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不亏」8部强迫症福音电影,all by CreMaster 马修·巴尼

说看不懂马修·巴尼,却又对他欲罢不能。大概因为他本人的故事和他所创的角色,都有趣到让人沉迷。

500

我爱死他影片官网的设计,看完强迫症已经好了一半

500

巴尼本人

500

体育特长生/耶鲁医学预科/模特/艺术家/比约克前任/电影制作人/雕塑家

艺术史从不乏「斜杠青年」,前有达·芬奇,后有鲍勃·迪伦。艺术史读物里最年轻艺术家之一的马修·巴尼一点也不输。

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1967年3月25日出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1973年到1985年,他住在爱达荷州的博伊西,他的父亲是博伊西州立大学的管理餐饮服务生,母亲是一位抽象画家。15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搬到了纽约,巴尼经常去探望母亲,因此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他从中学起就擅长各种运动,因橄榄球进入耶鲁大学。在那里他对艺术的兴趣超过了他最初的专业医学。他本人曾表示,在人人都很厉害的耶鲁,在艺术方面出风头其实更容易。

500

作为艺术家的初期曾经济拮据,凭这颜值和身材,他还能当模特帮补生计。

「可惜」模特界新星很快陨落,巴尼在艺术界几乎是火速上位。

1991年,巴尼在纽约格莱斯顿画廊举办了首个个展《降落设备》(“Facility of DECLINE”)。展览中的一件影像作品是巴尼在展览开幕前夜拍摄制作完成的,记录了巴尼的一次「行动」。

当晚,他将自己锁在画廊里,脱掉衣服,用钢和钛金属攀岩用具将自己吊在画廊天花板上持续摆荡,用以测量、感受画廊空间。也正是从那次展览开始,巴尼开始获得了大范围的关注与认可。

500

Facility of DECLINE: Blind Perineum, 1991

不到30岁,巴尼已经得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

在当代艺术的中心纽约一炮而红

拥有一部代表作——《悬丝循环》

成为Hugo Boss Prize的第一位获奖者

参与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

尽管巴尼的作品后来体系日渐复杂庞大,但「体育」和「医学」这两个初心似乎一直没变。

「当我参与体育运动时,一切都变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有一个框架,这个世界拥有一切——暴力、胜利、失败。这是一个美学系统的开端,任何事情都可以在框架内发生。可怕的是画面之外的东西。」

500

1987年他还在耶鲁时,就开始创作"Drawing Restraint",或译作「绘画抑制」,现在系列还在继续。他在各种极度的身心受障碍的情况下还试图去制作绘画,在他看来,艺术形式的显现和成熟,与足够量的压抑和抵抗密不可分。

大概只有运动员巴尼才能搞这种高难度动作。而作为医学生,巴尼将运动医学概念「过度生长」——即肌肉在身体上成长的过程视作是对艺术实践的比喻,以探索生理及心理性抵抗行为的概念。正如达芬奇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他的人体作品解剖更精准。

提到「绘画抑制」,也不得不提巴尼在颜值之年和「臭味相投」的冰岛怪咖女歌手比约克(Björk)相恋,使他的艺术更进入大众视野。在长达13年的恋爱关系中,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并共同创作、出演了电影《绘画抑制9》。2013年两人分手,2015年比约克为这段恋情推出专辑——以编年史的形式。

500

《绘画抑制9》

当然,马修·巴尼也是一位雕塑家。他的雕塑作品(电影道具?),就像博伊斯的作品一样,在博物馆和画廊中展出时,更增添了一种施咒的感觉。

500

"马修·巴尼:悬丝"展览现场,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 2003.02.21 – 06.11 / Installation view of Matthew Barney: The Cremaster Cycl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2003.02.21 – 06.11

巴尼角色

500

羊男/杀人犯/建筑师学徒/女王的歌姬/魔术师/巨人/Ka/雕版师

比起巴尼本人,巴尼饰演的角色,可能更深入人心。不知道会不会跟我一样,觉得《悬丝4》的定妆照才是巴尼的本尊。

500

CREMASTER 4, 1994

还是要重新啰嗦那部让他获得盛誉和争议的系列电影“The Cremaster Cycle (1994–2002)”《悬丝循环》。

这个系列包括五部长篇电影,形成一个自洽的审美系统,旨在探索造物过程。

5部作品的标题顺序和出品年份并不一致。首发的是《悬丝4》(1994),接着创作了《悬丝1》(1995)、《悬丝5》(1997)、《悬丝2》(1999)和《悬丝3》(2002)。而巴尼则鼓励人们以任何顺序去观看他的影片。当然,最好到博物馆和画廊观看。“Cremaster”原意是男性的提睾肌,它的功能是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时控制睾丸的收缩。

500

悬丝电影中标志的「场域」符号,及五部电影的logo

这个系列代表了人体早期性别发展的不同阶段。《悬丝 1》代表了最为「上升」的状态,或无性别分隔状态,而《悬丝 5》则代表了最为「下沉」的状态,或性别分隔最为明确的状态。

500

我擅自认为,这和我十级赞同的波伏娃的观点「女人是后天的女人,而不是天生的女人」很像。

在这个宏大系列的创作中涵盖了包括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多层面的纷杂叙事,其中的符号和图像层次紧密、相互关联,由此产生的宇宙学既美丽又复杂。

电影中包含了巴尼的大量「私货」——个人经历和三观。巴尼亲自出演了《悬丝4》中的羊男——拉夫登竞选人。这个形象一半取自本地区特有的绵羊种类——拉夫登绵羊,长着两对罕见的触角,红色的毛发,身穿白色西装,衣领处插着岛上的特有植物,穿着厚底有孔的皮鞋。

在白色的房子里,他兴奋地跳着踢踏舞,地板被他踏出了一个洞,他从洞口坠入海底,在岛内的一个通道中穿行,犹如在生命体内穿行,他的四周都是粘稠稠的液体,他奋力前行,向终点进发。

500

CREMASTER 2, 1999

而在《悬丝2》中,巴尼饰演的是一个真实人物的虚构故事——野蛮的犹他州杀手——加里·吉尔摩(Gary Gilmore),此人于1977年被处死,是美国恢复死刑后处死的第一人。

影片中,在发生撞车和杀人事件前,镜头不停回放他在加油站的一辆奇怪的子宫状的汽车的情形。最后,他以一种西部传奇的方式被处死。

500500

500

CREMASTER 5, 1997

到了《悬丝5》,巴尼的演员瘾发展到一人饰演三角:女王陛下的歌姬(Diva)、魔术师(Magician)和巨人(Giant)。作为系列不是尾声的尾声,作品演绎了19世纪后期布达佩斯一段悲剧式的爱情故事。

从《悬丝1》中音乐剧式的甜美,到《悬丝5》中歌剧的表现,我们还可以看到巴尼对音乐的看重。我甚至认为,我忍住没有快进这套电影的原因正是因为配乐太棒。作曲家 Jonathan Bepler 是他黄金拍档。

终于,在2016年9月,“River of Fundament”《重生之河》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亚洲首映。巴尼本人首次拜访中国。这部制作历时8年的巨作,野心是向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看齐的。

RIVER OF FUNDAMENT, 2014,

《重生之河》的故事源自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1983年关于古埃及的小说《Ancient Evenings》。搜索关于此片在大众媒体上的标题,会发现「污」成为了一个关键词。

实际上,如果对埃及神话感兴趣(说起埃及我又精神了,我不想告诉你,「污」确实就是埃及神话关键词之一)这个故事其实非常好玩。巴尼这次饰演的,是主角的Ka。

Ka是什么?如果简单翻译成灵魂,那就没意思了。埃及神话中,约等于人的灵魂的「东西」除了Ka之外,还有Ba。而《重生之河》的整体故事情节,其实是与古埃及的「死者生存手册」《亡灵书》对应的——就是大家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的狗头人,不对,是胡狼头神——阿努比斯「心脏称重」一幕的那卷纸莎草书。

从自建神话,到人类最早文明之一的埃及神话走一圈后,巴尼这次回到了他的精神故土——美国的爱达荷州,并以此为背景拍摄了《堡垒》。

500

马修·巴尼,《堡垒》(静帧),2018,影像,134分03秒。作品由艺术家、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洛杉矶Regen Projects画廊和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19年9月28日至2020年1月12日期间,呈现《马修·巴尼:堡垒》,展出巴尼2016至2019年间所创作的最新系列作品,这也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本次展览包括长达两小时的影片——呈现发生在美国爱达荷州锯齿山脉狩狼的故事,交织展现了与狩猎相关的神话传说和艺术创作。同时展出与影片相关的5件巨型雕塑、50余件雕版与电镀红铜版作品。

巴尼20世纪70至80年代曾在爱达荷州的首府博伊西市生活,该地区的偏远令其深受触动,诸如狼群放归等当地问题也开始在这样的语境下被探讨,产生了神话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堡垒》为该地区及其内部矛盾绘制了一幅肖像画。

500

马修·巴尼,《堡垒》(静帧),2018,影像,134分03秒。作品由艺术家、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洛杉矶Regen Projects画廊和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堡垒”(redoubt)一词有多种含义。首先,它指军事防御工事,尤其是孤立的土建工程。从这一基本含义出发,更抽象用于形容一种退避的心理状态,或某种意识形态、宗教或文化格外鲜明的地区。同时,艺术家在此还强调了名为“美国堡垒”的政治运动。这是一场由生存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发起的运动,该运动呼吁人们移居人迹罕至的美国西部,建立群落,共同遵循极右派的意识形态信条。这场运动的拥护者认为,美国文化已经腐朽和堕落,许多人选择居住在爱达荷州等偏远的乡下地区,与世隔绝,以追寻一种更纯粹、更符合道德主义的生活方式。(以上来自UCCA艺术家采访)

500

马修·巴尼,《射击台上的狄阿娜》,2018,电镀红铜板与铸红铜支架,139.7 × 114.3 × 114.3 cm。作品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提供。

当然,我们还想知道,巴尼这次在《堡垒》中饰演什么角色?

答案是他的「本色演出」,一个雕版艺术家。他在红铜版上雕刻出相应场景,并镀上沥青涂层。雕刻完成后,他将铜版带到电镀师的拖车/工作室中,电镀师将它们浸入电解液,化学反应导致红铜堆积,沿着雕版师刻出的线条生长。

500

本稿写得仓促,以后还想再探讨下巴尼的哲学观点——他那贯穿所有作品的姨妈巾(大雾)符号—— the Field Emblem——Situation,Condition,Production。果然,不当哲学家的演员就不是好艺术家呢。

最后,spRachel 想说第一次看到「悬丝」的英文“Cremaster”(源自希腊动词——κρεμάννυμι,提的第一人称动词变体),很自然看成 cre + master,也就是创造的大师和主人。巴尼确实是创造视觉世界的大师,是他所在那个世界的主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