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鸡的文化史(上)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2312字 | 阅读需5分钟
腊鸡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字义流变也是值得考究的文化史问题。本文从腊鸡的历史与字义流变两个方向进行研究,描绘中国人的“腊鸡史”。
腊鸡是我国老少咸宜的腌制食品,也是我国南方的传统加工鸡类制品,传统流行区域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地,现在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但风味不一。腊鸡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字义流变也是值得考究的文化史问题。本文从腊鸡的历史与字义流变两个方向进行研究,描绘中国人的“腊鸡史”。
碳烤腊鸡,阿霞摄
腊鸡成为食品的历史
“腊”的本意,原是指一种祭祀仪式。《礼记》中说:“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因为“腊”字的繁体字“臘”和“猎”的繁体字“獵”比较相近。从字形的联系来说,大约是说古代到了腊月,人们会打一些飞禽走兽来祭奠祖先、祈福消灾。《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一种年末岁终,合祭众神的某种祭祀仪式。《说文解字·肉部》:“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从肉,巤声。”《后汉书·郭陈列传》中,陈宠更是将“腊”与王朝正统联系在一起:“陈宠字昭公,沛国汶人也。......平帝时,王莽辅政,多改汉制,咸心非之。......及莽篡位......谢病不肯应。时三子参、丰、钦皆在位,乃悉令解官,父子相与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人问其故,咸曰:‘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中,则将其视为家庭主妇的重要任务之一:“娃既备礼,岁时伏腊,妇道甚修,治家严整,极为亲所眷。”
而另一方面,祭祀前猎捕的野兽未必能吃完,古人遂将肉风干后保存起来。“腊”又有了“干肉”的意思。《说文解字·日部》说:“昔,干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腊,籀文从肉。”《释名·释饮食》:“腊,干昔也。”《广雅·释器》:“腊,脯也。”《周礼·天官·腊人》:“腊人掌干肉,凡田兽之脯腊膴胖之事。”郑玄注:“大物解肆干之,谓之干肉。”又曰:“修腊,小物全干。”“腊”法,遂指将较大个体动物肢解后晒干保存的方法。
东汉出现把鸡肉切碎成丝,加以腊法,用酒浇上的吃法,刘熙《释名疏证》对此进行了记载。当然这种还不是真正的腊鸡,只是把鸡肉丝制作为腊鸡丝而已。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冬至日,取雄赤鸡作腊,至立春煮食尽,勿分他人。”当时有风俗,在冬至日取雄赤鸡制作为腊鸡,来年立春时分“煮熟食尽”,自己一个人吃掉,不分给其他人,就可以辟邪。之后北魏成书的《齐民要术》对于制作腊肉的记载很详细,其中就包括腊鸡:
五味腊法。腊月初作。用鹅、雁、鸡、鸭、鸧、鸨、凫、雉、兔、鸽、鹑、生鱼,皆得作,乃净治,去腥窍及翠上“脂瓶”。留脂瓶则臊也。全浸,勿四破。别煮牛羊骨肉取汁,牛羊科得一种,不须并用。浸豉,调和,一同五味脯法。浸四五日,尝味彻,便出,置箔上阴干。火炙,熟捶。亦名“瘃腊”,亦名“瘃鱼”,亦名“鱼腊”,鸡、雉、鹑三物,直去腥脏,勿开臆。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法已经和现代制作腊味的方法相差无几,可以说这种腊鸡的做法,基本就是现代的做法。唐代杜牧则记载,当时唐代在腊月时用鸡黍贺馈的习俗,不知道这个鸡是否为腊鸡?罗邺《冬夕江上言事》诗五首之二:“数星昨夜寒炉火,一阵谁家腊瓮香。”形容的就是唐代人吃腊味。
腊肉,孙洁摄
宋代有民谚:“使民伏腊有鸡豚,则不必麟凤在郊薮。”吕中《大事记讲义》中记载了这一句,这里说的是,老百姓在腊月有鸡、猪肉吃,要比出现所谓的麒麟、凤凰“祥瑞”,更受百姓欢迎。虽然只是一句民谚,但是反映老百姓对于有腊肉吃的一种愿望。苏辙有诗:“羊炙浑鱼腊,庖人馔鸡兔。”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腊味在宋人的酒宴中也有一定的比例。宋代也有山中人善于腌腊各种肉类,而被各类美食人士所追捧的故事。谢维新《事类备要》中所记“......彘、白鹇、锦雉,山中以醢腊,而贵人以百金致”,这种腊味,包括腊鸡、腊猪肉甚至腊白鹇都已经脱离家居食品与祭品的范畴,而成为一种珍贵的商品美食。宋代医书《外科精要》中已开始将腊味,特别是腊鸡、腊肉作为油腻、腌腊、法酒、生冷禁忌食品,不可多吃。这虽然是宋代医生写作的医案,但也说明宋代已开始频繁出现此类病例,以至于需要作为典型医案进行分析,并起到提醒宋人健康食用腌腊食品的作用。南宋的杭州等地对于腊鸡等食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出现了“脯腊鸡”“脯鸭”等食品。这些“脯腊鸡”“脯鸭”就是对腊味进行的再加工:用香辛佐料对腊肉进行再次腌制。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宋高宗临幸张浚的私宅,张浚也上了“脯腊鸡”“脯鸭”这两道菜,可见在当时它们还是名贵的菜品。元人郭天锡日记记载,在腊月十八日食用了腊鸡。元代还有腊月杀鸡不详之说,所以要祭祀的话,还需要提前杀鸡腌制好。我们从这些宋元时期的记载看,腊鸡已经开始从祭祀的用品变成了家居的普通食品,甚至于加工制作变成了高档食品,被人们所追捧。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