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338)志愿军装备的前后对比

关注公众号:雪菜肉丝面加蛋

关注公众号:泼墨梧桐

原帖:https://tieba.baidu.com/f?kz=3733352261&mo_device=1&ssid=0&from=1001192j&uid=0&pu=usm@0,sz@1320_1001,ta@iphone_2_5.0_3_537&bd_page_type=1&baiduid=F587B3414F32603BC6576092E227F980&tj=www_normal_1_0_10_title?pn=0&&red_tag=2463442671

第一批入朝部队,也称作13兵团/志愿军总部直辖部队38军44251;39军52946;40军48357;42军53219;38军:步枪3926,自动步枪/冲锋枪3203,轻机枪864,重机枪125,短枪2969,迫击炮34~2,其中106mm以上重迫击炮31,步兵炮38,山炮36,榴弹炮32 。39军:步枪6362,自动步枪/冲锋枪4549,轻机枪919,重机枪154,短枪3537,迫击炮542,其中106mm以上重迫击炮33,步兵炮47,山炮18,野炮24。40军:步枪5569,自动步枪/冲锋枪5182,轻机枪744,重机枪155,短枪3092,迫击炮370,其中106mm以上重迫击炮32,步兵炮40,山炮35,野炮32。

根据1950年9月的部队战斗实力统计,39军共装备38式步枪7320支,79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美制冲锋枪3058支,捷克式轻机枪790挺,美制M1918式轻机枪168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17挺,美制M1917式重机枪155挺,日制92式重机枪7挺,60毫米迫击炮260门,81毫米迫击炮82门,82毫米迫击炮15门,120毫米迫击炮12门,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2门,国产6管102毫米火箭炮9门,92式步兵炮36门,41式山炮12门,94式山炮12门,美制75山炮12门。

50军共装备38式步枪1565支,79步枪6111支,英制恩菲尔德步枪458支,美式卡宾枪716支,美式冲锋枪1575支,捷克式轻机枪821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20挺,马克沁重机枪125挺,92式重机枪3挺,60毫米迫击炮230门,81毫米迫击炮4门,82毫米迫击炮52门,美制60毫米火箭筒4具,美制57毫米无后座力炮4门,92式步兵炮14门,美制75山炮16门,日式37毫米战防炮7门,美制37毫米战防炮36门。

据统计,在前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平均每月武器损耗率如下:步枪12%,冲锋枪21%,轻机枪24.3%,重机枪17.1%,60毫米迫击炮19.2%,火箭筒15.3%,轻迫击炮15%,山炮30%,高射机枪30%。例如:第一次战役:39军步枪原有7701支,损失570支;冲锋枪原有2935支,损失334支;轻机枪原有1001挺,损失65挺,重机枪原有163挺,损失8挺;火箭筒原有60具,损失4具;60毫米迫击炮原有278门,损失21门;81毫米、82毫米迫击炮原有108门,损失2门。第二次战役:20军步枪原有13285支,损耗1822支;冲锋枪原有3227支,损耗474支;轻机枪原有1021挺,损耗150挺;重机枪原有152挺,损耗22挺;火箭筒原有47具,损耗4具;60毫米迫击炮原有229门,损耗36门;82毫米迫击炮原有82门,损耗12门。第三次战役:39军步枪原有6915支,损耗179支;冲锋枪原有2315支,损耗95支;轻机枪原有798挺,损耗36挺;重机枪原有151挺,损耗3挺;火箭筒原有52具,损耗1具;60毫米迫击炮原有203门,损耗2门。第四次战役:38军原有步枪4376支,损耗316支;冲锋枪原有1333支,损耗312支;轻机枪原有600挺,损耗250挺;重机枪原有135挺,损耗35挺;火箭筒原有41具,损耗12具;60毫米迫击炮125门,损耗47门;81毫米、82毫米迫击炮原有69门,损耗12门;山炮原有30门,损耗5门。第五次战役:63军步枪原有7643支,损耗645支;冲锋枪原有2716支,损耗308支;轻机枪原有605挺,损耗59挺;重机枪原有160挺,损耗12挺; 60毫米迫击炮257门,损耗11门;82毫米迫击炮原有81门,损耗3门;山炮原有36门,损耗8门。第五次战役:65军步枪原有7484支,损耗481支;冲锋枪原有2701支,损耗316支;轻机枪原有610挺,损耗96挺;重机枪原有155挺,损耗18挺; 60毫米迫击炮原有248门,损耗36门;高射机枪原有91挺,损耗14挺;山炮原有27门,损耗3门。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步枪、轻机枪各22%,重机枪56%,60毫米迫击炮24%,82毫米迫击炮21%,野炮41%,榴弹炮50%,高射炮75%。64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步枪24%,冲锋枪36%,轻重机枪各44%,60毫米迫击炮62%,82毫米迫击炮32%。

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前,中央军委制订的弹药基数标准如下:名称 数量(每个基数) 名称 数量(每个基数)马步枪弹 40发 平射炮弹 30发轻机枪弹 500发 战防炮弹 30发重机枪弹 1000发 坦克炮弹 30发掷弹筒弹 25发 92式步兵炮弹 30发60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山炮炮弹 30发81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野炮炮弹 30发82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榴弹炮炮弹 30发100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手榴弹 每个战斗员4枚120毫米迫击炮弹 20发 工兵炸 药 每人2500千克150毫米迫击炮弹 20发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按上述标准配齐了两个基数的轻武器弹药,一个基数的炮弹。另外在1950年8月底之前,东北边防军每个军领到了爆破筒200根,炸药7500千克。东北在凤城、通化两个方向上囤积了轻武器弹药三四个基数,各种炮弹约19个基数,以备战争需要。由于志愿军对战场上火力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认识,根据国内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及进口武器弹药的情况,中央军委将各种武器的弹药基数进行了调整,从195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具体标准如下:名称 数量(每个基数) 名称 数量(每个基数)手枪 24发 苏制122毫米榴弹炮弹 50发步枪 80发 苏制152毫米榴弹炮炮弹 50发冲锋枪 140发 卡秋莎火箭炮弹 64发轻机枪 800发 51式90毫米火箭筒弹 10发重机枪 1600发 57毫米无后座力炮弹 40发高射机枪 1000发 75毫米无后座力炮弹 40发信号枪 30发 37毫米高射炮弹 120发60毫米迫击炮弹 30发 76.2毫米高射炮弹 80发82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85毫米高射炮弹 80发107毫米迫击炮弹 30发 T34坦克炮弹 55发120毫米迫击炮弹 30发 IS2坦克炮弹 28发57毫米战防炮弹 80发 SU76毫米自行火炮弹 30发日制38野炮炮弹 30发 SU122毫米自行火炮弹 28发苏制76.2毫米野炮弹 80发 手榴弹 每个战斗员4枚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弹 30发 美制155毫米榴弹炮 30发日制96式150毫米榴弹炮弹 50发 51式90毫米火箭筒弹 10发日制92步兵炮弹 30发

据统计,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共损失:各种手枪8357支(其中51式手枪1179支,驳壳枪2816支,杂式手枪3463支,信号枪899支);各种步枪44086支(其中38式步枪5509支,99式472支,莫辛纳甘式28089支,美制春田式步枪1527支,恩菲尔德步枪6支,捷克步枪4666支,日制6.5改7.92步枪59支,杂式步枪241支,美制卡宾枪1617支,美制M1半自动步枪1900支);冲锋枪28525支(其中50式11491支,波波莎11429支,司登式611支,汤姆生式4754支,M1盖德式240支);轻机枪4325挺(其中歪把子3挺,苏制德普式1711挺,美制M1918式321挺,日制96式7挺,英制布伦式55挺,加拿大制7.92布伦760挺,捷克式1407挺,比利时拉启利式44挺,杂式轻机枪17挺);重机枪1234挺(其中苏制郭留诺夫718挺,苏制7.62马克沁5挺,美制M1917式176挺,日制92式重机枪53挺,7.92马克沁236挺,79式重机枪7挺,日制79式重机枪7挺,苏制7.62车载机枪28挺,苏制12.7车载高射机枪2挺,日77改79重机枪2挺);高射机枪525挺(其中日式7.7高射机枪2挺,苏制德什卡高射机枪477挺,美制M2式高射机枪46挺);掷弹筒70具,枪榴筒3,信号筒16具,各式迫击炮2657门(其中60毫米迫击炮1841门,81毫米迫击炮44门,国产82毫米迫击炮691门,苏制82毫米迫击炮10门,苏制107毫米迫击炮5门,美制107毫米迫击炮27门,国产120毫米迫击炮34门,苏制120毫米迫击炮5门);各型无后座力炮396门(其中国产57毫米无后座力炮372门,美制57毫米无后座力炮9门,国产75毫米无后座力炮7门,美制75毫米无后座力炮8门);各式火箭筒694具(其中美制60毫米火箭筒174具,国产90毫米火箭筒491具,美制90毫米火箭筒29具);火箭炮11门(其中国产102毫米6管火箭炮7门,喀秋莎火箭炮4门);战防炮8门(其中苏制57毫米战防炮7门,美制57毫米战防炮1门);92步兵炮78门;各式山炮177门(其中晋造山炮17门,日制41式山炮57门,日制94式山炮74门,美制75毫米山炮27门,苏制76.2毫米山炮2门);各式野炮136门(其中日制38式野炮58门,日制90式75毫米野炮13门,日制95式75毫米野炮4门,苏制76.2毫米野炮61门);T34型坦克14辆,IS2坦克4辆,美制105毫米榴弹炮64门,日制105毫米榴弹炮14门,苏制122毫米榴弹炮33门,日制150毫米榴弹炮1门,美制155毫米榴弹炮8门,日制105毫米加农炮6门,苏制152毫米加农炮2门;各型高炮142门(其中20毫米高炮2门,苏制37毫米高炮116门,美制40毫米高炮3门,苏制85毫米高炮21门)。

1950年11月17日,周恩来致电斯大林:“新的战役即将开始”,而“鸭绿江铁路桥每天都在遭受敌机轰炸”,为解前方作战燃眉之急,需要立即从驻辽东半岛的苏联部队中抽调500辆汽车。斯大林当天便答复:“为了尽快将汽车移交给您——我是说给您新车,已指示我军司令部不是从旅顺,不是从旧车中调拨,而是在满洲里交付新车。11月20日移交中方代表140辆,11月25-26日移交355辆,剩余车辆将于今年12月5日前尽快发出。在满洲里站还将交付1000辆汽车。”对于周恩来提出的请苏联为中国正在组建中的一个空军集团军派遣15名军事顾问的要求,斯大林也是立即予以满足的。个人感觉这应该是抗美援朝时期第一批整建制苏援。

从现在看到的历史文献,中国首次向苏联提交所需武器弹药清单是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之时。1950年11月7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说:“由于人民解放军陆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战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径种类繁多的情况。这一状况给弹药生产,特别是步枪和机枪子弹生产带来很大困难,此外我们的工厂目前所能提供的这种子弹为数甚少。志愿军部队直接参加朝鲜军事行动的有12个军,计36个师,但仅有6个步枪和机枪弹药基数。今后,随着军事行动的发展,我们在保障军队弹药方面势必出现很大困难。如果军工生产方面不出现变化,那么,改换装备工作可能要到1951年下半年方能开始。为克服目前困难,我请求您研究一下关于在1951年1月和2月这一时期给36个师供应步兵武器装备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苏式步枪14万支,步枪子弹5800万发;苏式自动枪26000支,自动枪子弹8000万发;苏式轻机枪7000挺,轻机枪子弹3700万发;苏式重机枪2000挺,重机枪子弹2000万发;飞行员用手枪1000支,飞行员用手枪子弹10万发;TNT炸药1000吨。

对于这36个师的步兵轻武器,11月9日,斯大林回电表示同意,说1951年1-2月可如数运到中国。这批武器的到货数量与中方要求的完全一致,具体型制为:1891/30式水连珠步枪;1938/44式骑枪;1927式ДП轻机枪(圆形弹仓,即转盘机枪);1927/44式ДПМ轻机枪(长方弧形弹仓,位于枪身下方);1943式郭留诺夫СГ43重机枪;1941式ППШ木柄冲锋枪;1943式ППС铁柄冲锋枪;ТТ30/303式手枪。

1951年3月, 志愿军19兵团在华北地区完成换装苏式轻武器,到达东北后,又补充了苏式高射机枪270挺。志愿军20兵团由东北军区负责换装8个师的苏式轻武器,共计步枪31944支,冲锋枪5856支,轻机枪1608挺,重机枪432挺,12.7毫米高射机枪441挺。在成建制换装的同时,给朝鲜境内的第9兵团补充步枪11979支,冲锋枪2196支(不含26军);补充13兵团苏式步枪15972支,冲锋枪2928支。改装的苏式轻武器都配有2个基数的弹药。除了苏式轻武器,还给志愿军一线部队补充了各种型号枪械7576支,炮142门,给二线部队补充了各种枪6701支,炮23门。

截止到1951年3月,我军有30个师改装了苏式轻武器。新武器一般带来8至20个基数弹药,但苏式自动武器发射速度较快,弹药消耗比一般弹药大,其弹药在国内尚无法制造,战场又无法缴获。因此中央军委向苏联订购轻重武器10个基数,高射武器订购15个基数弹药,并要求在5月运抵东北。根据中央军委安排,换装后的炮兵参战部队按新基数标准配4个基数的炮弹(携1囤3)。共计喀秋莎火箭炮弹19008发,苏制37毫米高炮弹197120发,苏制85毫米高炮弹12040发,苏制76.2毫米野炮弹7480发,苏制57毫米战防炮弹7200发,苏制122毫米榴炮弹12960发,苏制12.7毫米高射机枪弹5757000 发(内有随新枪1427挺配发者4281000 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苏联提供的这批武器基本上都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甚至战前研制的武器,是苏军退役淘汰的装备,而当时苏军现役装备的一些新式武器,如СКС45半自动步枪、АК47突击步枪(冲锋枪)、РПД44班用轻机枪、РП46连用轻机枪、СГМ重机枪,都不肯卖给中国,甚至在后来提供的60个师的装备中,还搭配上了324挺1910年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从这些武器的型制上就可以判断,当时苏军陆军师的装备领先于中国部队10年左右。

1951年5月25日,第五次战役后期,毛泽东派总参谋长徐向前率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联政府谈判购买60个师的苏联武器装备问题。谈判从6月上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开始双方达成协议,根据苏联的生产和运输能力,在3年内完成60个师装备的供应,而在1951年完成10个师的供应。9月,斯大林又提出,除1951年已经提供的4个师的装备外,原计划的其余6个师的装备和物资要推迟半年,我们表示接受。最后到1952年4月双方确定,当年供应16个师的装备,其余40个师的装备分两年到1954年底供应完毕。

这60个陆军师的武器装备,是按照苏联的编制配备的:每个师(14963人)有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独立高炮营、1个独立五七反坦克炮营。炮团装备有122毫米榴弹炮、76.2毫米野炮、120毫米迫击炮各1个营(12门),坦克自行火炮团装备Т34坦克24辆、76毫米自行火炮16辆,独立高炮营装备37毫米高射炮12门,独立反坦克炮营装备57毫米反坦克炮12门。全师步兵武器13938件,炮303门,汽车261辆,特种车84辆,马车517辆,马1136匹。

在60个师的武器装备中,我们无偿赠送给朝鲜人民军3个师的装备,另1个师的装备拆散给各军事院校作训练用,实际装备了56个师。但即使这些装备了苏联武器的部队也多是在国内驻防,真正到朝鲜前线作战的仅有3个师。主要原因,一是装备时间晚了,部队全部换装后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二是苏军的装备不适合朝鲜的山地作战,例如,坦克团就不需要每个师都装备。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共有106个陆军师,除56个师按苏军编制装备外,另外50个师都是用国产仿苏武器换装的,这些部队都部署在淮河以南,因那里水网稻田地多,山地多,完全按苏军装备没必要。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为装备、培训中国的坦克装甲兵,根据中苏协议,苏军10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950年11月来华,由中国组织10个团的机构,对口接收装备和接受训练。这些装备有Т34中型坦克300辆、ИС2重型坦克60辆、ИСУ122自行火炮40辆。中国用它们组建了3个坦克师(每师2个团,再配以摩托步兵团、炮兵团)、3个独立坦克团,以及基地训练团。

苏军根据二战的经验,炮兵的装备配备中,地面制压炮兵(山炮、野炮、榴弹炮、迫击炮)、野战高射炮兵和反坦克炮兵的比例为6∶2∶2。志愿军出国作战时,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炮兵只有地面炮兵(或者叫突破炮兵),没有高射炮兵和反坦克炮兵,而且装备也很落后。如炮1师、炮2师、炮8师,配备的都是杂牌美日式野战榴弹炮。后来用苏式火炮改进了装备,如炮7师、炮3师入朝时,装备了苏式122毫米榴弹炮、152毫米榴弹炮,加强了地面炮兵的攻击力。此外,也增加了高射炮兵和反坦克炮兵。如装备了苏式五七反坦克炮的炮31师、炮33师后来也曾入朝作战。但苏联提供的反坦克炮制式落后,都是苏军淘汰品,这种炮需要用骡马牵引,行进起来长度达17米,在前线作战行动不便,特别是在山地行军和近距离打坦克,还不如国产五七无坐力炮。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还用苏联37毫米高射炮编组了101个独立高射炮营,其中53个营入朝,另40个营编入城防高射炮师、团,4个营编入坦克师,4个营编入海军基地。5个野战高炮师、1个城防高炮师均入朝作战(野战高射炮师和城防高射炮师用苏联85毫米高射炮装备了24个营,用76.2毫米高射炮装备了14个营)。另外,炮21师、炮22师(共9个团)装备的是苏БМВ132毫米火箭炮(即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作战中也取得了一定战果。这种火箭炮在汽车上有16个滑轨发射器,火力大,机动性强,但发射时尾部喷火,目标大,由于志愿军没有空军掩护,所以发射后需要立即转移阵地,隐蔽起来;又因为射程仅8公里,射弹散布面大,只能用来打地面集团目标,而这种目标较少,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受到限制。中国军队在1950年代用苏联火炮装备了榴弹炮兵师14个、反坦克炮兵师2个、火箭炮兵师2个、野战高射炮兵师5个,共87个团。此外,还有城防高射炮兵师3个、高射炮团33个、探照灯团4个、雷达团1个、独立雷达营8个。工兵方面,用苏联的工程器材、舟桥装备了28个工兵团,其中入朝工兵团13个。铁道兵方面,入朝的铁道兵10个师,加上铁路员工共15万多人。铁路工程器材基本上购自苏联。通信器材和防化器材也是向苏联购进的,用于全军各通信分队和防化分队。

新中国成立时,全军拥有缴获的和东北军区购自苏联的汽车共24000余辆。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国作战,共有汽车1300余辆(3个汽车团700多辆,4个军各100余辆),仅第一个星期就被敌机打坏217辆。从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夜出国到12月底的72天中,国内给志愿军补充汽车12486辆,损失6646辆,送回国内修理438台,受损率达60%以上。到1953年朝鲜停战,共拨给志愿军汽车21728辆,其中损失7729台,上交修理8436辆,所剩不足一半。到战争结束时,全军拥有各种汽车71000余辆,这其中包括运输车、指挥车,以及随60个步兵师、10个坦克团装备和炮兵、工兵、防化兵、防空军、公安军、海军、空军购买苏联装备时配置的特种车(牵引、工程修理、加油、消防清洗、通信、移动发电等专用车辆)。在中国能够自产汽车之前,军车的来源主要是购自苏联。

苏联空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25日正式打响地面战斗的第7天便投入空战而且不久又把作战半径从鸭绿江上空推进到清川江和大同江一线。1950年11月1日,苏联飞机出现在朝鲜上空。1950年11月8日,朝鲜战争中第一次真正的空战爆发了。首次参战的有苏联空军的3个歼击机航空兵师,这3个航空师配置在中国境内的鞍山和安东等机场,装备的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苏联米格-15歼击机。从第一次空战爆发,短短半个月,苏联飞行员便取得了击落23架美国飞机的优秀战果,自已仅有2架米格-15被击落。同时,斯大林决定分两批增派120架米格-15新式战斗机参战。1950年12月,上述3个航空兵师合编为第64歼击航空兵军。

但是苏联空军是有很多作战限制的,苏联飞机不准在美军控制地区和海上飞行。1951年夏,苏联飞机的最南端被限制在平壤——元山一线(北纬39度附近)。而当时志愿军与联军主要是在北纬38度附近作战,空军能给地面部队的支援能力实在是乏善可陈。

1951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正式入朝参战! 1951年3月31日,志愿军装甲兵以坦克1师1团、2团、坦克2师3团及配属的一个高炮营、一个工兵营组成第一梯队,由坦克一师师部负责指挥,开始进入朝鲜。随第一梯队一起开进的还有华东坦克第26师53团的全部人员,他们不带坦克,徒手入朝,主要负责打扫战场,收集缴获的敌坦克、装甲车、武器及抢修战损车辆。后来,坦克第4、5、6团,坦克独立第2、6团先后参战。到1953年之前,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坦克部队保持着4个团以上的兵力,每个团有坦克40辆,共有坦克近200辆,总数为“联合国军”坦克数量的十分之一。最多时达到7个坦克团,坦克数量是“联合国军”坦克的七分之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