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25
昆仑阶段的黄帝
山海经记载表明黄帝和昆仑帝不是一个阶段,也不像是轩辕阶段,因为记载的是轩辕国轩辕丘,和少昊、帝俊也有区别。
这个帝是哪个阶段的?有几位?青要山是帝的密都,从王屋山到吐鲁番都有昆仑丘,还有史料记载青海宁夏也有黄帝所在的昆仑。山海经记载的主要是河西走廊的昆仑帝。而山海经和现有史料都没有记载有熊黄帝、轩辕黄帝、少昊、颛顼、帝俊在昆仑丘。
穆天子传的周穆王所到黄帝宫,与山海经的民乐县的昆仑丘是一致的。所以昆仑帝应该是黄帝时代的一个阶段。
“南望昆仑,其光熊熊·····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昆仑和昆仑之丘有区别,昆仑是高山,丘是帝宫。
青要山有黄帝建立的密都,应该是黄帝的重要密营。
&&&&&&&&&&&&&&&&&&&&&&&&&&&&&&&&&&&&&&&&&&&&&&&&&&&&&&&&&&&&&
米缸山,古称“高山”,又名“美高山”,海拔2942米,是六盘山的主峰,也是固原市原州区与隆德、径源两县的分界, 《山海经》记载:“华山西七百里曰高山(六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入渭,其中多磬石、青碧”。形象概括了六盘山无山不绿,无水不清的茂密的森林植被和丰富的水资源。
——————————————————————————
华山西偏北直线距离373公里是米缸山。上古时期,人口少而且聚居,大部分地方还是天然的。因此,当时的“里”不会太短,也方便计数。到了既得利益社会的出现,人口增加,对领土的需要也更加重视。必然在划界分封时大打折扣,里的长度就短了。
&&&&&&&&&&&&&&&&&&&&&&&&&&&&&&&&&&&&&&&&&&&&&&&&&&&&&&&&&&&&&&&
伊朗雷伊古城,它的名字曾在大流士时代铭文、祆教经文《阿维斯塔》,甚至基督教《圣经》中出现过。这是一处以其水质优良而著称的泉源,主要用以清洗地毯。夏季,来自雷伊城周围的郊区,甚至来自德黑兰的地毯清洗者都在山脚下的水潭中清洗地毯。那时,临近泉源的山坡上铺满了琳琅满目、色彩鲜艳的各式地毯,实在是摄影爱好者拍照的好地方。男男女女以及孩童们在此尽情泼水戏耍玩乐,肥皂和洗涤剂在这儿是不准使用的。地毯洗净后,便晾晒在泉水源头的大岩石上。怪不得,该景点是如此地声名远扬,致使纳素伦丁国王也模仿古老的萨珊王朝传统——钟情岩雕,在恰希麦·阿里泉源对面的岩石上搞了岩雕,内容是描述他的加冕和狩猎场景。离此不远处有一座土墩,亦称塔丕,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属于史前时代的雷伊彩陶的极为精致的遗物。
————————————————————————————
这是不是伊甸园?《圣经》是怎么记载雷伊古城的?
&&&&&&&&&&&&&&&&&&&&&&&&&&&&&&&&&&&&&&&&&&&&&&&&&&&&&&&&&
燧人氏通婚弇兹氏。然后是伏羲。
%%%%&&&&&&&&&&&&&&&&&&&&&&&&&&&&&&&&&&&&&&&&&&&&&&&&&&&&&&&&&&&&&&&
《穆天子传》卷三:天子遂驱,升于弇山〔弇山,弇兹山,日入所也〕,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铭题之〕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言是西王母所君也〕。
弇兹氏应该是焉支山。
焉支山,甘肃名山,又称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大黄山、青松山、瑞兽山,现代地理常标注为大黄山。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是走廊南北(祁连山和龙首山)山间的独立山体。位于山丹县、永昌县交界。东经101度10分,至101度40分,北纬38度15分至38度00分。北至老军乡、陈户乡,西北部为花寨子乡,西南至大马营乡,南至山丹军马场,东在永昌县红山窑乡境内。南北宽20公里,东西长34公里(永昌县志谓:东西长约36公里,南北宽约21公里),总面积680平方公里。主峰毛帽山(磨磨山顶、百花岭)高3978米。主峰距山丹县城40公里,离金昌县城56.3公里。一般海拔2919米。
焉支山中水草丰美,自古为天然优良牧场。是主要水源涵养林地。山区林场建有焉支山森林公园。焉支山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南麓的大马营滩、大河坝滩,自汉朝以来为历代官马场。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与匈奴战,斩首八千余级,即此山。
————————————————————————
西北距离东大山-合黎山72-80公里。
&&&&&&&&&&&&&&&&&&&&&&&&&&&&&&&&&&&&&&&&&&&&&&&&&&&&&&&&&&&&
《山海经·西次四经》记载:“(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为西方第四列山系之最后一山。
——————————————————————————
山海经的崦嵫之山应该是日月山。日月山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上,是鸟鼠山的西北方向而不是西南方向,距离鸟鼠山直线距离307公里。
倒淌河位于日月山西侧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东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倒淌河是一条从东往西流的河,符合《西山经》:“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青海湖)”。古代的水流量应该更大,动植物种类也多。
&&&&&&&&&&&&&&&&&&&&&&&&&&&&&&&&&&&&&&&&&&&&&&&&&&&&&&&&&&&&&&
齐寿山位于天水市南27公里。因其山岭如冢,故有寿丘之异称。又名番冢山、兑山、崦嵫山、云台山。虽不以高峻而闻名遐迩,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声名远播。山以文名,亦以人名,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轩辕黄帝就诞生在这里。
《辞海》中载:“崦嵫山,在甘肃天水县西境古代指日落的地方。”
《史记》中有“日出东南隅,日落崦嵫山”的描写
————————————————————————
把鸟鼠山东南的齐寿山当成崦嵫山,可能是帝喾前后收缩时期编造的。位于天水市南27公里。因其山岭如冢,故有寿丘之异称。又名番冢山、兑山、崦嵫山。齐寿山可能在轩辕时期也诞生一个黄帝。
&&&&&&&&&&&&&&&&&&&&&&&&&&&&&&&&&&&&&&&&&&&&&&&&&&&&&&&&&&&&&&&
楚帛书:“帝夋乃为日月之行”,与山海经关于帝俊羲的记载是一致的。
&&&&&&&&&&&&&&&&&&&&&&&&&&&&&&&&&&&&&&&&&&&&&&&&&&&&&&&&&&&&&&&&&
广东的 盘古 传说———英德市 清远市 花都区 肇庆 基本上都在广州市的北面。与广西来宾桂林也有盘古传说的纬度一致。
&&&&&&&&&&&&&&&&&&&&&&&&&&&&&&&&&&&&&&&&&&&&&&&&&&&&&&&&&&&&&&&&&&&&&
《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竭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皞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眸、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
这个记载是可信的。
黄帝时期继承了伏羲-太昊的范围,更派遣大批部族探寻天下,走遍七大洲四大洋。山海经记载了非洲、南极洲、北冰洋、北美洲、南美洲的动植物。阿伊努人的祖先可能是一些咸海里海的高加索人种,接受黄帝调遣加入从北海道到太平洋的海洋探寻队伍。
可能担心派遣的人们不再保持忠诚,一些先进的技术人才没有派遣。所以,太平洋土著和印第安人比较落后。
&&&&&&&&&&&&&&&&&&&&&&&&&&&&&&&&&&&&&&&&&&&&&&&&&&&&&&&&&&&&&&&&
太平洋群岛土著祖先是福建人?
2003年11月06日11:11 海峡都市报
专家假想的南岛语族扩散图
黄瓜山遗址的石锛
现在在南太平洋部分岛屿上,当地土著仍在使用石锛之类的生产工具,而台湾澎湖地区则有个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场,福建的许多史前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的石锛。这引起了外国考古专家的兴趣:因为经过民族学方面的考察,南太平洋诸岛上的原住民都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北方的一个大岛屿”。有关权威专家研究表明,这些属于南岛语族居民的起源应该“位于中国台湾、澎湖群岛和东南沿海一带”。
既然三地的史前文化具有类似的地方,南岛语族的起源是不是可以由中国台湾进一步推到包括福建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呢?从2001年开始,中美专家共同努力以考证一个观点——太平洋群岛土著祖先是福建人?
专家考证
南岛语族根源寻到了台湾
南岛语族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包括1000到1200多种语言,其主要分布地区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台湾岛,南到新西兰,主要居住地区包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等地,属于南岛语系的人口约有2.7亿人。
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这个课题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引起了国际考古学界的兴趣,各种假设和推论纷纷出炉。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专家提出了这些被称为“南岛语族”的人们,其源流应该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去寻找,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他们纷纷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已经把其根源寻到了台湾岛。
历史假想
南岛语族迁徙
澳大利亚考古学家贝尔伍德(PeterBellwood)设想,南岛语族由台湾分几个阶段向东、南、西扩散:在6000年前,南岛民族通过简单的舟楫工具来到了台湾,定居并且开始生产生活,由于木器加工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也在这里得到一些发展。他们生产出可以对抗海洋上风浪的船只,继续远航。首先他们的足迹来到了菲律宾北部,让他们的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发展。随后,他们踏上了现在的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并且适应了采集狩猎的生存方式。随着航海术不断改进,这些南岛语族的先民不断发现新的岛屿。他们向西到达马达加斯加岛,向东扩至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扩散过程中,他们融合甚至取代了当地的居民。
追根溯源
南岛语族文化与闽有相似之处
按贝尔伍德的设想,在6000年前,南岛民族通过简单的舟楫工具来到了台湾,而距今7000年前,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社会形态,先民定居在村落中,养殖牲畜,制陶、磨制石器,种植稻米。这些东亚新石器早期文化是否全部属于南岛语族,尚难确定,但是许多东南亚岛屿区以及大洋洲考古文化中的典型器物类型却与在中国大陆发现的文物惊人地类似。因此贝尔伍德认为长江下游可能是远古南岛民族的原乡。
根据研究,南岛语族的文化与台湾、福建有着相似或相近之处。现在在南太平洋部分岛屿上,当地土著仍在使用石锛之类的生产工具,而台湾澎湖地区则有个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场,福建的许多史前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的石锛。
参与研究的福建博物院考古队副研究员范雪春对记者说,福建的植被丰富,而石锛被国际考古学界公认为是木工加工工具,可以用来加工制作舟楫之类的交通工具,为出海远航提供了条件。因此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白瑞·罗莱(BarryRolett)更是明确地指出,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从人种、语言发音到使用的石器都与闽南地区相似,很可能是当时生活在沿海的福建原住民在那里的后裔。
闽台渊源福建曾是南岛语族发祥地?
从2001年开始,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和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的考古专家就开始与福建的考古学者联手合作,希望能将南岛语族的发祥地推至中国大陆沿海地区,而之所以选择福建,是因为福建和台湾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显示,两地的文化交流有着很深的渊源,文化遗迹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次考察的重点就是我省东南沿海史前时代的区域交流模式和航海术发展状况。
研究证明,由于气候原因,史前台湾海峡曾发生过3次比较大的海岸线变化。距今11万年前,台湾海峡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30~140米,台湾岛和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在7万年前,台湾和大陆有部分连接,虽然有浅海相隔,但是简单的舟楫还是可以通过的。3万年前末次冰期时候,台湾和大陆仍有一定的连接,还可以方便通过。大陆和台湾岛真正分离是从1万年前开始,但是即使在距今5000~6000年前,海平面最高的时候,两岸的史前文化交流依然十分密切,但是具体通过什么方式交流,这就牵涉到航海术,也就是南岛语族的扩散问题。
范雪春告诉记者,我省已经确定了宁德霞浦黄瓜山遗址、漳州东山大帽山遗址、福州平潭壳丘头遗址、闽侯昙石山遗址和庄边山遗址等几个重点史前遗迹作为研究点,并把重点放在福建与台湾的历史文化交流上,以此来推论福建史前文化向太平洋岛屿传播的历史。
他举例说,在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和台湾的长滨遗址都发现了采用“锐棱砸击法”制造的石器。万寿岩遗址距今三四万年,长滨遗址距今5000~8000年,时间差距如此之大,却能有相同的制作技术,其中应该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由于当时地理条件与现在不同,福建地区的人可以很方便地前往台湾岛,并由此再往更远处迁移。“而经过考证,历史上台湾高山族土著使用过的石器至今仍被太平洋岛屿上的人们所使用。比如现在玻利尼西亚群岛上还在使用的石锛,在我省就曾多次发现过。”
去年年底,白瑞·罗莱等人来到比较典型的霞浦黄瓜山遗址和漳州东山大帽山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共同参与研究。黄瓜山遗址作为衔接昙石山文化的史前遗址,在这次考古中,学者们发掘了距今40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量文化遗物,包括贝壳类、陶器类、石制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装饰用的玉器等。尤其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专家们发现他们与台湾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大坌坑遗址、凤鼻头遗址出土的工具十分相似,特别是陶器和石器非常接近,两地在同个时间段的遗址具有相似的面貌和文化内涵,这就说明两地的史前文化具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黄瓜山遗址是福建沿海中保存比较好的文化遗址,在时间、地域上与南岛语族起源有密切关系。如果黄瓜山遗址的发掘、分析能最终证明南岛语族的起源及在各岛之间的传播手段,这又为“南岛语族起源于东南沿海”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另外,在台湾澎湖群岛曾发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史前石器制造场,制造石器的材料都是玄武岩。经测试,这与漳州东山大帽山遗址发现的石器材料成分比较接近,但是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文明中断谜团有待进一步发掘
在现在部分属于南岛语族的太平洋岛屿,土著只使用石器而没有陶器,为什么更为先进的制陶工艺没有进一步向更远的地方传播?这种先进文明的传播因为什么没有继续延续下去?他们与最初的发源地的联系,是不是只是因为地域的局限而最后割断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拥有如此卓越的航海技术,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情况下,却能顶风破浪航海远洋而不迷失方向?这都是考古学者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