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系列(一)——山西忻州宋家沟村改造项目 / 中国乡建院

       根据一些朋友的建议,接下来会介绍一些中国乡建的实践项目,计划介绍乡村改造与更新项目三至五个,乡村建筑改造更新项目三至五个。目的在于介绍中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展示中国本土建筑师、本土建筑团队对于乡建的实践,对于改善中国乡村、中国农民人居环境的努力。

       这些项目虽然或多或少在落地时都有一些瑕疵,但基本上都是本着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振乡村产业升级、发掘乡村价值、恢复乡土文化自信的原则,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乡村主体,进行系统规划与全面介入。最终在尽量不损害农村农业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乡村的提振与重生,并为当地村庄和村民在发展转型上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下面是这个系列的第一个项目。项目位于山西省忻州,设计单位为中国乡建院。

      版权©️谷德设计网gooood,本次编辑非用于商业目的,侵删。

      

前言

       在乡村振兴异地扶贫搬迁的浪潮下,许多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几乎全部是推倒重来亦或是另辟新地,同时多个自然村的村民的集中安置,是对其村民生产生活的行为秩序的打散与重组,若有所不当,就会造成新的隔阂与矛盾。由此,设计团队希望能否以植入和空间换置等手法进行移民搬迁的工作,通过公共空间的秩序恢复和散点的分布规划来化解新旧隔阂,恢复乡土文化的自信。

500

宋家沟村全景图

       宋家沟乡位于岢岚县东南部,其乡政府所在地宋家沟村是一个背靠山脉,卧于岚漪河畔的中心集镇。村庄紧邻高速路,是本地宋长城沟域旅游的重要入口。村庄从东向西,新旧村依次排开,村内村民边界意识明显,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在2017年时面临着周边自然村村民移民安置的重要任务,同时也难以承担旅游集散和入口节点的重要功能。在一系列问题交织的情况下,整村的系统规划和全面介入改造迫在眉睫。

500

新旧村边界明显

一、设计策略介入

       一河之隔,两侧村民的交流和融合极少,传统旧村空间变成“羞涩”空间,公共活动和场所被分割。面对空间的纷杂、村民的精神对抗以及新搬迁村民的潜性抵触,设计团队通过空间的重新梳理,对边界进行了场所植入、柔化与过渡。

500

村庄总平面图

       沿河岸吸纳周边空余场地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同时植入庙宇、浴室等公共建筑,将原来起单一带状的分割线,变成了有机多元的链接带。

500

​河道变成隔阂两侧的带状边界

500

公共建筑和绿地

       设计团队希望搬迁而来的村民可以无论从空间还是生产生活都融入本村。为了使在更多的公共区域有村民的融合,最终我们建议政府对安置房进行碎片化分布,新建和改造收储等多种方式结合,通过规划布局,和深入村庄的居住调研,将安置房“溶解”在了旧村之中。

500

多种户型有机植入于旧村

二、公共节点设计

       村庄毗邻高速和省道,在山脚下平平无奇,一个尺度适当的村庄标识能够营造起充分场地进入感,同时对宋家沟村历史文脉及本地宋长城文化进行糅合提炼。利用向村民旧砖瓦材料的收集过程,使村标的设计自然而然的从村庄内部渗出,与整个地域互相回应。

500

村标及村庄入口广场

500

村标及村庄入口广场夜景

       利用本地材料的融合感和亲近感形成公共场所的空间,同时也产生了人与互动的关系。简单统一的处理,更为直接也更加凸显了村标的作用。

500

附近儿童在村标入口广场处玩耍

三、公共空间的修复

1.人民公社

       从1960年人民公社运动开始至今已近50年,这个院落见证了村庄的历史记忆和现在老人们的青春,村庄的公社废弃后为村民居住使用,设计介入后,村民主动将其还给了村委,作为见证着村庄历史变迁和及村内老一代人的记忆,设计团队将其改成了村史馆和村委会。

500

人民公社改造前

500

人民公社的历史沿革

      遵照村民的意愿,维持它原本的风貌,设计团队保留了其木结构,保证其原来的尺度,通过现代建造技术对其进行了加固,在拆除屋顶墙体的过程中,邀请了村民前来围观和参与,

500

村民参与房体的拆除留下的木结构

500

公社平面图

500

正房改建分解

500

修复后的公社街景

500

修复后的公社鸟瞰

500

改造后的公社庭院

500

正房内景

500

场所由封闭转为开放,互相关联的空间使公共场地变得流动

2.供销社

       供销社改造完成后,被本村人承包为了客栈,同时他也承诺为村庄老人提供食堂服务,其原本偌大的院子变成了公共戏台,为村庄不断注入活力。

500

被荒弃的供销社

500

供销社改造后院内的戏台

500

戏台平时坐满老人,平静地度过午后

500

热闹的戏台与村民

500

广场上游戏的孩子

       长达一年多的在地陪伴,建设的过程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村民比设计团队想象中的更加关心自己的村庄。更多的时候,变成理性和非理性的对抗,拒绝和接受的对抗,设计师的身份开始转换和变化,建筑或者场地的落地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如今看来,这种变化让设计团队的方案变得柔和,设计似乎和村庄展开了一场辩论,这让设计者更加理解了乡村,在乡村建设中,接受和参与变成了核心,乡土的感觉也不再依附于形式和风貌,如何完成,比设计呈现更为关键。

500

村民主动参与拆房

500

并拿出了自己设计的“施工图”

四、更新改造后村庄的巨大改变

500

旧村主街改造之前

500

500

旧村主街改造之后

500

主街改造之前

500

主街改造之后

500

村庄内部街景

500

改造前后对比

500

改造前后对比

500

改造前后对比

500

改造前后对比

500

改造前后对比

结语

       当设计面临整村区域地介入村庄的时候,传统的手法或者新式等语言的选择已经不再重要,曾经的村落可谓是一个用邻里,秩序,边界所搭建的巨大“建筑”,我们对这庞大复杂的建筑尝试进行了一次修复。村民的第一参与,空间的故事和记忆性的回应在村庄建设中更为关键。如今的宋家沟已经变成了人流络绎不绝的景区,商业与生活交融,新旧村民,儿童,青年,老人在桥头,广场,河畔,展开了新的生活。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来到岢岚县宋家沟村,向广大干部、群众发出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资料来源

1.谷德设计网,《宋家沟乡村改造项目,山西 / 中国乡建院》

2.新华网,《从“穷窝窝”到风景区》

3.新华网,《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回访》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