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希特勒心中最完美的德国女人,却被世人唾骂70年
她拼尽全力做艺术,却被无数脏水泼了后半生。
作者:花辞树
希特勒冷血、偏执、杀人如麻,可曾有一位女人让他爱而不得。
她叫莱妮·里芬斯塔尔,美得摄魂,更是上世纪最牛的女导演。
当年希特勒请她给自己拍电影,不限经费,无条件配合,不惜跟同僚拍桌子吵架。
力排众议后,她果然拍出了一部惊世之作,看过的人无不叫好。
希特勒把她奉为白月光,但两人共事的这7个月,后来被女导演看作一生的污点。
因为往后无论她拍什么,都被人追着骂“法西斯”。穷凶极恶的男性战犯们活得逍遥自在,她却为了一部电影断送后半生。
一切只因为她是女人,而女人“不被允许犯错”。
淑女的背叛
莱妮·里芬斯塔尔出生在德国,父亲是富商,从小就想把她培养成淑女。
在高压教育下,她文能读书,看戏,写作,武能游泳、滑雪、骑马,百分百豪门乖乖女。
▲ 莱妮·里芬斯塔尔
可是后来,事情开始不受控制。里芬斯塔尔迷上舞蹈,誓要成为一名舞者。
严厉的父亲强烈反对,也阻挡不了女儿“叛逃”豪门,她抛掉一切追求心中的艺术去了。
事实证明,里芬斯塔尔很有艺术天分。1923年10月27日,她举办舞蹈首秀,演出轰动整个柏林城,里芬斯塔尔一夜成名。
所有人都认为再过几年,她就能成为德国舞蹈界一颗明星,意外的是,里芬斯塔尔的膝盖严重摔伤。
她不得不暂停了演出,居家康复。偶然看了一部叫《命运之山》的电影,里芬斯塔尔又动了新念头,便给导演阿诺德写了一封信。
“只有我才是你电影的女主角。”
有一类演员仿佛天生就是为了一部戏而来,里芬斯塔尔的大胆和美丽,惊艳了导演阿诺德。
他提笔为她订制了一部戏《圣山》。当时里芬斯塔尔的膝盖并没有好,为了抓紧拍戏,冒着终身残疾的风险,做了修复手术。
在艺术面前,里芬斯塔尔很有舍己精神。演完《圣山》,她已红遍全德国。但更重要的是,《圣山》把里芬斯塔尔带入了电影殿堂。
▲ 《圣山》剧照
拍摄后期,阿诺德有事回公司,里芬斯塔尔干脆挑大梁,当起了临时导演。一个刚刚进入电影圈的新人演员,边拍边导,难度简直不敢想象。
但她克服重重困难,凭借惊人的毅力扛了下来,事实证明她完成得很不错。作为演员,她只拍了7部作品,就摸清了拍电影的流程。
于是开始筹拍自己的电影。构思、筹资、编剧、搭建剧组,拍摄、后期制作,她自导自演了处女作《蓝光》。
《蓝光》的故事很有意思,几乎预言了她本人的一生。片子讲了一个追求自我的山区女孩,特立独行,却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走向毁灭。
▲ 《蓝光》剧照
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还荣获首届威尼斯电影节银奖。
作为德国第一位女导演,她备受瞩目,甚至连希特勒都成了她的影迷。因为希特勒曾点名说:
“以后要拍片子,必须是她。”
狂热的艺术家
当里芬斯塔尔正沉浸在自由的艺术世界时,她身处的德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人的名字响彻大街小巷,就连一向对政治毫不感冒的她,也鬼使神差买了一张票,挤进体育馆,去看这个人的演讲。
那一天,里芬斯塔尔第一次见到希特勒。
她形容那场演讲时说:“他的话犹如猛烈的连珠炮火,劈头盖脑地落到了听众的头上,在场的人完全被这个人迷住了。”
▲ 希特勒演讲
包括她自己,整个德国都为希特勒而狂热,里芬斯塔尔出于艺术家的直觉,对希特勒很感兴趣,写了一封信,委托中间人交给他。
没想到希特勒正是她的影迷,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希特勒也毫不掩饰对她的欣赏。
后来希特勒当上元首,便兑现了先前的诺言,请里芬斯塔尔拍一部电影。
正是这部《意志的胜利》,有了希特勒的鼎力支持,里芬斯塔尔实现了很多电影技术上的创新。
她把演讲台四周都铺上环形滑道,让摄影师们自如地多角度拍摄。
没有无人机的年代,她想出给旗杆安装升降梯,完美地调整高度,俯瞰拍摄全景。
她还大胆打破黄金分割构图,不断突出希特勒的人像等等。
▲ 《意志的胜利》剧照
总之电影上映后,直接拿了威尼斯电影节金奖、巴黎博览会金奖,在艺术领域,里芬斯塔尔达到了极致。
西班牙电影大师布努艾尔试图重新剪辑这部作品,却根本无从下手,原版的剪辑简直天衣无缝,无论他怎么编排,都显得很拙劣,最后以剪辑失败告终。
而作为一部政治宣传片,《意志的胜利》煽动效果更是史无前例。
▲ 《意志的胜利》剧照
以至于盟军看了当街买醉,民众看了认为德军无坚不摧。
后来德国人怕民众再被洗脑,一直把它列为禁片,只有政府许可的才能借阅观看。
里芬斯塔尔因而被称为“纳粹摄影师”,在她拍摄期间,希特勒调来上百人的摄制组、36架摄像机,26台汽车,无条件听她差遣。
短短7个月,烈火烹油,她借希特勒之手,淋漓尽致地挥洒艺术天赋,完成了一部完美的作品。
这部电影将伴随着艺术的荣光和政治的耻辱,成为她人生最错综复杂的转折。
当然,后半生无数人骂她、抵制她、毁灭她,也都因此而起。
与纳粹决裂
1939年,德国挑起二战,里芬斯塔尔和其他德国人一样,还被希特勒的话蒙在鼓里。
他们无条件信任元首的一切说辞,同年9月,里芬斯塔尔甚至前往波兰前线拍摄“爱国”纪录片。这一次,她的信仰彻底崩塌了。
在波兰,她看到一群德国士兵枪杀波兰平民,她立刻出面保护,但纳粹士兵不管三七二十一,差点把里芬斯塔尔也杀了。
她无法原谅纳粹的暴行,纪录片也不拍了,要跟纳粹决裂。
还心如死灰地说:“我宁愿在1939年9月1日之前死去。”
于是二战开始后,她不再参与任何宣传片的制作。然而二战结束时,清算并没有绕过里芬斯塔尔。
她被判为“纳粹同情者”,被送进监狱关了好几年。再出狱时,遭到整个德国唾弃,电影被禁映,没有工作可做,和母亲流离失所,不得不寄居在朋友家的小房间里。
身上还缠着各种各样的官司,重压之下,里芬斯塔尔的精神也出现问题,几次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
直到50年代初期,德国的政治氛围不再那么紧张,经过多次审判,里芬斯塔尔被认定没有犯错误,才无罪释放。
她的艺术人生,都在监狱和精神病院里蹉跎。里芬斯塔尔想抓紧捡起电影,多拍几部作品时,却发现自己被电影圈流放了。
纵然她是德国最好的女导演,但偏见和歧视,让她一部新电影也拍不成。
万般无奈之下,里芬斯塔尔带着摄影机,只身前往非洲。
这期间,她拍摄了很多当地风貌的自然作品。1972年,里芬斯塔尔的摄影集《努巴》,历尽千辛万苦得以出版。
▲ 《努巴》
人们才知道她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于是继续攻击她的作品,说她是“法西斯风格”。
而这时,里芬斯塔尔已经锻炼出强韧的内心,她在继续拓宽生命的广度。
▲ 里芬斯塔尔与努巴人
72岁时,她还谎称自己51岁,报名学习了潜水。
94岁高龄时,仍旧徜徉在深海,拍鲨鱼。
▲ 里芬斯塔尔在深海拍摄
100岁时,她还完成最后一部个人纪录片。
她用事实告诉所有人,里芬斯塔尔是纯粹的艺术家,坚定的独立女性。正如她曾说过:“只要我活着,就不会让自己依附于任何一个人。我的决定必须是我自己的。”
拍摄《意志的胜利》时,希特勒想干预创作方向,却被里芬斯塔尔拒绝了。尽管那时她崇拜希特勒,但在艺术面前,她谁也不听。
整部影片拍出了13万米长的胶片,她每天工作十几小时,耗费数月,终于剪辑出3000米。
电影首映后,全场鼓掌了十几分钟,希特勒为了致谢,特地上前握手,里芬斯塔尔却累得几乎晕倒在地。
她拼尽全力做艺术,却被无数脏水泼了后半生。
里芬斯塔尔是位天才艺术家,她跳舞,演戏,拍戏,摄影,每一行都能做好。
这样一位美人,是带着使命感出生的,她在燃烧生命奉献作品。
就连希特勒也不得不说:“一位年轻女性不顾电影业的反对声和意愿,成功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实在是不同寻常。”
在那个男性更加强势的时代,里芬斯塔尔做到了一位女性能实现的最高自由。可是结果呢?
女人就该平庸吗
里芬斯塔尔拼劲浑身解数专注在艺术中,可是她成就越高,骂声就越大。
相反,战争中比她穷凶极恶、罪责滔天的男战犯,比比皆是,除了一小部分受到惩罚外,其余都还逍遥法外。
人们偏偏盯住她人生中这一块污点,盯了70年。
▲ 希特勒与里芬斯塔尔
连《时代》杂志都逃不过这个咒语,在票选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时,里芬斯塔尔碾压所有男性艺术家,位列第一名。
但官方为此特地注明:一、唯一入选的女性;二、为纳粹工作过。
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就渗透在里芬斯塔尔名字出现的每一个奖项背后。
用著名影评人的话说:对她的批评,无非是因为《意志的胜利》拍得太好了,她的风格太优秀了,再加上她是个女人,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
里芬斯塔尔曾辩解:“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7个月,而否定我的一生。”
但后来她明白了,比起为纳粹拍电影,身为女人犯错更加罪不可赦。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撇开那些政治的迷雾,她终究活出了壮观而坚韧的一生,这才是大写的独立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