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王衍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38岁时官至北海相,成为一方诸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后来又经刘备推荐兼任青州刺史,不过此时的他,依然生活在理想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分少一点,修城墙、办学才华有余,治军、理民、行政的才干似有不足。治军则军溃,理民则民散,行政则政乱。《九州春秋》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孔融干政的这段历史:“孔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丰富、充足),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耀甲,与群贤邀功……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非深思熟虑者)。至于稽(查考)古之士,礼之虽备,不论国事。论事考实,难可悉行。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面对强敌入侵,坐而论道,以至于“城坏众亡,身奔山东,室家为敌所虏。”孔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的腐儒形象跃然纸上。
孔融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哭泣自己的亡父,认为这个人不够悲哀,当即把这人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派五个督邮下去催租。因为天下大乱,百姓流亡,租税收不齐,孔融一怒之下,竟然将五个督邮全部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搞得郡中哗然。
孔融手下左丞祖,发现他的才能不足以治军,屡屡被黄巾军打败,劝他和袁绍、曹操结纳。这本来是一番好意,他却认为袁绍、曹操终究会篡夺汉室,迁怒将左丞祖也杀了。可笑的是,后来他到处失败,一事无成,最后还是跑到许昌,在曹操把持的朝廷做官了。
王衍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北)人。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西晋末年重臣,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
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喜好老庄学说,颇有时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尚书令、尚书仆射等职。光熙元年(307年),王衍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王衍位高权重,却不思为国,为保全自己,还让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分任荆州、青州刺史,遭时人鄙夷。王弥进攻洛阳时,王衍率军抵抗。其后转任太尉兼尚书令,又兼领太傅军司。
永嘉五年(311年),东海王司马越去世,王衍奉其灵柩返回东海,途中为石勒所俘获。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仍推脱责任,并劝其称帝,石勒大怒,将其与西晋旧臣一同活埋,年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