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汗牛充栋”说起

         “汗牛充栋”出自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形容主人书籍很多,都堆到屋子栋梁上了,牛马拉这些书都累的出汗。当然,这多少有些夸张,那时书籍还是很珍贵的东西,私人能收藏相当现在小型图书馆的书籍,一是没财力,二是那时书籍种类也毕竟有限。当然,要是上溯到西汉以前,私人收藏书籍达到“汗牛充栋“的水平,还真有可能。      纸发明之前,中国文字最早是刻在兽骨或乌龟壳上,后来出土的甲骨文便是,但那只是贵族卜筮的专利,远远算不上书籍。后来,随着文字的完善和逐渐形成的知识阶层人数增加,才产生了记录文字的新办法,就是将文字写在木头或竹片上,这样写上字的木头或竹片,前者称为“牍”,后者称为“简”。用麻绳或熟皮绳将这些写上字的“版、简”编串起来,就是“策”,也叫“册“这就是今天书籍制度中“册、简、编”等术语的来源。当时,版牍用于书写较短的文字或登录户口、绘制地图和通信,所以现在一国的领土叫“版图”,信件又叫“尺牍”,简策用来书写较长的文字。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前者是实用书籍,后者是政论文学书籍。      中国用于书写的笔,在商代就出现,简策上的文字都是用笔书写,古人写字的时候,还得准备一把小刀,要是将字写错,就得用刀削去重写,这也是后来将修改文章称作“删削”的由来。      据考证,古代竹木简虽然长短不一,但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什么8开、16开、32开等等版本,竹木简最长的三尺,短的五寸,长的写经典,短的写传记、杂书,法律是写在三尺长的简上,所以中国古代也称法律为“三尺法”,还有一种简呈三棱形,可以竖着放,读起来更方便,用来做儿童课本。从大量出土的简策看,简上的字数多少不一,最多的四十个字,最少的仅一、二个字,一般二十多字,每简一般写一行。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西汉以前,书籍可是大家伙,一大堆简策,其中的文字可能还没有现在一本电冰箱的使用说明书多,一屋子的书,其字数恐怕还不如今天一本《新华字典》多。正因为如此,古人写文章惜字如金,根本没有废话,不像今天的作者为了稿费,动不动就是码几十万字,现在用电脑敲文字,更不用说,文字像水淌。古人要是废话几句,就得用去若干简,那可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要是恣意抒情,可就得书写一大堆简,哪有如此精力和财力!他们在写字上唯一的奢侈,不过在句子结尾“之乎者也”一下而已。古代文人写文章如酿酒,如今文人写文章如勾兑酒,而且酒精也不是原酿。      数字时代,敲字便捷,出书也更快捷,别说与雕刻木版相比,就是与几十年前铅字印刷相比,现在的激光照排也是天上地下,印刷厂再没有铸字机、浩大的铅字库、繁琐的拣字、拼版等又脏又累的活儿。现在写家直接将自己敲的文字通过网络或U盘送到编辑手中,再经过印刷厂照排人员划版、制PS版上胶印机等,经过自动装订,几天功夫,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就登上书店的书架了。要不是为了稿费,写家直接将文字传到网络,那就更快了,从写家到读者,就是分分秒秒的事。      敲字容易,也有一大副作用,就是写文章信马由缰,动辄长篇大论,有些写家名不见经传,出的文集倒有几十本,恨不得将自己一辈子的“意识”都“流”出来,也不管别人爱不爱看。不信到书店去看看,现在的出版物大多是垃圾,无人问津,大多不久又回到造纸厂化为纸浆。一年出版的诗歌比唐诗宋词元曲还多,小说、散文等更是惊人,遗憾的是,大量作品连过眼烟云都算不上,因为根本就没被人过眼,就直接进了化浆池。窃以为,古人写字如新疆烤羊肉串,实实在在,咬一口是一口。现在人写得东西,犹如软性饮料,流水线上成批生产,喝再多,一泡尿就没了。这是题外话。      除了竹木简,古时也有高档书籍,这就是帛书,将文字写在丝绸上,固然轻便易收藏,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一般人能穿上麻织的衣服就不错了(那时棉花还没从埃及传到中国来),有钱人用丝绸做衣服都不够,哪有那么多丝绸用来写字?在缣帛上写字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可以依照篇幅的长短剪裁,然后折叠起来或卷成一卷,“卷”由此也成为计算图书数量的单位,沿用至今。     从出土文献看,我国至少在东汉就发明了纸,但从纸到印刷成书,也经过漫长时间,最初的写有文字的纸是长卷,根据文字长短裁剪,然后卷在带漆或不带漆的木棒上,这就是卷轴。谁要是看到反映西汉以前的影视剧中,皇帝、士大夫捧着类似现在的册页书本夜读,那就是编剧、导演闹笑话。      书写材料用纸代替竹木。东晋末年桓玄曾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这也算是官方正式颁发的用纸记载,时间距今1500多年。说到书,不得不提到秦始皇,他最出名的事其实就两样,一是统一中国,实行了“车同轨、文同书”,二是“焚书坑儒”,从后人来看,前一件事似乎反对的不多,后一件事却为他留下巨大阴影。不过,从具体后果来看,我认为“焚书坑儒”的影响其实主要在思想上。且不说当时的行政管理远不如现在,皇帝一道命令从发出到各个郡县,起码需要大半年,而且越到边远地区执行越要打折扣,一道命令是不可能将书籍都收缴干净,而且,国家收藏的图书和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收缴之列,倒是项羽,打进咸阳,将秦朝的国家图书馆都烧个精光。       话说回来,历史上只有秦始皇焚书,就算秦朝的书被他烧光了,可秦朝以后到宋元1000多年,中国文人创作了无数书画,又留下多少原版书画?就是距今只有600多年的明版书,如今也凤毛麟角,可见书籍保存之难,就连清朝花了4000人完成的世界最大文献工程《四库全书》,只经过200年,七部也只剩下三部半,其中被烧毁的一部,就分藏在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我没有考证,但粗略了解,宋元以溯的原版书籍,传世可数,可见原版古籍文献流传稀少的帐,不能算在秦始皇头上。就是宋元印刷的书,,也被明清读书人称为“宋元旧椠”,至今,有案可查的宋代原版书,也只有700部左右,弥足珍贵。说到“焚书”,清朝皇帝乾隆其实有过之而不及,在修撰《四库全书》的时候,乾隆销毁了他认为对大清不利的书籍13600卷,约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乾隆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摧残,差点掐断中华脉络,今人流传“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历代朝廷,历来重视文献收集,基本上每个朝代都会建立国家图书馆,少侧数千数万卷,多则几十万卷,可惜的是,这些海量的古代文献,绝大多数都在改朝换代中灰飞湮灭。        现在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家庭藏书“汗牛充栋”将成为历史,今后,家庭藏书更可能只是文化的点缀,一只U盘可以存储几百本书的内容,谁还有精力和财力购买越来越贵的纸质书?我以为,再过不久,一个硬盘就可以存储数万本书甚至几十万本书的日子不会太远,届时,这样的家庭“数字图书馆”不仅相当一座大型图书馆的容量,而且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随时阅读全世界从古至今的全部文献。问题是,人生有限,如何阅读这天文数字的文献?古人云:不作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今天要阅读呈核聚变形态的信息文献,人的生命确实太短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