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对庶民的胜利----商君书与秦帝国兴亡的启示(二.再续)
公众号“历史约读座”的小宝库 ,可能有的部分无法过审,看全文的可以移步关注下
为了全面的贯彻落实商鞅壹赏、壹刑、壹教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壹”重要思想。商鞅实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三民主义:“辱民、贫民、弱民”,其中“辱民、贫民”最终都是为“弱民”服务的。
商鞅对庶民的胜利
四、战国版“三民主义”的威力---“弱民”篇
“弱民”——不能让老百姓强大。结合上面两条措施,大家可以知道,这里的“弱”不是身体弱。在身体方面,为了农战,还是需要提倡“增强体质、保卫祖国”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不可以使老百姓自我感觉良好,更不能使他们有知识,懂道理。
“知识就是力量”,按照商鞅“人性本恶”的思想,老百姓有了力量,就是在增加恶的力量,那就糟了。
所以上面的“辱民”、“贫民”归根到底都是为实现“弱民”这一目的服务的。
商鞅要让百姓时时刻刻都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从而产生对君主强烈的依附,来寻求安全感。这时老百姓就会感觉的到君王的伟大和温暖,才会全心全意地为君王效命。
狗之所以忠诚,就是因为狗是缺乏安全感的动物。
商鞅对他的“弱民”理论进一步阐述:以强攻强,弱;以弱攻强,强。强存则弱;弱存则强。
听着像绕口令啊!
他的意思就是:用强民去消灭另一部分强民,那么剩下来的仍然是强民,那国家就处于弱势。用弱民把强民消灭了,剩下来的是弱民,那国家就处于强势了。强民存在,国家就弱;只有弱民存在,国家才能强盛。
强民,是指那些有思想、有主见、有本事的人,有能力对国家法令、政策问为什么的人,甚至是有能力跟国家作对的人;
弱民自然是那些没有主见、没有知识、人云亦云,惟命是从的愚民。
商鞅的治国蓝图中,他要的就是后一种人。
除了“以弱制强”以外,他还要君主“以奸驭良”。他说:“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都说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资治通鉴》开篇说完智伯瑶灭族的故事之后,司马光很详细的阐述了“德”与“才”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按司马光的说法,德才兼备的叫做圣人,实在太少。那么如果选不出德胜才的君子,那么宁可用德才具无的愚人,也不能用才胜德的小人。
为什么呢?“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司马光的这个话,稍微涉及到一个社会运行的基本构架:一个社会要健康的正常的运行,就要有法律、道德和宗教来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是底线,运用惩罚的手段引发人们的畏惧心,不做坏事,来制小人。道德是基础,利用人们的普遍价值观和舆论,制止别人和预防自己做坏事,让大家都把君子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宗教是标杆、榜样,通过引导大家对美好的信仰,劝导人们在不做坏事的基础上多做好事,争取做圣人,这算是一个上限。
在商鞅这里,这三者被合并了,或者说后两者被他直接砍掉了。商鞅不在乎你是否自律,也不需要什么释迦摩尼和耶稣。
法律、法治是底线,也是上限。
所以商鞅主张:“不赦刑、不宥过”。只要人犯一次法,就永远是罪犯,黥面、劓鼻,让人永远留着犯法的印记。他甚至认为:“德”是“虱”的一种,是国家的蛀虫。
《商君书·农战第三》讲:“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
大家注意,商鞅这里说不要“礼义廉耻”不是指对外斗争,而是指对内治国!所以按照这个逻辑下来,那么在社会管理中就不能讲良心道德。假如用道德模范来管理奸民,那天下必然大乱。要用厚颜无耻、心狠手辣的流氓来当管理者,他们会把恐吓和欺骗手段用好用足,善良的人就只得忍气吞声地夹着尾巴做人。那天下就秩序井然,秦国也就强大了。
现代的弱民政策,也照样灵光。当然名字不能叫这样露骨,会引起大家反感。毕竟现代人还是受过点教育的,直接说“以奸驭良”就太那个了。
换一种说法,叫“基层自治”,甚至是“发动群众斗群众”,都是后四十年的基层治理中不鲜见的举措。
在基层能当选的,尤其是十八大以前,能选上来的都是一些所谓“有本事”的人----说穿了,就是敢于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人。
在一个时期内,尤其是“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以前,比如拆迁、截访,政府不好出面的一些湿活儿,就是这些人在干,顺便捞点儿油水。一时间,大多数群众也是能够被震慑的。当然了,干的多了,群众不满意了,就要组织起来讨公道。
这时候这些“有本事”的人的利用价值也就基本到头了----政府的力量闪亮登场,风风光光的干掉他们。政府和群众都就满意了。这帮“有本事”的人也最后一次发挥了自己的价值。总的来说,就是政府当裁判,坐看老百姓之间互相撕咬,互相恶斗,然后在必要的时候以正义的名义下场干掉一个众矢之的,达到了弱民的目标。
到这儿,我顺便说说我对毛主席的认识和理解。
因为现在不少人都在毫无缘由的抹黑他,所以我觉得自己有必要亮亮自己的观点:我没法评价毛泽东是不是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但我知道他是生于衰世,长于乱世的一个传统的中国人。
他的青年时代正值一战,看到的是中国大地上,在帝国主义列强木偶线牵动下的军阀混战;
中年领导中共时,又正值二战,日本入侵,国家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到了晚年建立了新中国,面对的又是冷战,是美国、苏联这类超级强权的威胁。
他和商鞅一样,一生面对的都是战争,面对都是生与死的问题。
他谈理想,谈哲学,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国情做了有机的结合。但是他策划的每一场战争却从来没有一次是基于所谓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的,而是明明白白的以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并且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所谓“白刃交前,不救流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终日都在生死关头徘徊,天天都在面对血与火的考验,他有可能产生带领群众吟风弄月的闲情逸致吗?
前面说过,人性先天本混沌。后天什么样的环境,就激发什么样的人性,也会成就什么样的思想,即使是伟人也概莫能外。想明白这个,我们就应该理解为什么毛泽东思想会是一种强大的斗争哲学,而非建设哲学。也应该能够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穷尽所有精力、不择手段的维护国家从思想到领土,在各个层面上的统一。
身负公器,他要救的不是某一个人,甚至不是某一代人,而是为万世开太平。
自古英雄无善类,任何一个身负公器之人,既然要对公负责,就不可能再有那种温良恭谦让的小资情调。
现在网上流传着各种“共产党的残暴”,但是有个事实,这些传言里都“客观”的回避了:凡是承受这些残暴的人----无论他再怎么无辜----他们无一不是无产阶级的对立阶级!
再看看历史上蒋、汪之流的各种清党行动:屠杀共产党的同时,他们还成倍的屠杀自己的国民党员,乃至彻底摧毁了自己的基层组织。比比他们的屠杀功绩,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绝对是对最广大人民的最有效保护和最大的正义。今天我们正在享受毛泽东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和平红利。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就在于其宏远和博大。对他们的非议也好,赞美也罢,则完全来自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们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浅薄来评判圣人的作为,很难想象我们会完全的理解他们——谁都知道早起锻炼会造就未来健康的身体,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服从自己的慵懒而去抵制它。我们之所以经常出离愤怒的非议远见者,无非是因为我们被逼着追逐未来的利益,无法享受眼前一时慵懒带来的安逸而已。
五、天下一心和卡尔多改进---改革成功的秘诀:时运与策略
按照商鞅的改革思路,当时的秦国民众无疑就是这场改革的牺牲品,他们不仅处于被压榨的地位,还要被侮辱。
照理,这样的改革应该是得不到拥护的,但非常奇怪的是,商鞅的改革居然很快得以推行,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按司马迁的记载,当商鞅变法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时,“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就是说秦国民众对新法非常满意,社会治安良好,家家都丰衣足食。民众为国打仗很英勇,喝酒闹事打群架却很胆小,整个国家一片欣欣向荣!把民众置于国家的对立面,志在辱民、贫民、弱民的改革,它居然成功了,天底下真可以有这么奇怪的事吗?
这个可以有!
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在当时大分裂、大竞争的战国时代,关于统一天下的帝业理想。按照孙皓晖先生那本小说《大秦帝国》里说的:“天下一心已成”。也就是说,到了战国中后期,列国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春秋时期称霸一方的霸业,而是一统天下的帝业。
秦孝公的理想自然就不再是像他的祖先秦穆公那样仅仅靠着王道感召与有限的武力来“称霸西戎”,而是要彻底消灭六国。所以他等不及再去看着百里奚式的淳淳王道对秦国进行缓慢的教化了。他要的是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变出一个无坚不摧、天下无敌的秦国。
抓农业,确保国家物质基础有保障,实现国力的内生性、可持续增长;
抓军事,这是实现国力对外有效延伸的最直接保障。
“唯农战”的政策就是这么来的。
另外,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商鞅变法采用的是操作性很强的卡尔多改进,而非理想化的帕累托改进。
那就是在一时无法让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增量的情况下,通过改革,让原来的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失利,然后令那些长期游离在利益分配食物链底层和边缘的草根,得到些利益,进而激发社会底层积极参与社会利益增殖创造和再分配的活力。
商鞅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功授爵。所有人统统站回同一起跑线。
没有功劳的贵族,会很快沦为草根;而普通民众,只要为国立功,比如战场上杀人够多,就可以获得爵位,晋身贵族。
这就意味着在为秦国社会重新洗牌,重新洗牌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但也会获得众多草根的支持。毕竟任何一个社会,处于草根的底层总是占绝大多数。民众初时觉得变法很酷烈,但是那些黥面、劓鼻,乃至杀头的刑罚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感受,然而对原有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却是近在眼前的。草根之所以为草根,不仅在于对未来的利益表现麻木,对未来的痛苦同样麻木。
于是乎,商鞅的才华结合上秦孝公的急功近利,再加上民众对眼前暂时的对既得利益瓜分的狂热。商鞅变法成功了!秦国很快成了当时的头等顶级强国;变成了一个以嗜杀成性、以残杀为业的战争机器!六国谈秦色变,称其“虎狼之国”。
秦国实行商鞅新法一百三十多年后,秦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横空出世。秦朝看来是个强国,按照《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的描写,简直可以说是盛世。但是他从未写实的告诉我们,从商鞅以来的惨无人道的刑罚,一直在盛世流传。秦国的黥面、劓鼻等等,一直沿用至近代…… 大秦帝国的百姓甚至都已经麻木到“秦人不觉无鼻之丑”的地步。
在欣赏帝业的精彩纷呈时,很少有人去想象一下,当时的老百姓是怎样活过来的,他们有过一个怎样悲惨的世界。
史书洋洋千万言,没有草根百姓的只言片语。
有的只是诸如灭其族、籍其家、屠某城,斩首数万等等这些动词和量词而已。
所以这种盛世只是表面看来很强大,强国弱民不是真正的强大,至少不是完全的强大。
应乱世而生的商鞅新法随着大秦帝国一起步入了天下一统,四海升平的时代,商鞅体制管了一百三十余年,并且收获了最大的战利品——一统天下。
但是失去了商鞅的商鞅体制还是商鞅精神的延续吗?
天下真的有一管到底,直到永远的长寿体制吗?
这一切正在面对和平的挑战。
(本章结束,下一章:大秦寂灭)
公众号I“历史约读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