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封城抗疫”何以效果打折?

来源:新京报评论

17人参与3评论

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强大,也势难在旬日间扭转数十年、数百年形成的一些东西,某些让“封城”百分之百发挥效力所必需的“配套”,同样不可能“一步到位”。

500

▲资料图 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李厚何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一个又一个欧美国家成为疫情重灾区,并或先或后、或主动或被动地采取了“封城”措施,期待通过减少人群聚集、减少人与人间相互接触的办法,切断病毒交叉感染的渠道,从而控制疫情传播的范围和速度。

但毋庸讳言,“封城”在欧美各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截至北京时间4月5日,海外累计确诊病例已达113万(其中死亡6.2万余人),已有三个欧美国家累计确诊病例突破10万,8个欧美国家累计死亡人数逾千,其中一些国家(如意大利)付出惨痛代价后才勉强控制住确诊、死亡人数扶摇直上的趋势,另一些国家甚至至今拐点遥遥无期。

何以在中、韩等东亚国家防疫行之有效的措施,到了欧美却效果打折?

日前中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欧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封城”措施效果并不奏效,是因为他们未严格执行“封城”的具体措施,“并非真正的封城”。

的确,许多欧美国家由于国情、文化习惯和客观现实等复杂原因,所采取的“封城”措施实际上远不彻底,有的对餐厅、咖啡馆等公共聚集场所的关闭仅仅是“建议”、“呼吁”而非强制,有的虽然是强制但实际执行并不彻底。

在欧美各国政府中,意大利因疫情突出,其“封城”措施执行公认是较为严格、认真的。即便如此,“封城”之初仍不断有人从“封锁线”突围,“封锁线”内一度也是“马照跑舞照跳”,待疫情蔓延、重症增多,医疗卫生系统被“烧穿”,即便再“收紧”,也为时已晚。

不仅如此,许多欧美国家或以小密度住房为主,或多为开放式小区、无人管理式住宅,难以效仿中国等东亚国家以小区、街巷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如此“封城”只能是“封而不闭”、“封而不密”。

许多欧美国家无法做到封城期间通过政府指令、社会配送或商业快递等手段,让被封闭在家中的居民足不出户,也能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民众外出购物成为生存之刚需,在这种情况下,也确实难以彻底封死。

还应看到,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社会舆论、普通民众,至少在防疫之初对“封城”之类“限制自由”、“压抑个性”的措施,普遍不理解、不支持,民众的不配合,也严重影响了“封城抗疫”的效果。

如今疫情形势已高度明朗化,越来越多欧美国家政府、民众也终于恍然大悟,开始更积极落实、配合“封城”措施。

但尽管如此,一方面“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强大,也势难在旬日间扭转数十年、数百年形成的一些东西,某些让“封城”百分之百发挥效力所必需的“配套”,同样不可能“一步到位”。

但还是希望,在关乎生存的特殊时期,世界各国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能将疫情真正重视起来,如果有“封城”措施,就积极配合,以期早日渡过这次疫情难关。

□李厚何 (专栏作者)

——————————————————————

全球战疫:确诊超十万 德国戴口罩为何仍“难”?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彭大伟

2020-04-06 11:19

(抗击新冠肺炎)全球战疫:确诊超十万 德国戴口罩为何仍“难”?

中新社柏林4月6日电 (记者 彭大伟)当地时间5日午夜,德国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人数突破十万,成为全球第四个累计确诊数破十万的国家。尽管自2月下旬疫情在欧洲暴发以来,欧洲多国已开始悄然转变立场,提倡戴口罩,但中新社记者5日在德国柏林街头和公共场所观察到,佩戴口罩者仍寥寥无几。

500

当地时间3月25日,德国希勒斯海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市政大厅改建为医疗中心用于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患者。

从不提倡到推荐戴 官方立场悄然转变

自1月27日德国境内确诊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一直到3月下旬,德国官方和该国权威专家均指出:不推荐健康人佩戴口罩。理由是,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佩戴口罩能够减少健康人被感染的概率。

然而,尽管政府实施了前所未有的严厉措施限制出行,以加强防疫,德国累计确诊人数仍不断攀升,到4月2日,全国确诊人数突破八万。同一天,德国联邦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首次修改了其公布的防疫建议中关于口罩的表述,认为考虑到无症状或轻症状患者已具有传染性,故预防性地佩戴口罩可减少新冠肺炎传播风险。

另一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件则发生在3月30日。最初反对健康人佩戴口罩的德国顶尖病毒学家德罗斯滕当天在电台节目中透露,自己已经开始戴口罩去超市购物。

尽管疾控部门和权威专家纷纷“松口”,但总理默克尔还是在和各州州长商议后,明确否定了采取邻国奥地利的强制佩戴口罩模式。奥地利从4月1日起强制佩戴口罩,人们进入超市购物必须佩戴由超市在门口提供的口罩。奥总理库尔茨亦“率先垂范”,佩戴口罩亮相国会会议。

与此同时,德国东部城市耶拿则不顾联邦和州一级层面的“保留态度”,宣布效仿奥地利,成为德国首个强制佩戴口罩的城市。

“截和”与“被截和”:口罩短缺下的抉择

在德国国内围绕口罩的辩论中,口罩供应短缺是绕不开的议题。事实上,即便是上述机构和专家在建议民众戴口罩的同时,亦不忘强调“请不要佩戴医用口罩和N95口罩”,而应当尽量自制棉布口罩。

德国联邦卫生部长施潘表示,在当前全球紧缺防护用品的背景下,不能提倡“全民戴医用口罩”,否则医护人员就将面临无防护用品可用的局面。他同时表示,暴露在最大感染风险下的医护人员至今仍缺少足够的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

疫情初期的3月8日,德语地区媒体曾关注一家瑞士企业用卡车运输的24万只口罩被德国海关扣留事件。据德媒报道,之后还发生了意大利疫情严重地区贝加莫的83万只口罩在德国过境时被扣留,最后下落不明的事件。

德国在全球订购的口罩也多次遭遇同样的命运。一批原定3月20日运抵德国的N95口罩在肯尼亚的机场失踪,至今下落不明。4月3日,德媒又曝出由柏林警方购买的20万只口罩在泰国曼谷机场疑似被“截和”,未能运抵德国。

无论如何,口罩紧俏是德国当前面临的现实境况,类似奥地利的强制佩戴口罩措施在短期内缺乏可行性。

防疫下一阶段 口罩或将唱主角

根据默克尔宣布的时间表,德国当前的严厉防疫措施将执行至4月20日,联邦和地方将在此之前评估其实施的成效,并决定是否作出调整。

事实上,德国多位专家已公布了其拟定的德国“退出封城状态”详细蓝图。德国内政部长泽霍费尔日前亦表示,不排除当疫情发展到中期,经济生活重回正轨时,人们将有必要佩戴口罩。

对于这一问题,德国著名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解释道,在德国,如果一地感染人数超过一定比例,就推荐这个地区的人戴口罩,“因为要把已感染但还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的那部分人防住。”

陆蒙吉表示,现在提出戴口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德国正在考虑下一步放松隔离措施,有可能先开放商店,那么就需要把那些无症状或是还在潜伏期的患者防住,让他们都戴上口罩。“德国的放松策略就是,在这个环节上面放松,那么在另外一个方面再拧紧一点。往哪拧?就提倡大家戴口罩。”

“不过(德国)政府鼓励大家自己缝口罩。医用口罩是医生的用品,社会不能去占用资源。”陆蒙吉说。(完)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