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送一架F35,中国能否仿制?光这点就很致命
在广大网友的印象中,逆向工程一直是我兔的看家秘技。
甭管你什么装备,只要拿过来瞄上几眼咱就能看个差不离。
看几眼就能给它复制出来,这是促进本国武器发展的重要方式。
▲有本事把装备都送来给我们看看啊!
这么多年,兔子许多无法自行设计的装备,确有不少是借由此技能获得了重要启发和参考,少走了不少弯路,也节省了许多时间。
比如,建国初期的一大票武器都是这么来的,如大家耳熟能详的56冲、40火、五对轮等。
▲56式自动步枪是最为成功的一次仿制
毫无疑问,兔子早期的武器装备研发就是依靠仿制。
因此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如果兔子搞到一架F-35,能不能仿制出来?”
01.
这里小兵兵要说,仿制不是万能的,仿制这招只对技术含量和生产难度较低的装备奏效。
一旦装备的复杂程度超出了“写轮眼”解析能力的极限,就算是把东西摆在跟前让你看,也未必能瞧出个所以然。
▲埃及装备的M1坦克,以埃及的技术能力,就是用到退役也不可能仿制出来
以五代机为例,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个国家有能力自主研发,相关技术和信息都是绝密。
但美国人就是有底气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出口F-35,说白了,还是对它几乎不可逆向的先进技术有信心。
▲以色列空军装备的F-35
虽说美国在出口前会审慎考量政治因素,比如优先摇到号的是以色列、英国、日本这样的铁杆盟友,其次才是丹麦、挪威这样的一般盟国。
但真正让美国人放心的,还是其高深的技术原理,只要没有原始技术资料,就算这些小兄弟把它拆了研究上十年八年也造不出来。
▲日本空自装备的F-35
这架飞机所集成的技术之精密、系统之复杂远超一般国家的想象,无论软硬件,随便拆出一个来都很难破解。
如它上面的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AN/AAQ-40光电瞄准系统(EOTS)、可显示分布式光学图像的头盔、MADL数据链等。
不过在这一大堆的高精尖技术中,最难仿制,同时也是兔子最为看中的,还是肥电的心脏:F-135发动机。
▲全球最强——F-135
作为全世界推力最大、寿命最长的小涵道比加力涡扇发动机,F-135代表着人类航空发动机工业最顶尖的水平。
可能有人会问,那些买到F-35的国家就不能进行仿制吗?
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能够获得一台F-135,或者拿到它的图纸,就能仿制出一台差不多的出来,哪怕性能差一些。
小兵兵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个还真不行。
F-135就属于那种给你图纸让你看,你也造不出来的高端工业制品。
其实别说一直受“心脏病”困扰的中国,就连英国这样拥有深厚航发研制功底的老牌工业强国也做不到。
原因当然有很多,结构、装配、加工等。
不过鉴于航发这个东西实在太过复杂,小兵兵今天只谈其中一个因素:材料。
▲ 位于美国本土的F-35生产线
02.
材料学,是基础科学当中一门非常需要数据和经验积累的学科,它的发展并不像其他应用学科那样,经常因为某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而出现爆炸式的进步。
很多时候只能用最笨、最土的方法一次次试错,最终在漫长的积累中总结经验。
爱迪生是怎样延长灯泡寿命的?
就是在成千上万种材料中,寻找能够在碳化后使用更长时间的材料来做灯丝,为了扩大材料选取范围,他甚至把同事的胡子给拽下来拿去做实验。
▲发明灯泡的爱迪生,身后的瓶瓶罐罐里都是各种试验材料
搞涡扇发动机同样是这个道理。
其实发动机的根本原理很简单,就是将冷空气压缩,经过压缩、燃烧再喷出。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零部件,那就是涡轮风扇上面的叶片。
要用什么材料才能让叶片在上千度的高温中不变型、不开裂?
各种材料的配比是多少?
需要哪些加工步骤?
这些东西光靠结构图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对于没有能力独立研制的国家是如此,有技术积累的国家搞起来也没那么容易,普惠公司当年在研制F-135发动机的时候,同样遇到过材料上的难题。
2006年,首台F-135总装下线并一次点火成功,但到了2013年,一级风扇的叶片寿命仍然只有最低要求的77%,而且经常出现裂纹,这和我们早期的太行发动机寿命上不去是相同的道理。
▲F-135有多级风扇,上千枚叶片,有一枚出问题都不行
在之后的测式中,F-135还出现过三级风扇的叶盘和转子,在高G动作下过度摩擦,导致叶片在高速转动中开裂崩落的问题。
当时这些碎裂的叶片,以比子弹还快的速度击穿了引擎的燃料电池,险些引发爆炸。
之所以有这些故障,就是用于制造叶盘的材料,在应力过大和热膨胀下的变形超出了预计范围。
可在上千度高温下长时间工作的零件又岂止是叶片?
要解决这个问题,靠的就是合适的材料。
▲叶片能否在高热下持续工作是涡扇发动机的一项难点
但是咱之前说了,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是靠巨量的测式给它试出来的,因此极难被逆向仿制。
就算你拿到了实物,又用现代的分析技术提取主要成分,也还是无法获知这些材料的混合比例、制作工艺。
因为加工程序稍有不同,就会让成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
可口可乐的原浆配方为什么值钱?一个道理。
说到可乐……先让胖兵喝一口,嗝儿~
▲我国的云南白药不能被仿制,也是一个意思
此前,胖兵在歼-10战机换装国产WS-10B发动机的文章中(戳→成飞官宣,歼10C换装国产发动机!背后有两大深层意义),曾今详细的阐述过一个事实:我们完全吃透了AL-31发动机,也只是达到了前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换句话说,我们的材料技术,距离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
▲歼-10换发是一项重大突破
03.
材料技术,不仅是国产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同样也在深刻影响着其他领域,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上世纪80年代,兔子从鹰酱那进口了一批“黑鹰”直升机,这种飞机的高原性能强劲、用途广泛,哪有不逆向的道理?
▲中国装备的黑鹰直升机
结果呢?
这种已经买回家,每天攥在自己手上摆弄研究的装备,足足花了三十年才初步仿制成功。
不要说大功率涡轴发动机这样的传统短板,仅桨毂的橡胶轴承这一个部件,就困扰了我们很多年。
一开始,美国人也担心橡胶的抗损和耐疲劳性不够,因此在轴承外部配置了一个金属壳,兼顾减重和结构强度,但后来发现完全多余,索性连这层金属壳都不用了。
▲黑鹰的桨毂特写,使用橡胶材质是为了减重
结果我们对其进行仿制的时候却发现,怎样也搞不明白这块橡胶是怎样做到耐压、耐拉伸的,自己做出来的不是强度弱就是易变形,根本无法使用。
很明显,问题仍然出在材料上。
怎么做?
说明书上可没有,我们得自己一点一点的试。
而这种“仿制”,和我们自己重新研究一架,也没啥区别了。
再比如C919的起落架,它要承受大于自重几十倍的机体在着陆瞬间的冲击力,这大大超出传统钢材的耐受极限。
可能够用于制造大飞机起落架的300M特种钢,始终被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所垄断。
我们也是在近几年才刚刚攻克,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材料。
▲C919的起落架经过多年攻关才实现国产化
材料这个东西,不分什么军用民用、高端低端,只要是你搞不明白成分和配比的,就是难题。
所以,我们无法复制国外的先进航发,不是因为结构太复杂无法测绘,而是因为零件太精密、材料太复杂而无法加工,而这些造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得靠买。
▲在早期设计中,直-10采用美制发动机,后被断供
前段时间,大洋彼岸曾传出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政治手段,向通用电气公司施压,以断供C919所使用的美制LEAP-1C引擎的消息。
其实当时胖兵在想解决方案之前,气的想直接取消波音公司的订单,你不仁则我不义,互相伤害啊!
可说到底,人家敢这么给你摆道,还是我们在技术上有短板。
▲美法联合研制的LEAP-1C引擎,很早就被选为C919的动力源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刊文指责中国“窃取”美国的发动机技术,并在文章中经充满嘲讽和鄙夷地评论到:“Imitation is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仿制是最真诚的奉承。”
该文所指的,是我们一直试图在没有获取技术专利授权的情况下,仿制LEAP-1C的国产引擎——CJ-1000A。
但是你美国人就那么干净吗?
其实大家都懂的。
▲国产CJ-1000A已经成功点火,但距离实用化很有很长一段距离
幸好!
我们国家很早很早就意识到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一直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并给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去追赶。
而且如今已经初见成效。
日前,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已经结束,在34个青年获奖集体中,就有中航工业换发团队和新型发动机研制团队。
不少网友猜测这两个集体获奖,所对应的很有可能就是歼-10换装WS-10B这件事,甚至还有WS-13、15的研发也在其中。
我们承认现阶段的短板和不足。
但我们一直在为改变这种状况所做的努力,一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总有一天我们能攻破这些需要积累的技术。
材料这种东西是个慢功夫,但并不是什么无法突破的究极难题,只要时间到了,量变就能产生质变,我们一样可以测式出足量的数据。
而且后发优势,也给我们省去了很多弯路。
谁还没个韬光养晦的阶段呢?
参考资料:
[1] 科技日报:专家解析武器″逆向仿制″:门槛不低 航空发动机材料最难″破译″
[2] 维基百科:Pratt & Whitney F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