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明白的事
6月17日,《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在微博上称:北京时间昨天深夜,印度军方表示,又有17名在加勒万河谷肢体冲突中受伤的印度军人由于暴露在零度以下的高海拔地区死亡,印度军人的死亡人数从3名增加至20名。
看到消息后,胡锡进在深夜连发两条推特,内容分别是:
第一条:“这肯定不是我这样的中国人希望听到的消息。中印军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把这些年轻军人推向致命肢体冲突的印度政治力量要对他们的死承担责任。印度必须停止边境冒险。”
第二条:“多达17名受伤印度军人被报道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身亡,这反映了印度军队紧急救助伤员能力的严重落后。这不是一支真正有现代高原作战能力的军队,印度舆论需要清醒。”(观察者网消息)
最近关于印度那边,让人想起了当年毛主席在决策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的一句话:“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咱们都以为大国相争要“知己知彼”,谋定而后动。结果印度在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觉得邻居比以前瘦了,他就敢上来呲牙,完全不顾自己从来就没胖过,甚至根本没有几颗牙的事实。
这种缺心眼的操作,是智慧的中国人难以想象的。
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爆发大规模战争前,之所以印度敢于挑衅我们,是由于印度把自己的陆军看作所向披靡的,并且“认为中国军队是第三流的边防部队,一旦印度发动进攻,他们将不堪一击”。
因为跟随英国主子参加过几场二战的战役,战前,印度军队被印度国内各界认为是“一支强大的、装备不错的、信心坚定的特种部队,只是由于印度政府一直过分的容忍和胆怯,才使得军队无法早日勇往直前的对中国军队进行打击”。
所以,当时的印度就抱着中国军队不会反击的幻想在前线坚持。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的印度士兵
印度为什么幻想解放军不会反击呢?印度认为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环境中,没有余力进行反抗。
经济上,当时我们国内连年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掉了援助,使得中国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认为,“中国如果进攻印度,其后勤保障将导致中国出现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中国的经济前景十分惨淡,因此至少在几年内其军事冒险的规模和性质会受到很大限制”。
政治上,中国当时正处于美、苏、印的战略包围当中,四面受敌,其主要战略防御对象是美国和苏联,因此战略重点集中在东方和北方,同时中国大陆还面临着来自台湾蒋介石集团的军事威胁。
军事上,印度认为中国军队软弱不堪,无力一战。
这种看法来自1961年下半年,“受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的西藏叛匪残余在伏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车时,缴获的一批内部文件”。这些文件反映出在1961年上半年,解放军出现“给养较差,战士的营养不足,在有的地区军事调动出现困难等”。
其实这三条里,除了经济问题还稍微靠谱之外,剩下那两个全是印度的臆想。所谓“中国当时正处于美、苏、印的战略包围当中”,更多的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策略主动营造的----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同时又通过自外于美苏的独立性团结了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
至于来自印度的“战略包围”----大约也就是聊胜于无吧!
而军事上......
凭着几份土匪缴获的文件,就敢判断解放军战斗力下降----我是第一次见这么疯的疯子----疯也就算了,还弱智!
再说了,就算是解放军出现“给养较差,战士的营养不足”的情况,那也不是你印度人能摸的。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可是被吃着炒面,甚至是饲料的志愿军给打趴下的。
跟中国打,这都是哪位湿婆给的勇气啊?
后来,中国在边境上不断退让,发出协商的提议。结果印度认为中国对印度的一再忍让正好证明其对中国不会反抗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奇普恰普河谷,解放军向印度新设立的哨所推进,尼赫鲁认为中国是在显示武力,应该派兵增援。之后中国的威胁性行动没有继续。
在加勒万河谷,印度在上游修筑工事,中国在照会中提出严正抗议,对印度提出警告,并派兵向印度哨所前进。但在几天后,接近加勒万哨所的解放军进行了后撤,只是加大兵力包围了该哨所,切断了其陆路供应。
这些信息使印度政府和军队更加确信了“前进政策”的基本前提:只要印度的态度坚决,中国肯定会一再退让,尼赫鲁(时任印度总理)的决定是正确的。
印度总理尼赫鲁
中国的忍让和善意,反倒被印度政府视作软弱可欺。面对中国的严正抗议,尼赫鲁称中国是“只叫不咬”,并要求印军大胆推进。
再进一步,就是悬崖!
在国家根本安全利益和领土主权一再受到侵犯的情况下,中国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1962年10月20日起解放军边防部队全线反击,到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全面停火。短短一个月时间,入侵的印军被解放军打的落花流水----解放军歼灭和俘虏印军准将达尔维以下8700余人。现场画面只有四个字:摧枯拉朽!中国大获全胜。
其中有个很有趣的细节:1962年11月18日,我军第一六三团第九连在攻占无名高地的战斗中,第四班副班长庞国兴因追敌人追的过猛,在夜晚与部队失去联系。但是,他碰到了同样因追敌人追的过猛而与部队失联的王世军、冉福林,周文轩。因为与部队失联了,所以四人商量结成一个临时战斗小组。庞国兴任组长。
后来,周文轩在小组攻进印军纵深阵地后,在原始森林里和小组失散。
这几个人一路追击,深入敌后纵深十五里,经历了五次战斗,缴获加榴炮七门,汽车两辆,电台四部,毙敌七人。战斗中还一度俘虏敌数十人,但因客观条件限制,只得放弃。最后,几个人自动归队。
而这个小组遭遇的敌人还是印军中的“精锐”——印度步兵第四师锡克族第一,第二营。人数是庞国兴他们的几十倍,愣是被几个人追的抱头鼠窜......
精锐就这水平......
在事后的战斗报告中,庞国兴说道: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 庞国兴三人战斗小组
那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印度惨败,此战对印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印度军史认为1962年战争是一场“惨败”,“军事上遭受的羞辱在印度国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尼赫鲁说“印度国民感到败给中国是耻辱”。有印度学者认为,“中国获得全胜,印度在短暂时间内蒙受了严重的损失和耻辱”。尼赫鲁1962年10月25日在印度人民院承认中国的自卫反击战对印度是一个“沉重打击”。印度的国际地位和尼赫鲁的影响力都比战争前明显减弱,得到的国际同情和支持并不多。
战争前,印度得到了包括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广大亚非国家的支持。尼赫鲁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明星和“宠儿”。
战争开始及中国宣布停火、撤军后,印度得到了更多的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苏联等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也有一些西方国家及苏联等国批评和谴责中国。
但是,
“印度偶然中发现,准备同他们现在一起反对中国的亚非朋友为数不多”,53个亚非国家中“始终不渝支持印度的只有两个国家”,18个国家“仅表示了同情,而且是在印度的一番劝说之后。”
这回懂了吧?
谁赢,他们帮谁!
印度民众的怒火既撒向了中国,也指向印度政客。尼赫鲁声望大跌。
1963年8月反对党第一次提出了对尼赫鲁政府的不信任案,“给这位伟大领袖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尼赫鲁后来在议会称,“像中国这样完胜后不提任何要求就单方面停火、撤军,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对他来说不啻是奇耻大辱,还不如战死在疆场”。
战争结束一年后,尼赫鲁患上了中风,还驼了背,于1964年5月26日去世。有印度记者认为,1962年战争“是尼赫鲁难以经受得住的打击”。
对于战后中方主动向印方遣返战俘,交还汽车、大炮、枪支等武器装备的过程,印度认为“中国是为了争取舆论的支持,实际上是对印度军队的一种侮辱。中国人交还的大量印军武器只能表明印度遭受了多么惨痛的失败”。
1962年中印战争中被俘的印军士兵
印度在1962年战争中的惨败,使印度开始全面检讨它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
外交上,印度的“和平中立”政策和尼赫鲁政府热烈渲染的“不结盟”政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印度已从实际上走向双重结盟,既联美,又联苏,共同反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破弃,让印度“第三世界领袖”的光环一朝散去。印度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再无左右自己命运的能力。
在军事方面,印度在1962年与中国的边界战争惨败后,立即对军队实行现代化,增强其被解放军轻易击败的军事力量----起码别再出现两个营被四个人追着打的笑话。
在两年时间里,印度的国防预算增加了一倍;在十年内,其军事人员从400万人增加到825万人。由于工业化程度太差,印度武器的国产率极其低下,武器进口不断翻番。
直到现在,印度军队还装备着“万国牌”,并被美、俄、法等国家当成军火宰钱的好去处,甚至中国北方工业都曾经当了一回俄罗斯的二道贩子,用国产半自动冒充AK-47骗过印度陆军的钱。
1962年战争还导致印度对西藏和尼泊尔的政策进行重新定位,其在西藏问题上更具侵略性,对尼泊尔则减少了干涉。
一方面,印度支持将西藏问题提交联合国,并开始与西藏叛乱分子和美国中情局合作,维持西藏地区对抗中国政府的力量。为此印度在奥里萨邦建立了一个特别通讯基地,少量的印度空军飞行员在此集结以备进入西藏的飞行任务;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稳定的西藏武装力量,即特种边防队。
另一方面,1962年的惨败也促使印度重新制定对尼泊尔的政策。新德里放弃了此前反对君主制的激进政策,开始与尼泊尔君主修复关系。尼泊尔方面对此表示欢迎,因为尼泊尔希望能够在印中之间维持平衡,并对印度新许诺的经济、军事援助很感兴趣。
1962年印度的惨败,进一步加深了印度对中印地缘政治现实的担心,安全问题主宰了印度对华政策,中国被印度视为“北方最大的威胁”,传统的强调和平共处的观念被军事准备所取代。
美国著名南亚学者斯蒂芬·科恩教授认为,印度在中印战争中所遭到“耻辱的失败”,“教训了整个一代的印度人,……从那时起,印度在心理上已经成为了军事化的国家”。
印度决心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并制定了打一个半战争的军事战略。一个战争是对付巴基斯坦的陆、海、空全面常规战争,半个是对华的陆基边界战争,即在超级大国干预印巴战争之前,能同时对中国进行边界地面行动。这种印度必须在地缘政治环境中保持对华军事平衡的政策观点一直延续到今天。
此次,还是不要把印度想高明了。
印度挑起边界对峙事件,主要是出于国内的原因。和当年尼赫鲁想借机整合国内的土邦一样,莫迪上台以来,也一直想学习中国的改革推动印度的经济改革,但举步维艰----想绕过土地改革,直接搞工业化,纯属白日做梦。
要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要不有进展(例如金融改革),但激起社会的不满。
当一个国家内部事情难以处理的话,就会在外面搞事。这在历史上经常发生。今天,这更是一个大趋势。俄罗斯总统普京是这样,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也如此。
近期美国军机飞越台湾,三条航母重新回归太平洋,在中国附近游弋,北京新冠疫情再次爆发,随后“自由朝鲜运动联盟”和“大泉”两个韩国NGO羞辱朝鲜,给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再添阻力。美国为了给中国添堵,开始在中国各个方面同时点火。
印度又觉得有机会了。
解放军也想要机会,不借几个印度脑袋来刷刷军功,这得啥时候才能当连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