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清平乐》不好看,是不是这届观众不行?

4月,水准之上的国剧井喷,看得人目不暇给。

年度港剧《叹息桥》

500

小人物荒诞喜剧《我是余欢水》

500

渐入佳境的鬼吹灯系列《龙岭迷窟》

500

最喜欢的的胡八一、胖子和金牙组合

和公安部牵头的刑侦剧《猎狐》

500

水准还需观望,但目前四集比较抓人

但话题性最足、开播前最受瞩目的,怕还是这部正午的年度古装大剧《清平乐》

500

虽然从《孤城闭》被迫改名《清平乐》让人懵了一阵,心疼前期宣传费用

但也正是这部剧,无论在读者群,还是微博首页,甚至我的朋友圈,都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观感。

有人觉得很好看。那些语文课和历史书上的名人趣事鲜活呈现在屏幕里,演员靠谱,服道化精良,没有理由不追下去。

有人觉得这剧太太太墨迹,剧情拖沓混乱松垮,看了两集忍不住瞌睡,还送了张开宙一个“人间褪黑素”的诨号,委实追不下去,告辞告辞。

所以,这剧它到底好看吗?值得追吗?

1、优秀的地方很优秀

《清平乐》豆瓣开分8.1,目前波动到8.0,从评分上看,大家对剧集品质还是认可的。

500

在我看来,8.0分,表彰的是全剧组做正剧的严肃态度

显性的方面,剧中布景、服饰、妆容是肉眼可见的精美与还原。

无论是民间

500

还是朝堂

500

无论是日常

500

还是大典

500500

皆既符合“简洁、素雅、精致”的宋代美学,又兼顾当代观众的审美。

500

兼顾当代观众审美有多重要呢?对比隔壁《大宋宫词》这张剧照:

500

同样是还原珍珠面靥,最后呈现的效果是美艳还是诡异,观众观感截然不同。

500500

还原,不必亦步亦趋地钻牛角尖。

顺便夸一句,江疏影和张天爱也在本剧中呈现出近期最美状态。

500

500500

都美都美

然后,一眼望过去,主要演员都在戏里。

主角王凯自不必说。

500

前两集被小皇帝糟糕台词折磨得几近弃剧、第二集最后几分钟王凯登场后精神为之一振的,就是我本人了。

500

500

江疏影的皇后,也是近几年来她的最佳发挥(配音演员功不可没)。

500

配角里最突出的,当然是咱们物美价廉的秀才喻恩泰晏殊

500

台词太太太好了,好到与小皇帝的那场戏里,想把小皇帝踢出去

好演员太多,不一一点名。当每个人都与戏的氛围浑然一体时,观众自然也会有沉浸感。

细端详,编剧的文史功底也确实了得。

目前播出的十几集里,上到太后皇帝皇后,下到文武百官,从前朝到后宫,多半剧情都能在史书和文人笔记里找到原文,真的要夸一句用心。

总而言之,这样的剧自称历史正剧,即使我这样挑剔的观众,也是认可的。

2、迷惑的地方很迷惑

熟悉我的你们大概猜出来,接下来我要吐槽了。

在各种平台上扫了一圈,弃剧理由基本如下:

有的被节奏搞得昏昏欲睡。

张开宙堪称低配版孔笙,节奏一直是大问题。但孔导好歹叙事扎实,张开宙则经常一味追求镜头美感,搞出大量无意义的空镜和无叙事功能的构图。

500

我从不否认导演、摄像审美追求的重要性,但正如之前在叹息桥评析里所说,镜头语言之所以加上语言二字,是因为它必须要有效传递信息,哪怕是纪录片也不能乱放空镜而没有明确的导演意图。

有的被剪辑割裂了情绪。

抛开节奏不谈,《清平乐》剪辑过于细碎,严重干扰观众看剧的情绪。

比较明显的是,在同一段情节里,镜头经常在朝堂、民间与后宫之间反复横跳

帝后在殿里聊天,观众正关注这次到底能不能“疼吗”?镜头就一定要切出来,把一个在前面情节里出现过的故事再讲一遍,用以证明仁宗温和。

500

救命!观众没失忆!

殿上吕相正借给苗娘子晋升做文章,观众刚听出点兴头,想看看其他大臣的应对,镜头就一定要切到后宫,插一段苗娘子因怀胎惶恐被皇后安抚的戏份。

500

这样的剪辑一定不好吗?也有闪光的时候。

怀吉被舅母联合县令卖到宫里做太监这段情节里,朝堂上皇帝本不欲讨论这么小的案子,但被王相与众臣抓住机会用以攻讦吕相的专权,之后镜头一闪,怀吉与另一个小太监路过殿外,小太监对怀吉感慨,到底什么事议了这么久?

500

这剪辑就令宿命感扑面而来。

可《清平乐》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切换的情节间关联性不强,切换的时机也很莫名,每一场戏都这么搞,观众的情绪刚起来,就被搁在了半路;等再切回去时,氛围和热情,都凉透了。

张开宙被诟病不会拍高潮,这种剪辑嗜好,要背一半的锅。

还有的,是受不了帝后的鬼打墙情节。

是的,截至发稿前,帝后仍未同房。

有人觉得怪仁宗,大猪蹄子见一个爱一个,伤透了皇后的心,而且做男人就该主动点,磨磨唧唧难怪睡不到老婆、

有人觉得皇后矫情,明明婚前真爱粉,婚后一晚被冷落就滑到脱粉边缘,之后要脱不脱没完没了。

怪谁其实都不重要,剧情能引发立场争议,对一部剧来说其实是好事。但让人弃剧的,是两人拔河一样反复拉扯没有变化也没有进展的剧情。

每一次,注意是每一次!二人都是兴冲冲聚在一起,热火朝天的议事或闲聊,然后一方突然情绪低落,之后戛然而止,不欢而散。

500

朝堂大事上戏份如被狗撵,后宫戏份却不惜篇幅重复赘余如鬼打墙,这种“你想看的我偏不给你看,你嫌墨迹的我还没完没了了”的情形眼熟不?

对,《大江大河》后半截,金州厂vs小雷村,2.0版。

3、症结是……

在我看来,本剧的诸多槽点,症结在于整个团队从一开始就没想清楚,自己要拍的这个故事,主线到底是什么。

“我要拍宋仁宗的一生”,这想法不错,那么你到底要用什么串起他的一生呢?

是仁宗一朝屡战屡败的新政?是仁宗一生姹紫嫣红的后宫?是仁宗在位期间的边境战况?还是仁宗与“背诵全文天团”的那些人那些事?

没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剧情就如帝王起居注一样流水账,观众的期待建立不起来,追剧的动力就丧失了大半。

主线不明晰,阶段性重点也模模糊糊。

同样是正剧,同样是帝王的一生,《雍正王朝》以反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前半截重点是夺嫡,后半截重点是改革吏治,牢牢掌握观众情绪,绝不跑偏。

500

《康熙王朝》在“康熙如何建立盛世”这根主线上,阶段性重点也很明确:斗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征噶尔丹。朱苏进虽狗血,却也没让后宫戏份喧宾夺主。

500

《清平乐》则呈现出小猫钓鱼的状态,什么都想聊两句,什么都聊得浅尝辄止。

这十几集里,本阶段主角要解决什么问题、对手是谁、他在谁的帮助下如何解决等戏剧基本要素,主创均交代得含混不清,怎不让观众一脸懵X?!

坦诚一点,我们要承认,如今的政策确实会限制主创的发挥——改革和民族问题,都是容易触线的敏感地带——房间里的大象不能视而不见。

但在帝后冗长又重复的戏份里,在一件事要咀嚼三遍的自我陶醉中,我还是觉得,主线不明晰的根本原因,是剧组什么都想要,不愿意做取舍。

编剧醉心于呈现考据,导演醉心于呈现美学,整个团队既想基于背诵天团做出正剧的质感,又想用后宫情感戏份拽住那些对朝堂戏不感兴趣的观众,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舍不得放手。

500

all in的结果,nothing is enough.

就连具体情节里,也处处可见这种舍不得

帝后戏份为什么这么拧巴又鬼打墙?因为既想符合仁宗对曹后冷淡的史实,又想把帝后描写成真爱去迎合当下观众的三观,最后还不能落下曹皇后一代贤后的事业线……

结果呢,曹皇后的人设杂糅得仿佛大婚当夜被魂穿的现代女性,皇帝老公都快因无子被大臣硬塞嗣子了,她还在纠结“你选我是因为想找一个完美的皇后”……

500

不然咧?你俩婚前是见过面咋滴?

想看一代贤君贤臣的受不了拖沓的情感线,想看帝后真爱的受不了后宫图鉴,想看宫斗戏份的找不到撕X的快感,想看皇后搞事业的受不了她整天自怨自艾,想看仁宗搞事业的更惨,甚至找不到副本入口……

当然,什么都有一点,会让很多观众“弃之可惜”。还在追剧的观众,有人爱名臣气度,有人嗑君臣情谊,有人等着贵妃登场开启宫斗线,有人就是热爱“追妻火葬场”守着看帝后开虐。我个人追下去的原因,一是水准之上的演员表现,二是作为半吊子历史爱好者,对情节考据的几分兴趣。

但这样的剧“食之无味”,也是人之常情。那种“不喜欢《清平乐》,是现在观众太浮躁”的论调,恕我无法苟同。

500

不到《大明》的水准,就还是得允许别人觉得不优秀吧

历史正剧确因调性原因,没有狗血剧受众广,但因此反推出“只要观众不喜欢的历史正剧都是曲高和寡所致”,这是逻辑没学明白吧?

叙事叙成这样,就别嫌这届观众不行了。

本剧终于让我确认:在整个正午的体系里,张开宙的叙事能力确实是垫底的。他作为第一导演拍出的所有剧集中,只有《如果蜗牛有爱情》的前2/3,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混乱与硬伤。

也是巧了,那前2/3剧情的紧凑与精彩,恰是因为情节开展都围绕一个案子,目标明确,层层推进,有条不紊。

所以你看,能力有限时,贪多,一定嚼不烂。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