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号房的代价:互联网的伦理边界究竟在哪?
前几天被爆出的“N号房”事件占据了这几天韩国新闻的头条。
“N号房”是一件发生在韩国,持续时间长达两年的性暴力剥削事件。从2018年下半年到2020年3月,犯罪嫌疑人赵某以“博士”的身份在匿名社交软件Telegram开设直播间和聊天室,大规模发布和销售性犯罪视频。“N号房”受害者受害者全为女性,甚至还有未成年和最小不过11岁的女孩,加害者数量最少有1万人。
这件事的恶劣程度在于:(1)光明正大的恶。Telegram是一款风靡全球的加密聊天工具,使用人数超过2亿,是一款较为大众的软件,并非地下的暗网。可以说上述所有的恶行都是在互联网规则内正常运行的。(2)近乎全民参与的癫狂。据韩国警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一年半时间内,有超过26万人观看过这些视频,考虑到韩国5164万人的人口总数,男性群体中平均每100人就有一人观看过视频,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活动了。
这次恶性事件暴露出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下的另一面:法律监管的空白,新技术应用下的伦理缺失,人性本恶在虚拟世界的放大。问题的暴露给每个从业者都提出了新的考验,站在20年代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给弱势群体建立足够的保护,自由并不代表无序。
(“N号房”主谋之一博士被捕)
N号房事件始末
据韩国媒体报道,“N号房”事件的起点是几个高中生在Telegram创建的1号房,理由是缓解压力。之后,由于色情内容的注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1号房逐渐扩张成了8个聊天室,因此被称为N号房。
与一般的福利分享群不同,“N号房”中的人们更热衷制造色情内容。他们的手法高度相似,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女性驯化为性奴。比如博士的手段是,在网上发布模特之类的高薪兼职,之后添加对方的社交账号。以填写简历为由接连掌握女孩们的身份证、个人照、住址、联系方式,甚至家人的详细信息。当对方把上述信息拱手交出时,等待她的将会是噩梦的开始……
这些受害者大多是中学生,她们被逼迫着按照指示拍摄并发送令人发指的变态视频。
这种独家色情内容的出现使得“N号房”获得了大量流量,也给运营者带来了牟利空间。很快,博士开始公开贩卖会员和晋级机会,比如在1号房发布预告,想看完整内容就要付费进入2号房,在2号房发布预告,想看完整内容就要付费进入3号房…以此类推,想继续,就必须支付25万-150万韩元(约8300人民币)。而最高级也是最昂贵的就是赵某亲自运营的房间。为了隐藏自己的踪迹,所有支付方式也全都是“阅后即焚”,买家们通过支付比特币进入房间,博士因此累计获利1.3亿韩元(约72万人民币)。
就如同滚雪球一般,“N号房”很快成为了在韩国男性群体中小范围流行的热词,很多人多方打听想要进入,或者看到其中的视频。据韩国媒体统计,累计共有26万人参与该事件。
扭曲的价值观
2019年,一名记者无意中发现了“N号房”的秘密。之后他连同2位大学生作为卧底一直潜伏在n号房内部。
由于该事件的隐秘性,以及运营者的反侦查手段,直到今年年初,该记者才收集到完整的证据链,将其交给韩国警方。
一桩震惊韩国的大案就此揭开大幕。
随着案情被媒体揭露,韩国民众被激怒了。截止3月23日,青瓦台的网站上已有超过150万人请愿,要求公布其余26万进过“N号房”的用户信息。韩国总统文在寅于当日下令彻查“N号房”事件,要求警方调查聊天群所有会员。3月23日,应民意之下韩国SBS《8点新闻》还直接公开了N号房事件主犯“赵博士”的长相和身份信息。
然而在汹涌民意下,互联网上还有另外一些声音:
(1)付了钱群却被封了,因此觉得买亏了的;
(2)认为新闻媒体报道是打了广告,开始搜寻相关视频的;
(3)因为有参与而开始删除Telegram账号的。
水面之下,依旧是暗流涌动。
反思:互联网的伦理边界究竟在哪?
正如现实社会存在法律,虚拟世界也有规则。这种规则大都建立在各家公司的体系框架内,经过多年与政府的磨合,建立了微妙的平衡。
Telegram算是一个例外。Telegram是俄罗斯富豪Pavel Durov创立的加密聊天软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Telegram就是为了隐私和安全而生的,绝不向任何势力妥协。
为了维持这一调性,Telegram在多个层面建立了制度:
(1)拒绝外部投资。为了避免公司因为股权变动导致方向改变,Telegram确立了免费、非盈利、永不销售广告、拒绝接受外部投资的四项原则。
(2)加密技术过硬。Telegram加密模式是基于256位对称AES加密,RSA 2048的加密和Diffie-Hellman 的安全密钥交换协议,安全程度很高。还经常通过悬赏的方式补漏洞,单个漏洞最高开出过50万美元的奖励,足见技术自信。
(3)阅后即焚。阅后即焚是欧美常见的社交方式,这点Telegram做的非常彻底,聊天记录不支持服务器保留;支持设定聊天记录定时销毁;支持一键删除账户,删除了账户后,所有相关的资料也都一并销毁。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对于个人隐私的极致保护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还吸引了一大批对软件安全性存在顾虑的用户加入。目前Telegram的用户数超过2亿。然而,如果当个人隐私与法律许可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呢?
“N号房”事件的发生给大众敲响了警钟,是坚持原则还是默许非法事件发生,成为了我们步入互联网时代25年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行业也曾面临阅后即焚app们所遇到的两难局面,就是心理咨询行业。因为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很多个体倾诉的,都是不被道德和法律所允许的秘密。一方面,咨询师有为来访者保密的职业要求,另一方面又有法律的尺度衡量。
相关伦理守则的出台解决了这一困境。根据《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心理师应清楚地了解保密原则的应用有其限度,下列情况为保密原则的例外:(1)心理师发现寻求专业服务者有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的严重危险时。(2)寻求专业服务者有致命的传染性疾病等且可能危及他人时。(3)未成年人在受到性侵犯或虐待时。(4)法律规定需要披露时。
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也并不代表无序。而随着“N号房”事件的发酵,对于虚拟世界的伦理守则也有必要被建立起来,这既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也是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