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瘟疫,终于瘟疫的水浒传
知乎@李四维
水浒中的神秘主义暗线
一 楔子
《水浒传》的第一回和第七十一回(诸本同)出现了两次“罗天大醮”。
第一回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讲得是京师瘟疫盛行,范仲淹奏请宋仁宗“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于是宋仁宗派洪太尉前往龙虎山请张天师。洪太尉来到龙虎山,张天师已经腾云驾雾去京城做法事去了。一面是张天师做了七日罗天大醮,一面是洪太尉放走了龙虎山的妖魔,此后京师的瘟疫就消弭了。
第七十一回是一百零八将齐聚梁山,宋江说:“从前兵刃到处,杀害生灵,无可禳谢。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正是做了罗天大醮之后,发现一封天书,上书一百零八将的座次名号星位。这一回是全书的转折点,此后宋江一意招安,梁山盛极转衰。
金圣叹眼里的水浒传,就应该从罗天大醮始,至罗天大醮终。
二 瘟疫闽台地区有个关于瘟神的传说:五位书生进京赶考,看见小鬼在水井投毒,书生为了告诉人们这水不能喝了,就一起投井而死,由于吸收了瘟毒,死后尸体漆黑,化为瘟神。这个故事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为何非要投井才能证明水不能喝?就算要投井,投一个就是了,怎么非要五人一起投井?
瘟疫的起因是鬼神为害,这一点全世界的先民都这么想。不过具体是什么鬼神,怎样为害,大家编出来的故事就各不相同了。宋元以来我国的瘟神传说,是汉代瘟鬼说与白族大黑天神故事的糅合。
瘟鬼说由来已久,汉代文献中已经出现“辟五温鬼”、“五瘟伤寒”等说法。这些说法对后世的影响是:瘟神要有五个。
大黑天神的故事则是:上帝为了惩罚下民,派大黑天神带着瘟毒降世,大黑天神看见人间的生机,心生慈悲,于是自己吞下瘟毒。从此他变得通体漆黑,化身瘟神。这个大黑天神对后世的影响是:1 瘟神必须脸黑;2 瘟神自己吞下瘟毒制止了瘟疫。
所以为何书生必须投井?因为他们得吞下瘟毒制止瘟疫。为何五人全都得投井?因为瘟神有五个啊。
凡是杂糅而来的故事,有不合情理之处,必然能从源头找到原因。《水浒传》正是这样的故事,水浒最大的不合情理之处,就是梁山好汉的头领宋江。
三 宋江梁山好汉个个有姓名和外号,却只有一个人有字,就是宋江,字公明。要说是因为下层百姓没有字,可是梁山中达官显贵、地主豪强、文人雅士应有尽有,他们却都没有字,唯独宋江有字。“山上哥哥弟弟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个神仙似的卢俊义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宋江之名见于史册,没有留给小说家发挥的余地。有人说“宋江”名字就代表着“送出江山”,显然是纯属胡扯了。但是无论是正史还是文人笔记中宋江故事雏形,都没有提到宋江的字。宋江字公明,是后来作者的补充。这“公明”意味着什么,倒是可以讨论一下。
梁山的英雄好汉,外貌描写有高的有矮的有俊的有丑的,只有两个人是黑的。一个是黑旋风李逵,一个是“孝义黑三郎”宋江。
元代杂剧《黑旋风双献功》里,李逵要乔装下山,宋江对他说:“虽然更了名,改了姓,你这般……恰便似那烟薰的子路,墨染的金刚。休道是白日里,夜晚间揣摸着你呵,也不是个恰好的人。”这段话形容李逵长得黑,生动幽默。不过有个细节似乎在暗示什么,请注意这个比方:“烟薰的子路,墨染的金刚。”金刚是佛祖的护法,造型凶恶。子路何人?是孔子贤徒中最刚猛悍直的一个,也是孔子形影不离的保镖。宋江拿子路、金刚来比李逵,这不是拿仲尼、佛陀来比自己吗?这里的宋江到底是什么来头,敢如此口出狂言?
金圣叹最讨厌宋江,说他笼络人心靠的不过是银子而已。可是仔细一想,梁山好汉里,柴进、卢俊义等人难道不比宋江有钱?他们也乐善好施,结交江湖好汉,少不了馈赠金银,为何他们就没能经营出宋江这样的赫赫声名?宋江不过一小吏,家中也不过是乡绅,他到底有多少钱,能让他见人就给钱,给到名满天下?
分析《水浒传》一定要联系它的成书过程来分析。《水浒传》是大量民间故事经过漫长的整合期最后才变成一部完整的小说的。所以很多人说这里有作者的什么意思,那里有作者的什么暗线,殊不知我们看到的水浒传并非处处是作者有意安排,很多地方是故事糅合中处理不好才留下的问题。
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能够理解为何天下英雄都服宋江。因为正史中的记载只有宋江,文人笔记说的也是“宋江等三十六人”。梁山好汉以宋江为首,这是水浒故事先天就已经定好了的事实,不容更改。作者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事实解释得合情合理。宋江靠使钱固然能笼络江湖落魄的草民,却不可能让那些打家劫舍挥金如土的豪杰买他的账。见人就给钱这个属性,很难支撑起宋江的人设。作者如此安排,是否还有别的意味在里面?
字公明,黑脸,见人就给钱,把这三个元素串联起来,你脑海中有没有出现一个名字……
赵公明!对,就是财神爷赵公明!
四 瘟神光凭前面说的几点,难免牵强附会之嫌。接下来我们稍微介绍一下赵公明这位大神仙。
在唐代以前的道教神仙体系中,赵公明可并不是财神。赵公明之名最早出现在《搜神记》中,他与钟士季一样,工作是“督鬼下取人”。明代《列仙全传》中的赵公明应该是沿用了《搜神记》中赵公明的形象:“赵公明为八部鬼帅,周行人间,暴杀万民。太上老君命张天师治之。”
张天师?《水浒传》第一回里祈禳瘟疫的张天师?龙虎山天师府的每一代掌门人都叫“张天师”,我们不知道赵公明是被哪一任张天师给治了的,但是在《水浒传》第一回里,被洪太尉放出来的就是赵公明无疑!众所周知张天师住在龙虎山,作者为了强调“龙虎山”,还让洪太尉上山时先后遇见一只猛虎和一条白色蟒蛇。赵公明不正是“龙虎玄坛真君”吗?
请读者回到本文第一章引子里的故事,看看那五位书生吧。我没有提他们姓甚名谁,但是民间故事是给出了他们的名字的: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钟士季,史文业——正是道教中五位瘟神的名字。而赵公明钟士季也正是《搜神记》里帅鬼杀人的二位恶神。这二位恶神,一直都位列道教的五位瘟神中。大约到了宋代,恶神们沾了密宗故事的光,竟然有了善良的一面。
大黑天神既是传播瘟疫的神,又是制止瘟疫的神。赵公明吸收了大黑天神的元素,从此便具有了一体两面。
《水浒传》中的赵公明,一面是宋江,一面是李逵。宋江主生,李逵主杀。宋江临死前还要召来李逵,李逵也心甘情愿随他一起死。
宋代皇帝攀附道教神仙赵玄朗为祖宗,赵公明靠着姓赵的便宜,地位也大大提高——道教说赵朗字公明,号玄坛真君,这不是故意要人把赵公明往赵玄朗身上想吗?宋江以子路金刚喻李逵,一来因为李逵就是他的护法神,二来,攀上了皇亲的赵公明,比一比仲尼佛陀又有何不可?
瘟神的故事,以人间不尊天道、上帝要降下惩罚开始。《水浒》的故事也始于贪官污吏横行,“乱自上作”。赵公明祛除瘟疫,有一面杏黄旗叫“代天巡狩”,宋公明统帅梁山,也有一面杏黄旗叫“替天行道”。
五 暗线回头看一看《水浒传》第一回,真的是洪太尉放走的妖魔吗?
洪太尉来到龙虎山,还未见到张天师,天师已经知道他的来意。封印妖魔的碑上写着“遇洪而开”,张天师岂能不知道这中间的关节?
洪太尉奉旨来请天师,一路吃着斋来到龙虎山,然后麻鞋上山,不可谓不恭敬。上山路上突然遇到一只猛虎,他吓得瘫倒在地,接着便怨道:“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教我受这场惊恐。”又遇到一条白色蟒蛇,一口毒气喷在他脸上,接着洪太尉便口里骂那道士:“叵耐无礼,戏弄下官,教俺受这般惊恐!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
就在这一虎一蛇之后,洪太尉态度大变。接下来听说有封印的魔王,他便无论如何也要拆开来看看。有理由怀疑,这魔王根本就是张天师借洪太尉之手放出来的。
第一回也极言瘟疫之非同小可,朝廷赦囚犯、减税赋、施医药都不能制止,才去请张天师作法。张天师去后,瘟疫果然禳除。恐怕,张天师禳除瘟疫的办法,不是做什么罗天大醮,而正是放出了一百零八位恶神,让他们顺应天命,搅乱人间,然后再让宋公明(赵公明)收服众位恶神,重归仙籍。
这么看来,《水浒》不是梁山好汉从发迹到失败的革命史,而是赵公明从恶神变为善神的洗白史了。水浒故事形成于从南宋到元明之际,也正好在这个时间段,“赵公明”的形象从鬼帅、恶瘟神逐渐变成了善瘟神和财神。
六 写傻吊文章真好玩本文的脑洞来自大冢秀高《 瘟神の物语——宋江的字为什么叫公明》。最近无聊,一边玩锈湖,一边看水浒,于是一不小心,就把水浒玩出了锈湖的感觉……有人爱看的话我会多写几篇……
作者:李四维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081565/answer/461306589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