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扬州十日与满清针对蒙古部落屠杀评价不一样?
原因很简单,满清并没有“针对蒙古部落屠杀”。
一般都谣传乾隆屠灭准噶尔,根据不过对一些野史传闻(譬如魏源的笔记类史料圣武记)的夸张性误读。最铁的证据也不过乾隆二十二年的命令:“此次进兵非同一般,各将厄鲁特彻底剿灭,永绝根株。”
而剿灭的对象,主要是攫取了部分准噶尔降军的清军将领阿睦尔撒纳(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子)、以及辉特部的巴雅尔、噶勒杂特的哈萨克惕喇等人。由于他们的叛乱,弄得以为已经平定了准噶尔的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清军名将兆惠吃了败仗,更是让乾隆面上无光,所以乾隆才下此命令。
清军平定这次叛乱的军队,也不过万人。喀尔喀蒙古的成衮紥布率军三千、喀尔喀蒙古的车布登紥布率军约千人、满人兆惠率军四千。平叛军大多还是蒙古人。
阿睦尔撒纳的实力,就连这万把人也不敢正面硬肛,而是不断退避,最后追击清军与其交战时,阿睦尔撒纳身边的部队仅三百人,被清军追杀后,仅剩二十人逃入沙俄,最后中天花而死。
就跟阿睦尔撒纳一样,卫拉特蒙古人在准噶尔汗国覆灭后的人口减少大部分人认为都是因为天花,魏源的圣武记就说“痘死者十之四”。实际上逃亡也占比很大,平准后很多年,都有卫拉特蒙古人逃亡后陆续回归。
而为什么大伙都认为,清军平准噶尔后,卫拉特蒙古人在北疆人口会减少呢?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横向对比上的错觉。游牧蒙古人的人口数量本来就不多,游牧生活也对人口繁衍助力不大,游牧人口的增长其实是很困难的(可以对比一下清朝统治下的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人口增长趋势,都差不多的环境,蒙古族在政治地位上还略高于维吾尔族,但是维吾尔族能人口爆炸,蒙古族人口则增长缓慢,这个也不是什么佛教的危害,不信佛教的哈萨克族的人口增长也不快)。卫拉特人在明末清初忽然成为北疆第一大民族,其实也是同行衬托的好,因为人口都很少。
而清朝在新疆恢复秩序后,陆续给北疆迁徙了农耕生活更容易繁衍人口的南疆回部(回屯、维吾尔人)、内地汉人和回族(民屯),又接纳了大批曾经被准噶尔驱逐的哈萨克人,导致卫拉特蒙古人在战后的北疆失去了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占比。嘉庆年间,清朝在北疆的移民屯户已经达到了数十万(傅恒的《西域图志》),这个数量比起卫拉特人的总人口量来说已经是非常可观了,这就使得在粗略观感上,造成了卫拉特人在明末遍布北疆,清朝怎么就这么少了的感觉。
其实说白了,清军对卫拉特人尤其是参与叛乱的部落,进行了数次“清剿”,这期间小规模的屠杀肯定是存在的,但压根算不上啥“大清洗”。新疆地广人稀,就算清军铁了心,清军中的喀尔喀蒙古人六亲不认,也根本没有“大清洗”“民族大屠杀”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