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郭更容易当教授? 从“聪明指数”回顾80年代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篇有趣的文章:

《分析了中国高校2万名教授的名字,来看看哪个姓的人最聪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469898 

文中给出了一个 “聪明指数”概念,用全国大学教授中的各姓氏比例/中国总人口的各姓氏比例,大于一即相对比例高,小于一即相对比例低。

 100多个高校的教授中人数最多的20个姓氏的“聪明度”指数排列如下。

500

这个“聪明度”指数很有意思。虽然各姓氏差别不大,但考虑到基数非常庞大,0.88-1.29的波动堪称显著,即某些姓氏成为教授的概率比另外一些姓氏高了46%。我不相信姓氏对智商有如此之大的影响,那么就必须为此找到合适的解释。

1当姓氏地域性撞上“聪明度”指数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先生有两本书《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和《中国四百大姓》。袁义达依靠公安部2008年到2010年数据,计算了各姓氏在各地人口中的相对比例,近似可以理解为各姓氏的主要分布地区。

而“聪明指数”对应的是2010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两者基本一致。 

教授前20大姓的地域分布:

500

500

根据这本书和知乎《分析》一文的图表,我们作了几个统计:

教授中最多的20个姓氏人数占教授总人数的比例为56.12%;

所对应的20个姓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51.25%;

教授前20大姓中,只有郑姓不是全国前20大姓;

全国前20大姓中,只有罗姓不是教授前20大姓。

这说明,如果你的姓氏属于排名前20的大姓,成为教授的概率略高于其他人,原因或许是大姓人口往往分布于东部汉族地区,而汉族发达地区的教授比例高于少数民族地区。

其他的地域分布如下:

500

李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姓,其分布虽然有几个集中区域,但是却是纵跨南北的大姓,不像别的姓氏,总体上会聚集在北方或者南方。而且其“聪明指数”也接近1,略去不计,其他姓氏分布相对集中,往往是三四个省份内的这个姓氏的人数达到了全国这个姓氏人数的30%以上。

可以明显看出,

指数>1的区域,河南、山东、河北是高频省份,江苏、安徽次之。

指数<1的区域,广东、福建是高频省份,其他分布非常零碎。

20大姓中,“聪明指数”前两名——郭姓和高姓非常符合这个规律,最后两名——林、何两姓也非常符合。

500

500


我们进一步统计了省份的分布频率

500

大体上也有规律,如果以长江为南北分界线的话,四川成为横跨两组数据的特殊省份,而四川话是典型的北方方言。

500

 这意味着,教授比例高的地区,就是除东北、新疆之外的北方方言区,教授比例低的地区,是东北及其他汉族方言区。

2原因猜想

在指数<1的姓氏中,唯一的北方姓氏是马姓,原因显而易见。和别的姓氏大多只有一个省份有超过10%的本姓氏人口不同,河南马姓和甘肃马姓都超过了马姓人口的10%,即很高比例的马姓生活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科研道路上起步即相对落后。

500

其他姓氏成为教授的概率,或许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地的就业机会有关系。

1978年,全国科研人员26.8万人,2018年,中国专职科研人员200余万,即大多数科研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是最近几十年培养的。考虑到目前教授的平均年龄,其中大多数应该是80年代-9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我们需要在这一代人的生活履历中寻找原因,解释为什么80年代的北方青年更倾向于在学术领域发展,或者说为什么80年代的北方大学生(除东北外)更愿意留在大学工作。

80年代-90年代初,东南沿海地区正在经历一波外向型工业化进程,欧美的工业品需求和产能转移大大提高了长江-珠江中下游的劳动力需求,在同龄人中相对优秀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做生意,读了大学也往往选择下海经商,或是留在快速发展的工业企业内发展,自然导致走学术路线的优秀青年比例下降。

与其同时,国企正在进行规模宏大的“接班”、“安置”运动,即利用刚刚拿到的“自主权”,优先招聘本企业员工的子弟,或是建设一批依附于国企的“大集体”,为企业员工亲属提供就业机会。东北作为国企密集区,这一轮操作尤其“给力”。

大集体,指的就是集体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东北国企为安置职工子女,都积极创建厂办集体企业:包括依附于主厂业务的附件厂、医疗所、幼儿园、车队甚至美容院理发室等等。

https://finance.gucheng.com/201611/3205807.shtml

这意味着东北年轻人也有很多不升学就能取得的就业机会,即便读了大学,也是国企工作更稳定、体面。

至于剩下的农业大省,既没有直接受益于新的外向型经济,老国企的分布也不够密集,普通农村青年和县城青年更倾向于通过读书来打开上升通道。而在“原则上回本省分配”的就业模式下,大学生考研、留校是一条比回乡更有吸引力的职业道路。所以这些省份的青年和大学生更倾向于走学术道路。

最后,还有一个是全国前20大姓却不是教授前20大姓的罗姓,这意味着罗姓的“聪明”指数更低。从分布上看,罗姓主要分布在云贵川渝和粤桂湘鄂赣一带,集中在四川广东湖南。既有南方出路多的优势,又有民族地区的劣势,两者叠加导致罗姓进不了教授排行榜前20。

500

总体而言,这个教授“聪明度”指数的确反映了各个姓氏走上学术道路的比例,但不应该理解为智商差距,而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下的地域差异在大学中留下的痕迹。随着全国人口流动频率越来越高,以及各地发展水平相对接近,下一代教授的姓氏应该会更接近全国总人口的姓氏分布。

作者:豆农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