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专访吴岩
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 ,记者顾备
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是国内首家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的科幻协会,协会致力于在科幻领域开展知识普及,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咨询和信息服务,培养专业人才,组织学术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科幻圈专注于科幻学术研究的,很少有不知道吴岩老师的,因为他是近些年来,始终引导中国科幻领域学术研究的带头人,也是一直在开拓新科幻研究方向的领路人。
吴岩老师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早在1991年,他就开设了全校公选课“科幻阅读与研究”,首创科幻文学课程。2003年,吴岩与王泉根等,在国内首次开设科幻文学硕士方向;2015年,吴岩又成为中国唯一的科幻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飞氘、石黑曜、姜振宇、张凡、肖汉、彩云等等,都是他的学生,杨鹏、星河、刘洋等也都旁听过吴老师的课。至此,高校科幻文学学科架构趋于完善。同时,吴岩老师还通过写作、翻译、编著的几十部科幻理论著作,构建了中国科幻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他的研究基础性地位。
这些年来,吴岩老师为科幻培养了十几届硕士和三届博士。他培养的很多学生,已成为科幻文学创作领域的新鲜血液,正在用作品丰富着当下文坛。他门下“中国首位科幻博士生”姜振宇,如今是四川大学科幻研究院的主要筹备者;另一位弟子张凡,则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建起了以作家培养和作品创作为主的钓鱼城科幻中心;与姜振宇同时毕业的肖汉则留守北师大,准备重新在北师大扛起科幻大旗;原本学习凝聚态物理学的刘洋,在北师大读研期间选修了“科幻文学研究”的硕士课程,没想到是吴岩老师开设的科幻写作课程,于是被带(拐)上了科幻之路,不仅写出了爆款科幻小说《火星孤儿》,还被吴岩老师拉进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当了教科幻的老师。
同时,吴岩老师也是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创始人之一,他与姚海军、董仁威在2009年共同创立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而这一奖项,已经成为了国内科幻迷每年的盛事。
而这两年,吴岩老师挥师南下,成为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授,主持成立了国内首家研究想象力开发、未来预测,以及科普和科幻创作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据吴岩老师介绍,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要研究的是三个问题:
1.想象力是什么,也即通过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基础方法,来探索人类想象力。
2.探讨科技和社会的前沿,主打未来学,研究科技和社会的未来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3.科幻作品研发,即基于前两者的研究结果,如何把科幻、科技、社会和人类想象力结合起来,开发更多优秀的科幻创作。
而就在2020年3月,吴岩老师牵头编写的《科学幻想——青少年想象力与科学创新培养教程》,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现在来八卦一下吴岩老师入坑的过往。)
1962年出生在空政文工团大院里的吴岩老师,从小体弱多病,而搞文艺工作的父母也不希望子女再走自己的老路,坚决不让他学乐器,觉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小编突然觉得,吴爸爸真是英明神武...要知道,吴岩老师跟崔健是发小,这要是会乐器,跟着崔健玩乐队,再写点科幻摇滚,搞不好就改写中国摇滚乐坛了...可如果那样,咱们科幻圈就损失大发了,这科幻教材也就没影了,那可是影响无数青少年成长的大事啊,百年树人!)——于是,阅读成了他童年最大的嗜好。与同时代的很多孩子一样,吴岩也曾经梦想过要当科学家。他经常跟在表哥身后,尝试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结果发现自己动手能力不怎么样。”做科学家的梦想就此搁浅,反倒是对科幻小说、科普书籍愈发喜爱。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苏联作家尼查叶夫《元素的故事》,中国科普作家伍律的代表作《蛇岛的秘密》,等等,都是吴岩老师小时候的启蒙读物,也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但他最最喜欢的,还是叶永烈的作品。早年叶永烈的《燃烧以后》《一根老虎毛》《奇怪的病号》《烟囱剪辫子》,吴岩都视若珍宝。
“有一年,中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一连三天。我们老师给了我一张票,我第二天就去了。”那次活动中,吴岩第一次见到了高士其。“当时他坐在轮椅上,有中学生站在他旁边朗诵他的诗歌。”吴岩当场就为记者背诵了一首高士其的《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仍然一字不差。
活动的第三天,吴岩又去了,尽管没有票。他挤在人群里听高士其的诗歌的时候,决定回家要写封信给这位受人尊敬的“高爷爷”,希望他能表扬一下自己喜欢的作家叶永烈。
高士其不久便回了信,还把叶永烈的通信地址告诉了吴岩。兴奋难耐的吴岩马上给叶永烈写了一封信,也很快收到了回复。
创作科幻小说的种子,就这么在吴岩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那一年,他写了一篇关于叶永烈作品的读后感,兴冲冲地拿给语文老师看,老师没说什么,他就顺手装了个信封投给了《光明日报》,连底稿也没留。两个多月以后,吴岩自己都已经忘了投稿这件事,而《光明日报》的编辑秦晋却专门找到了吴岩所在的学校。在确认了确实是他的原创作品之后,他告诉吴岩,不久后这篇稿子就要变成铅字登载。这篇两千多字的读后感占据了大约四分之一个版面,而叶永烈读到后也特别高兴。“他有一次来北京,还专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的住址。我父亲就带着我去拜访叶老师。”更让吴岩感到兴奋的是,叶永烈让他把作品带给他,如果好的话他会推荐给杂志。
于是,1979年1月、6月,吴岩先后在《少年科学》上发了两篇科学小品。同年9月,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不少媒体报道了吴岩的创作故事,一时间,他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小作家。
然而,知名小作家的高考成绩却没有理想中如意。第一年,他的高考成绩离分数线差了十三分。叶永烈老师在最关键的时候,鼓励吴岩,告诉他说,要写好科学作品,必须读大学,而且要读理工科的专业。第二次高考,成绩过线。吴岩本想读物理,他的物理高考成绩还是不错的,档案也已经被某高校调走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这位“知名小作家”得到了北师大心理学系招生的丁汇亚老师的注意,他专程坐了两个小时公交车从香山的招生办公室跑到吴岩的住处,两个小时的面试之后,丁汇亚老师决定要录取吴岩,最终几经努力,通过种种交涉,这才把档案调回来。就这样,吴岩于1982年入学北师大心理系。
吴岩
名家问答
1、科幻作家眼中如何看待瘟疫?
答:科幻是一种含有强烈担忧的文学。瘟疫,其实是作家的一个题材。无论是科幻作家也好,还是其他作家也好,瘟疫都是一个重要题材。但是科幻作家更希望在瘟疫题材里试验一些极端情况。例如,既然可以写宇宙的尽头,可以写时间的尽头,那为什么不可以写人类作为一个种群,走到尽头的时候,是怎么样儿?而瘟疫则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所以从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到王晋康的《四级恐慌》,等等,都是由于大家对于种群灭绝的关注。
另外,瘟疫题材还常常会跟着战争题材,相伴一起出现。比如,顾均正的《伦敦奇疫》,就是伴随战争而来的瘟疫。在很大程度上,战争或者地震之后,都会有瘟疫伴随,所以瘟疫也有可能以伴随性题材出现。
总的来说,科幻中涉及到瘟疫的部分,往往都充满阴影的,令人不快。事实上,相对于太空题材,与瘟疫相关的科幻作品并不多,而且,并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那种直观的瘟疫,而是涉及更广泛的主题,表现形式也更多彩多样。
2、瘟疫对人类社会除了负面影响,还有哪些推动作用?
答:瘟疫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个人觉得,负面影响可能更多,尤其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惊惧和恐慌。例如,黑死病、天花,等等。我还记得,当年讲日本731细菌部队散播鼠疫,看了以后感觉就很恐怖。最近,我去澳大利亚时候看到一些报道,当地土著人刚开始被殖民的时候,如果被殖民者发现一个村子里闹瘟疫,就会把整个村子灭掉,真的就是一个村子,整村的土著被灭掉。所以,到现在为止,对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而言,那段历史都是一个深深的痛。
至于正面影响,就是经过瘟疫以后,人类会对很多问题做出自己的反思。比如,从哲学角度,从人生角度,从种群的发展角度,从物种与大自然的共存角度,等等,做出很多反思。这些反思,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进步,那么,在下一次瘟疫到来时,就会有一些提升。大概,这些就是能够带来的正面推动作用吧。
3、未来的瘟疫会是什么形态,人类那时又会如何对抗,对此有过设想吗?
答:科幻作品里的瘟疫,之前我做过一个直播课《科幻作品中瘟疫的长长影子》(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1386407642028499220)。在科幻作品中,比起我们真正遇到的这种大自然造成的瘟疫,所涉猎的内容和题材,都会广泛的多。比如,我写的那篇《针水大侵袭》,写的是来自太阳的微生物,为了跟人类通讯,才制造了瘟疫。一旦通讯的目标达到了,疫情就解除了。还有顾均正先生的《伦敦奇疫》,所描述的并不是真正的瘟疫,只是外表看着像,其实描述的是战争。瘟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思路,它这种形态,或许可以套用在一些别的事情上,而这些东西,如果能够预先有所思考,有所防范,也许就会给人类带来一些利好的收益。
总体来说,一旦遇到某种病毒,只要种群中一定数量的人还能活下来,那么通过科学技术,或是其他相关措施,一点一点去制服这种瘟疫是有可能的,但是,新事物的出现是层出不穷的。所以,瘟疫这件事本身和群居生活有关。除非人类群居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才会有改进。即便是像黑客帝国一样,将来每个人都生活在缸里,也很怕缸和缸之间的水有污染,那大脑有可能就坏死在那儿了,或者是疯了。
4、科幻作家眼中,最让人担心的瘟疫是什么样?
答:我觉得科幻作家眼里,倒没把瘟疫当成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来看,肯定还有更厉害的危机。如果只是从生物特征和传染性来讲,包括传染能力、致死能力,等等,这些并不可怕。还有现在说,瘟疫可能会永远伴随人类的生活,成为季节性传染病,等等,这些都是有可能的,都会让人觉得可怕。另外还有人说,发现病毒和宿主之间有更频繁的基因交换,那就更是可怕。因为我们不太懂啊,不是专家,不懂就会想,就会越想越怕。
那么,为什么科幻小说中会出现瘟疫长长的阴影,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灭种的担忧,我们人类总是有一种生物本能,作为独特的物种,担心被灭种的担忧。宇宙中到现在为止,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只有我们自己是高等智慧生物。那既然我们是得天独厚的存在,就必然会担心灭种。其实,科幻小说中关于灭种的类型很多,不仅是瘟疫,也有彗星撞地球,关于大灾难的小说和电影都很多,其实反映的是同一个担忧。
其次,是对于群体崩溃的担忧。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我们产生一种舒适感。因此我们会担心,当社会关系崩溃,人与人隔绝,就会极度不适。
第三,对科学的能力的担忧。最近二、三百年的科学飞速发展,但我们也会发现,有太多我们无法掌控的科学技术。
其实,我一直强调的一点。科幻作家并不害怕瘟疫,科幻读者以及科幻迷也并不害怕瘟疫,因为他们看了太多的瘟疫,所以反而会产生面对恐惧的免疫力。所以我会推荐更多的人要看这种作品,看电影,看小说,包各种各样的灾难电影、灾难小说。这些并不是负能量,而是给予人类去应对未来的一种最基本的免疫。应该多看。
5、有何作品与瘟疫相关?当初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答:《针水大侵袭》是一部短篇,应该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创作的。最早是1991年发表在《星际警察的最后案件》这本合集里,序还是郑文光老师写的。最近,安徽少儿出版社的《引力的深渊》也收入了我这篇小说。此外,我们还把它编入了《科学幻想:青少年想象力与科学创新培养教程》的初阶版。
作家简介
吴岩,北京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幻世界(少年版)》特邀主编,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创始人之一。1979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著有《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引力的深渊》《心理亡国历险》《中国轨道号》(即将出版)等小说和《科幻文学论纲》《中国科幻文学沉思录》(即将出版)等著作。作品获得多项奖励。是中国科幻教育的早期倡导者和实践者。
作品简介
《科学幻想——青少年想象力与科学创新培养教程》,2020年3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是目前国内第一套覆盖小学至高中阶段的科幻教材,该丛书分为初阶、中阶和高阶,初阶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想象力,中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科学认知方式,高阶从审辩式思维角度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目前已出版四册。
该丛书配有作为科幻文学创作范例,《未来是怎样的》,展示了世界科幻名家创作技巧与科幻理念。同时,该丛书还包括教师用书《科幻应该这样教》,以引导教师如何加强想象力教育。
推荐词
吴岩老师的科幻创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横跨两个时代。其后他更多从事科幻研究,他所在的北师大是公认的中国科幻研究重镇,培育了不少科幻研究专业人才,为中国科幻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最近他挥师南下,来到深圳,相信他会开拓出一块新天地。
——科幻作家王晋康:相信他会在深圳开拓出一块新天地
我认识吴岩有很多年了,在我成为一个科幻编辑前,他就给过我许多帮助。多年前我在东北一个小村里创办《星云》杂志,吴岩除了给我供稿,还热心地帮我把这个杂志带到美国去,作为中国科幻的代表杂志参加展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热心,乐于帮助很多科幻迷和作者。而在学术方面,他也作了许多贡献,在中国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的架构建设上有许多创举。同时,他对中外科幻学术交流也做了很多贡献,让中国科幻不再是一个孤岛。
——《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他让中国科幻不再是一个孤岛
吴岩老师在科幻界的地位,总让我想到刘欢在歌坛的地位,而且他们似乎也很相像。吴岩老师赤诚、慈爱、智慧、温和、包容,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他写的科幻小说是一流的,像《生死第六天》和《沧桑》,都是经典。他培养了很多学生,现在活跃的一批科幻年轻血液,许多是他的学生。他开创了中国科幻专业的博士教学,而且建立起了中国科幻的理论体系,有巨大的深度和容量。他是中国科幻的精神导师,而且他的丰富思想已经外溢在科幻之外。我们都受益于他。如果中国科幻没有吴岩,真的很难想象。
——科幻作家韩松:如果中国科幻没有吴岩真的很难想象
最后,谢谢吴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