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分析

体系工程 今天500

“分布式作战”概念已经成为美军各军兵种的基本作战思想,成为教育训练、装备研发、编制改革等领域的指导,成为自美国为应对大国竞争而推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而掀起的新一轮军事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浪潮的牵引。分布式海上作战(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DMO)是当前美海军的顶层作战概念,是专门针对强敌(俄罗斯和中国)设计开发的高端作战概念,美国海军已经开始“分布式舰队”的转型建设。

2018年12月,时任美海军作战部长理查德森签发了题名为《维持海洋优势的设计2.0(Design for Maintaining Maritime Superiority 2.0)》的战略文件,文件正式使用了“分布式海上作战(DMO)”一词。同年12月19日,理查德森在接受美国海军研究协会新闻网站的采访时指出,分布式海上作战(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DMO)是当前美海军的顶层作战概念,是针对强敌(俄罗斯和中国)专门设计开发的高端作战概念,同时说明发布这个《Design 2.0》战略文件意味着海军将尽快细化和实施“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

提出

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DMO)源自于2014年提出的“分布式杀伤(Distributed Lethality—DL)”作战概念。2017年美海军发布的战略文件《水面部队战略——重回制海(Surface Force Strategy--Return to Sea Control)》正式确认了“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战略文件对于“分布式杀伤”概念的表述如下:“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和地点实现制海目标”;“增强单舰的进攻与防御能力,分散部署于广阔的地理空间,形成分散火力。”当然,这时的“分布式杀伤(DL)”强调的是水面作战领域,而之后的分布式海上作战(DMO)概念则覆盖了多个作战域。

500

500

按照文件,分布式杀伤概念有三大支柱:一是提升单舰的进攻性杀伤能力。这个能力需求体现在三方面,即要足以对强敌产生威慑力,足以对强敌实施作战,足以为后续开展联合作战获取战场优势。二是在广泛的地理范围内分散部署进攻能力。分散部署舰队的作战火力,形成多个攻击源对敌方多目标实施打击的局面,敌方将面临决策和资源分配的困境。三是为水面平台分配合理的资源,以维持其作战能力。这里也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对战舰的防御能力进行升级,防御能力足以承受来自空中、水面、水下、网络的攻击;其次,通过组网和战术形成战舰之间的协同防御能力;最后,足以承受战损,并在指控能力降级的情景之下持续作战。

分布式杀伤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与过去的作战概念存在较大的不同。战役层面,战舰被看作进攻性自适应部队包(Adaptive Force Packages,AFP)的作战单元。这个进攻性自适应部队包是面向作战任务设计的,能够满足广泛部署/分散作战的需求。战役指挥官可以依据威胁等级对AFP(自适应部队包)的规模(能力)进行调整。战术层面,主要是增加了作战单元(单舰)的杀伤能力,增加了分散平台的数量,减少了被对手探测和目标锁定的风险。“分布式杀伤”的作战方式意味着前线指挥官可以在一个开放型的战场空间,实施更大更灵活的隐藏、欺骗等作者方法,使对手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2017年川普政府发布了新版《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国防部基于新版《国家安全战略》于2018年发布了新的《国防战略》,之后参联会依据新的国防战略发布了新版的《国家军事战略》。这3份文件均强调大国竞争的战略环境,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海军战略文件《Design for Maintaining Maritime Superiority 1.0》发布于2016年,需要因应新的《国家军事战略》文件要求进行再评估。再评估的结论是:对手的优势有所扩大,而美国的优势相对减少;海军曾经长期拥有的环境、方法、技术和战术优势不复存在,海军的顶层作战概念需要进行调整。《Design 2.0》战略文件提出了“分布式海上作战”顶层概念,并指出了海军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LOEs),LOEs指出海军将持续发展“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DMO)”及其相关的作战概念,开展大规模演习测试概念的作战效能;设计并实施基于“分布式海上作战”的综合作战体系架构。

500

分析

(1)概念定义和特征

2017年美军海战发展司令部(NWDC)给出了分布式海上作战(DMO)的定义:“将作战力量分散部署于广阔的空间范围、多个作战域和各种搭载平台上,以获取和维持海洋控制必须的作战能力”。按照这个定义,海军条令鼓励小的作战单元和行动小组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实施对敌打击,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敌人进攻带来的损害。

根据定义,分布式海上作战(DMO)不同于以往的作战概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鼓励进攻。根据美军文件,分布式海上作战(DMO)的初衷是通过整个有人与无人系统,实施欺骗性战术等,崇尚并鼓励作战单元实施进攻性打击的方式,最终赢得海上舰队对舰队的战斗的胜利。

2.先发制人。概念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在于,只要对取胜有利,授权前线指挥官和战士可以基于现有的技术首先发起攻击,实施对敌人的打击。

3.集体防御。在巨大的地理空间内,海军联合部队需形成一个有效的跨越全部作战域的体系(SoS),投射打击火力,并实施集体(体系化)防御。

4.迷惑敌人。除了鼓励进攻之外,概念认为欺骗和迷惑敌人是与进攻同样重要的战术。

概念愿景:NWDC描述了DMO的最终期望状态:“为了赢得复杂环境下的作战,以舰队为中心的作战力量,通过一体化、分布式和机动化的方式,实现跨多作战域的同步动能/非动能作战的同时部署”。这里的DMO一方面要考虑传统的动能作战,比如一体化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等;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非动能作战,比如:情报/监视/侦察(ISR)、欺骗,以及无人系统的使用等。此外,DMO的另外一个目标是作战(前线)指挥官有权分散部署其各种作战能力舰队资产,形成联合武器系统,提供作战单元保护和集体防御。利用平台、武器、传感器和技术的不同组合,实现作战能力多样化,使联合部队包(UFP)在全海上作战域对抗多维威胁的能力得到放大。

(2)作战想定

2018年美海军研究生学院的一个课题组为DMO作战概念开发了一个作战想定——“海战2030”。“海战2030”以南中国海海域为主要战场,作战海域范围大约700000平方英里的国际水域和领海,作战双方以中美两国海军为主,美方海包括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盟国和友好国。

美军的作战任务包括:

1.建立防线。在菲律宾巴拉望岛西海岸建立海上防线,使用分布式的战术通用作战态势图和武器网络,整合无人装备,增强进攻和防御能力。

2.保护友军。美海军需要将应用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DMO)贯穿于常规作战部署之中,包括防空反导、水面作战、有人/无人协同、反目标锁定、欺骗作战和电磁战。

3.实施打击。一旦遭遇打击,美海军开展大规模防御的同时,分散部署的作战单元(战舰、飞机等)将根据DMO作战条令对敌实施打击。

作战想定中,西太平洋地区友军将主要部署于巴拉望到北部海岸线一带,形成前沿存在和海上防御工事。想定中指出,在南中国海域开展分布式海上作战(DMO)将受到两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

1.天气和海况因素。巴拉望以西海域天气一年中的一半时间是干燥的,气候温和,其余六个月则受到季节性降雨和风暴的影响。干燥月份(3~5月,9~11月)提供良好的作战条件,这时的能见到可以达到9英里,也很少极端的阵风;同时这个时间的海况也是一年中最好的。

2.地理因素。南中国海地区海面和空中有大量的海上航运通道和空中交通通道,大约全球1/3的海上航运经过这里。因此,在这里区分敌人和中立国将十分困难,但也为实施欺骗和混淆作战带来便利条件。美军在这里最大的困难将是对于地理情况的不熟悉,此外,如果这里实施电磁频谱管制和控制将涉及太多影响因素。

500

课题组对未来美海军实施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DMO)给出如下建议:

1)重视电子战技术发展和应用。当前和未来的美军作战非常依赖先进雷达和网络能力,美军需要尽最大努力减少敌人实施电子战对电磁传感器主导的作战空间带来的影响。

2)关注兵力结构调整。未来美海军需要持续努力将无人系统集成到当前的兵力结构中(如:航母打击群、远征打击群、水面行动群)。课题组认为,TERN(战术侦察节点无人系统)将成为未来海军兵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课题组指出,TERN无人系统在作战概念中的价值并不在于其自身的作战功能,而是由于成为敌人需要处理的目标,而带来了敌方作战决策的困难。

3)应用蜂群战术。基于美军成功地利用无人水面艇的蜂群模拟了航母和驱逐舰的雷达发射面。课题组建议,美海军考虑应用蜂群战术实施对敌欺骗的同时,这些无人平台也可以成为打击敌人的武器平台。

4)增加进攻性导弹。课题组建议,一方面增加能够发射大量进攻性导弹的平台,如驱逐舰和巡洋舰;二是增加现有驱逐舰和巡洋舰舰载进攻导弹的比例(目前是舰载垂发导弹中的2/3用于防御)。三是确立“先发制人”的作战理念。

(3)兵力结构调整

2018年海军作战部长文件中指出,美国海军将设计和实施一个新的综合作战架构,不遗余力地推动海军顶层作战概念——“分布式海上作战(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 DMO)”走向成熟。“分布式海上作战”现已明确为海军顶层作战概念。为了进一步深化作战概念,美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提出了“决策中心战”思想,通过分布式作战概念使对手陷入决策困境,使己方获得决策优势,从而取得战场优势。

未来,海军的兵力结构将按照“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要求调整为分布式海上舰队。海军水面部队对分布式舰队结构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个方面:一是作战需求——应对强大对手日益提升的海上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的需要;二是技术进步的需要——当前无人装备技术和海量无人装备网络化海上分布技术的进步,使分布式作战概念的可行性大为增加;三是成本降低的需求——分布式舰队的成本不会比现在舰队结构的成本高,可以帮助降低持续高涨的海军装备成本。

从海上作战角度看,分布式舰队的好处主要体现在:首先,战时,美海军在对手面前呈现出大量的舰船,令对手的探测、识别和打击的态势复杂化,导致对手决策困难;其次,低成本舰船意味着可消耗性,避免了高价值海军平台(如航母、驱逐舰)损伤带来的成本不可承受性;再次,海上无人装备(USV和UUV)可以部署于人类无法生存的区域,或者承受超出人类极限的负载等,可大幅提高作战效能;最后,分布式舰队提高了舰队的模块化和可重构性,给指挥官以更大的灵活性和发挥空间,适应不断变化的任务需求。

在海军2020财年预算申请中,海军将大型无人水面船LUSV和中型无人水面船MUSV表述为实施“分布式海上作战”的关键要素,因为这种作战平台可以单独地/编队地/蜂群地前沿部署,也可与有人舰艇单舰或多舰组成编队作战。为此,海军已经开展了相关作战概念的生成和研发,具体项目包括:支持“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无人系统,支持“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指挥控制,进攻水雷战,支持“分布式作战”概念的目标指示,先进自主/半自主维持系统。

1.水面舰船

2017年“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提出后,美海军持续地向分布式作战所需的兵力结构进行调整。在新的兵力结构中,大型水面舰船(如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数量将减少,小型水面舰船(护卫舰和濒海战斗舰)的数量将增加,这一变化趋势将日益明显。在无人平台方面,未来的大型无人水面船将安装武器,主要充当辅助武器平台,实施打击功能;中型无人水面船安装传感器,作为编队的网络信息节点。另外,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报告建议,大型和中型无人水面舰船应纳入新的兵力结构评估的统计孔径。

在2020财年的30年造舰计划(355艘)中,大型水面舰与中小型水面舰的比例规划为2:1(104:52)。报告建议,符合未来分布式海军作战需求水面兵力结构中的比例应该调整为1:2,即中小型水面舰艇数量应该是大型水面无人舰艇的2倍。因此,报告建议大型水面舰、中小型水面舰、大型无人水面舰和中小型水面舰的比例为1:2:3:4,这意味着每100艘水面船的分配比例应该是10艘大型水面船(航母、驱逐舰)、20艘中小型水面船(护卫舰)、30艘大型水面船和40艘中小型水面船,这意味着70%是无人水面船。

2.航母

2020年1月底,代理海军部长托马斯·莫德利在由战略预算评估中心组织的海军未来兵力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12艘核动力航母的数量应该不会实现了,10万吨的核动力航母的数量应该逐渐减少,因为福特级航母的130亿美元的研发建造成本再加上高额的使用维护成本,这实际上是不可承受的。当然,核动力航母还有两个大问题,一是要面临未来越来越大的导弹威胁,生存能力面临质疑;二是作为大型平台的航母将成为敌人瞄准的靶子,不符合分布式作战和决策中心战的思想。

因此,海军考虑引入一定数量的排水量小一些的中型常规动力航母,作为大型核动力航母的补充。海军目前考虑的有两个方案建议:一是将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改成轻型航母,可以搭载20架F-35B短距起降飞机(目前海军陆战队的两栖攻击舰一般搭载10~13架F-35B),这种轻型航母将没有能力搭载预警飞机,此外美海军正在研究改造MV-22鱼鹰飞机使其具备为F-35B加油的功能。第二方案建议是用轻型航母专门搭载舰载无人机。

3.两栖舰船

大多数两栖舰艇主要用于海军陆战队的兵力投送。这样的中大型舰船同样面临目标太大容易成为敌人饱和攻击的靶子,因此,两栖舰船同样因为分布式作战模式转变的问题面临数量减少的问题。报告建议,未来的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的两栖舰船将有多种的舰船编成组合,不仅包括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远征海上基地和远征快速运输舰,还要包括无人水面船、船尾登陆船、远洋连接器、致命杀伤的一次性海上平台和更小更便宜的商船等,达到分散兵力,使对手难以决策打击的目标。

2019年7月,时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发布了一份名为“海军陆战队司令规划指南”的文件。文件指出,海军陆战队希望摆脱38艘两栖舰船目标,或2个海军陆战队远征旅的硬性指标对舰船数量和种类的约束。他希望海军陆战队能尽快转向一个全新的舰船兵力配置,不仅包括2016年海军兵力评估(FSA)中所规定的两栖攻击舰和船坞登陆舰,还要纳入的小型两栖舰船,比如:海军远征海上基地(ESB)、远征快速运输舰(EPF)和无人水面船。文件中鼓励研发一种无人水面船,能够航行200海里以上,穿透导弹防御圈,达到敌方的海岸线。这份文件说明海军陆战队对其兵力结构调整已有了长期的深入思考。

※ ※ ※

创新体系工程基础理论和方法

推动系统工程理论再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