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到今天,全球新冠肺炎确证人数上突破300万,病亡人数高达21万有余。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台“检测仪”,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个方面实施一次了整体检测。正如媒体人士所言,中国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闭卷考试,到现在,可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西方国家经历的是一场可预知的开卷考试,结果却直搞越糟。原因在于很多方面,制度优势、物质基础、科技实力等,缺一不可。文化因素也非常重要,借此,也做一些归纳总结,展现我们独特而优秀的文明传统。
----------------------------------------------------------------------------------------------
忧患意识,是中华文明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坚韧而厚重!
《易经》有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可以认为,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就已凝聚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儒家思想形成之际,孔子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则告诫人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家争鸣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成型时期,儒家的主张将忧患者意识深深植入民族精神之中。秦汉之后,儒家学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忧患意识随之成为文明主流。
2000余年来,历代贤哲无不怀抱强烈的忧患。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有载:“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宋代文豪范仲淹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则更是妇孺皆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即使今天,国运昌隆,蒸蒸日上,最高领导人也时刻提醒要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不只是载于书卷之中,不只是少数文化人的即兴感慨,它深深浸透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因为忧患,所以目光一直投向未来。今天的努力,都是指向未来的幸福。这个未来,不是一些虚无空想的“来世”,而是可以见证的将来;因为忧患,所以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即便是乘风破浪,一路高歌,也能紧盯着潜在的风险。这不是无可奈何的逆来顺受,而是积极进取的审时度势;因为忧患,所以总是关爱他人,着眼整体。5000年的文明演进,经历了无数次艰难困苦,深知团结奋斗的力量和价值。这不是轻视个体,是智慧的积淀,是真正大写的“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那种深植其中的忧患意,使得中国社会体现出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韧性。
比较中、西差异,不难发现,高储蓄率是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这是维持中国经济长期高投入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因素之一。储蓄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会归因为上学难、就业难、医疗难等一系列问题。上述“三难”,当然是社会现实问题,毕竟中国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无法充分满足需要。另一方面,更是忧患意识的体现。想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占据满意的工作岗位,是因为希望他们有好的发展,能够更有能力应对未来工作生活的压力。想要更好的医疗卫生保障,是因为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健康关怀。这种愿望本质上都是对潜在危机的一种忧患。
也正是源于忧患意识,中国人都习惯于勤俭。无论是高收入者,还是普通工薪,无论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偏远落后的山区,绝大多数国人都会省吃俭用,留有节余,以备危难关头使用。正因为有这些节余,疫情期间几乎相当于举国封闭,绝大多数经济活动瞬间停顿,全国民众以极大的忍耐配合政府决策。连续两个多月的封闭,没有人叫苦,也没有出现严重的生活困难。正因如此,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赢得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
相比较,西方社会却难以承受经济停顿的压力。从疫情开始,就有人反对社区隔离。勉强隔离仅仅四周时间,美国失业者就高达2000多万人,失业率甚至超过了历次大危机。西欧各国,仅仅是疫情略有平缓,要求放松管制,恢复商业活动的呼声就日益强烈,游行示威,抵制隔离。究其根源,主要还在于生活所迫。半数以上的美国普通民众拿不出400美元的现钞,绝大多数都有各种各类的信用卡借款,停止工作,就等于失去生活来源。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居安思危之说,因为一直就处于危险的境地,任何一点的社会波动,都可能使人陷入衣食无着的境地。
相比较,中国社会的承重能力就要强很多,这是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的智慧,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