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海阎王”一生仕途不顺,但坚持信仰、恪守节操,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海瑞的科考并不顺利!

37岁时才考上举人,41岁才被安排到福建南平县做一个小小的教谕。

如无意外,他一辈子也就在这个级别的官位上止步了。

“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相当于八品官。明朝时县和今天的县等级差不多。

500

然而峰回路转,两鬓霜白的县学教谕海瑞在45岁那年突然被升为了浙江淳安知县,年近半百终于熬到七品。

·

而海瑞之所以能“破格”晋升,还是因为他偏执的性格所带来的“笔架先生、海阎王”的狷介之名。

·

海瑞在担任福建南平县县学教谕的期间,延平府的视学来考察工作,借用他的县学官署接见学官。

“视学”巡视各地学务之官。在中央,属正五品;在地方,属正六品。

·

海瑞带着自己的两名副手进入大厅时,副手一左一右对着视学叩头便拜。海瑞则不然,夹在两人之间,站的笔直,略微拱了拱手,聊表礼仪。

·

视学开始是惊讶,而后便有些恼怒,于是冷笑着嘲讽这三人,说他们两边跪中间站,活脱脱就像个“山字笔架”。

500

对于这样的嘲讽,海瑞自然是不予理会的。

早在大明王朝开国之初,就规定了学官在学校见到上司可以不跪,为的是体现尊师重道。

但已过百年,世风日下,学官们为了讨好上司早已失去了底线,跪迎更是成了默认的官场潜规则。

·

视学不遵守国家规定又如此气量狭小,海瑞实在看他不起,而视学亦觉得海瑞羞辱自己,最终拂袖而去。

·

他这一离去,海瑞“笔架先生”的名声就彻底在官场上传开了。

·

而海瑞这一站,与其他低级别官员相比,显得格外突兀且与众不同,名声也就传开了。

·

视学之后,道员、按院等官员又先后前来视察,海瑞对他们都是只作揖不跪拜。

这些高级官员,也都是对明帝国的规定烂熟于心之人,涵养也普遍来说是很高的,所以他们并不生气。

反而觉得海瑞恪守法规,可作为当今士人的典范。海瑞“笔架先生”的名声,也就越传越大了。

500

海瑞担任县学教谕以来,实干的风格,丰厚政绩也就进入了朝廷大员,尤其是那些清流派的视野。

·

县学教谕在此时的很多地方都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

学生们冒名顶替、逃学旷课都是常有的事,学官们也往往敷衍了事并不追究。

但海瑞与众不同,只有他天天盯着学校,把一个清苦刻板的学官做的有声有色。

快看君想,要是山东的苟晶活在海瑞的治下,也就不会有她的人生悲剧了。她那位“行冒名顶替之举”的邱姓班主任,也早该绳之以法了吧。

·

海瑞狠抓学校纪律,并为此制定出了十六条教约。

他亲自核对、逐个排查考生的年龄和身份,将冒名顶替的考生统统开除出学校。

由于过分严厉,被学生们称为“海阎王”。

·

海瑞在《教约》中,对生员在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甚至作息、礼仪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告诫他们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整饬学风、提高生员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

因此,整个县学的教学质量,也在“海阎王”的严厉整治下,大为好转。

500

这样道德和政绩都拿得出手的模范官员,自然是受那些已经官居高位的饱学之士欢迎的。

于是,经过他们的举荐,海瑞升为浙江淳安知县。

·

海瑞别号“刚峰”,意在鼓励自己像巍峨的山峰一样刚强。

他耿介廉洁恪守的一生,也应验了他“刚峰无畏”的高尚品行。

四百多年过去了,但海瑞之“刚峰”还很值得我们,尤其是为官者细细回味。

最后,致敬先贤!

500

附:海瑞的仕途是从嘉靖年间开始的,在嘉靖二十八年的时候乡试中举,就任了福建南平教谕,后升为浙江淳安知县、江西兴国知县。在任时海瑞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卓有成效。后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要职。但是都由于性格刚正,不屑与朝中大臣拉关系而被排挤,最后无奈辞官回家。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