各起义军的最大对手是彼此,元军势力几乎都造不成像样威胁,反倒纷纷投入起义军中。如果地方上有大批绝对忠于元廷的人,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不会覆灭的这么快,地方上没有皇族藩王镇场,导致地方官员频繁动摇投诚,加速了元朝统治的崩溃。
在元廷的平叛战争中,领军人物前有宰相脱脱,后有察罕贴木儿父子,这些人都不是皇族成员,元顺帝用起来踌躇反复,难以集中全力对付红巾军,导致各地起义此起彼伏,难以彻底平息。在红巾军北伐大都时,元朝的很多皇族成员并没有站出来抵抗,反而是北逃草原避难。在明军灭元的最后阶段,明军的最大对手是西北军阀扩廓帖木儿,此人和北元政权离心离德,根本抵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元朝在最后阶段力量的分散,也可以在皇族不振方面找原因。
朱元璋对这些事情感触颇深,元朝皇族力量的虚弱成为最刺眼的标志,这正是他执意加强朱姓本家力量的初心。
现实的需要
由于元朝一直没有放弃对草原的经营,所以元人被逐出汉地后,在草原上迅速完成了重整,并有余力南下反攻。朱元璋遇到了所有中原政权都会遇到的问题——防备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朱元璋是想过毕其功于一役的,称帝后不久便组织了大规模北伐,直捣北元老巢。然而草原面积广阔,明军和历代中原军队一样缺乏训练有素的大规模骑兵,即使取胜也很难扩大战果。尤其是在洪武五年的二次北伐中,明军大败而回,不得不在战略上暂时转入守势。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和北元的战争将是大明长期的国家生活主题。
然而在北方的广阔边境线上长期维持大规模军备,在任何一朝对中央朝廷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且不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沿边境建立军镇,而且给予经济和军事上极大自主权,这样才能灵活应对草原上的零星侵扰,还可适度反击。军镇上的主帅必须是信得过的人,要不然就会酿成北魏后期的六镇起义或者唐末的藩镇割据。朱元璋想到的人选是自己的儿子。
从洪武十一年开始,朱元璋分派自己的成年儿子驻守北塞,防备草原。分别有二子朱樉驻西安,防备西北;三子朱棡驻太原,兼顾东西;四子朱棣驻北平,主防辽东。名义上他们仅有军事指挥权,不得干涉地方,但是亲王的身份让地方官员很难拿捏分寸,因此这些藩王的权力极大,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后来,随着老朱成年儿子越来越多,塞王最后达到九人,成为朱明王朝的第一道防线。他们平常紧盯边塞,防御北元侵扰;中央军主力出动时,熟悉边塞情况的塞王则要提供辅助,必要时刻一起北伐。
有了前面三子的示范,朱元璋分遣诸子在内地就藩,从河南到湖南,从山东到四川,都有藩王驻守。虽然内地没有战事需求,但他们仍有三千到一万九千规模不等的护卫部队。他们存在的意义不言自明:监督地方。而且这些藩王离南京更近,万一皇帝那里出了问题,比如出现奸臣专权,藩王即可就近勤王。朱元璋的这个设想可以说过于理想化了,后来朱棣就是靠这个漏洞上的台。
边塞诸王巩固边防,内地藩王拱卫京师,从眼下的需求到未来的应急,在朱元璋看来,这都是藩王必须设立且永远存在下去的理由。
家族的情怀
朱元璋不是不知道分封藩王的危害,甚至对藩王的历史很是清楚。《太祖实录》里就曾记载他和太子朱标讨论过西汉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七个藩王联合反叛中央的事件。朱标认为错在藩国,朱元璋则坚持是国君处置不当。在老朱看来,无论如何还是自家人亲,汉景帝受外臣怂恿,盲目削藩,要不然那些同姓王不会造反。
老朱之所以会这么看,和他的家族情怀是分不开的。他是典型的封建传统里大家长思维,他为家族定下规矩,并强制所有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皇帝要善待藩王,藩王亦要忠心于皇帝。
朱元璋在继承者的问题上从来没有含糊过,认准了马皇后给他生的嫡长子朱标,即使他显得有些文弱,也从未动摇过这个观点。所以即使老朱有二十多个儿子,这些儿子也从没想过和兄长争宠争位,因为朱元璋已经定下长幼尊卑,任何人都逾越不了。甚至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病早逝后,朱元璋都不肯改变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册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之所以不从其他儿子中另选皇储,就是想断了其他藩王的念想,既然已经立为藩王了,就始终会是藩王,不会再由继承皇位的机会。老朱对继承人的执拗,其他儿子没有不满情绪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古就没有隔过儿子给传位孙子的先例,再说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长子,真正的皇长孙早夭了,朱允炆只是次子。
朱元璋坚决执行嫡长子继承,以此彻底断了藩王夺位的念头,这是他坚信藩王制度不会出事的依仗。只要藩王无法觊觎皇位,那藩王制度就是完美的。
为了贯彻这种思想,朱元璋给他的子孙后代排了字谱,以字排辈正是从他老朱家开始流行的。老朱不但规定了字辈,连另一个字的偏旁部首都给规定了。还不仅如此,他还给二十多个儿子编排了不同的字谱。比如朱标一系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棣一系则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老朱之所以这么不辞辛苦,就是想告诉朱家子孙,他们已经分家了,朱标一系会始终是皇位继承人,其他旁支就别想了。
当然光凭口头强调和心理暗示,朱元璋也觉得并不足够,他还设立了很多制度来维护皇权的绝对优势。首先是在军队上,中央始终保有数量庞大的中央军,也是对外作战的主力,而藩王的护卫军一直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其次在民政上,规定藩王不得干预地方治理。在非紧急情况下,藩王不得离开领地,即使在危急时刻需要入京勤王,事后也不得在京师待五天以上,禁止他们结交朝内大臣。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定期派宗室巡视各藩王领地,检举不法,真正用意就是防止诸王之间串联。
朱元璋想在他这一辈把一切固定下来,包括这个令各朝各代都头疼的藩王制度。他之所以相信他的这些规矩能够执行下去,是坚信自己对朱家子孙的影响力,他们不会违背自己的意识,朱家子孙也会一直相亲相爱,恪守长幼尊卑之序。
家族情怀和大家长意识是朱元璋册立藩王的心理基础,他坚信只要他定好规矩,朱家子孙就会一直遵守下去,藩王就不会危害皇权。
结语
然而,用规矩维护规矩,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何况这些规矩大多是出于老朱的一厢情愿,就像他为大明定下15个不征之国一样。他认为那些海外之国会士族臣服于明朝,也觉得其他支系也会始终臣服于朱标一系。国际形势怎么会一成不变呢,人心更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