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分手背后的国家战略冲突
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来源于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他的国际政治理论前后有相关联的两个,前面一个是中间地带理论,后面一个是三个世界理论。前者见于毛与安娜老太太的谈话,后者见于邓小平在联大的阐述。毛的理论的特点在于对于中间势力的把握,而这一点往往被大多数国际政治家忽略,斯大林认为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敌人,而杜勒斯同样高叫着:中立是不道德的。而毛独辟蹊径,把中间势力作为制定战略和策略的基点,战略和策略的设计要以争取中间势力为基本出发点。
毛泽东以中间地带理论出发,判断美国在控制中间地带以前无法进攻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作为逻辑判断的另一面就是如果要阻止美国的进攻,就应该在中间地带与美国展开争夺,这就是毛泽东的战略逻辑,为了阻止美国进攻中国,为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最好的战略就是在中间地带(发展中国家)开展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其策略就是与民族主义者结盟,民族主义是比共产主义有更广泛基础的思想运动;这样毛就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其国际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的后院到处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让美国一刻也不得安息,让美国无法控制中间地带,让美国的力量被拖在中间地带,被消耗在中间地带,等待美国犯错误。实际上美国也犯了错误,越南战争。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之上者。毛泽东是深得其精髓。真乃千古高手。
苏联斯大林以后的领导人(不仅仅是赫鲁晓夫,而是整个苏共领导集团)已经厌倦了血腥而残酷的国际政治斗争,他们开始幻想与美国共管世界,与美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和平共处,井水不犯河水,所以苏联频频向美国示好。同时苏联领导人还想保持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时代的权威,让各国共产党的利益服从莫斯科的利益,要把中国的发展和安全战略纳入苏联的全球战略。这样两个国家的战略就发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苏联要缓和与美国的战略矛盾,而中国正面临美国施加的巨大的安全压力,中国还有国家统一问题。中国为了实现自己安全目标要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在世界上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用战争边缘政策对付美国的战争边缘政策。这个战略与苏联的战略严重冲突。而且中国也不可能同意把自己的战略纳入苏联的全球战略之中,那样中国就丧失了战略的主动权, 而主动权是毛泽东全部战略思想的核心。因此出现中国的战略频频冲撞苏联的战略,苏联对于中国产生巨大的怀疑也是正常的。苏联担心中国的行动会把苏联拉下水,而中国担心苏联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中国,这种事情以前发生过。中苏的同盟早已经是同床异梦了。但是苏联为了维持其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家长地位,妄想压服中国。如果不这样,东欧国家群起效尤,社会主义阵营岂不瓦解?但是毛岂是可以压服的人。压力越大,反抗越大,最终分裂从两党扩大到两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从苏联去斯大林之后开始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也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发起了挑战,苏联跟西方的意识形态逻辑是一样的,就是认为自己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任何试图离开自己道路的尝试都是“异端邪说”,必须予以“纠正”,这一点跟美国的原教旨资本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而且当时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的矛盾愈加激烈,中国的行动实际上是鼓励了东欧国家探索自己道路,对苏联的盟国体系提出了挑战。苏联需要应对这个挑战。苏联的蒙古基因起到作用,采取了错误的压服中国的方法,两国的矛盾就走向更加激烈的对抗的方向。
也许当时苏联正确的做法是允许各个国家在经济上探索自己的道路,建立以苏联的重工业体系为核心的分工体系,与中国协调好关系,在政治上稳住社会主义阵营。然后看看其他国家的经济探索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改革苏联的经济体系。
在这里美国也起到很大作用。美国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一方面投苏联所好,声称愿意与其搞缓和;另一方面加强和平演变和军事与经济的竞争。对中国加大压力,力争在中苏之间打进一个楔子,扩大中苏的矛盾。因为中苏面临的安全环境不同,所以应对的战略也不同。美国坚持要苏联承担“责任”,管制中国。中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坚决不同意苏联的战略,更不可能为了苏联的战略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最终中苏分道扬镳就成为必然。当然如果当时处理的策略一点,两国可能不会成为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