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进入意大利重灾区 工作难度超出预期

新华社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6,345 腾讯QQ QQ空间



  原标题:独家日志|中国专家进入意重灾区 工作难度超出预期

  截至17日18时,意大利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升至31506例,较上一日增加3526例,累计死亡2503例。

500

  17日,中国赴意大利医疗专家组从首都罗马奔赴疫情严重的北部城市帕多瓦。

  早春三月,阳光明媚,到处生机盎然。然而,专家组无暇顾及一路上的美景。

  3月17日 星期三 帕多瓦 晴

  意大利的疫情防控形势十分复杂,工作难度大,超出预期。

  一到帕多瓦,专家组成员就发现,意大利北部地区同样缺乏专业的临床医生和护士,尤其是有ICU经验的医护人员。

5003月17日,中国医疗专家组在帕多瓦开会,了解当地疫情,并部署后续工作。杨汇川供图

  专家组成员杨汇川告诉记者,意大利现阶段主要将重症患者送至医院治疗,而轻症患者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主要依靠基层卫生医疗体系。

  中国专家组向意方提议,应在疫情重点地区采取集中隔离。

  意方人员表示认同中方专家的建议,立刻着手改造传染病房的三级防护设置,提高公众和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

5003月16日,中国医疗专家组与罗马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临床专家交流。杨汇川供图

  罗马国家传染病研究所附属医院诊疗研究室主任尼古拉·彼得罗西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很赞赏中国同行提供的协助和信息共享,“我们非常需要中方的经验、专业的医疗技术和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中方医护人员。”

  专家组成员、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孙硕鹏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让大家建立了信心。比起意大利,中国人口更多情况更复杂,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初步成果。我们9个人代表的是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果,意方感兴趣或期待的正是中国抗疫的成功做法。”

5003月15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援意抗疫医疗专家组在进行直播。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考虑到意大利境内有大量华侨华人、中资企业员工、留学生、旅游滞留者等,专家组15日下午在中国驻意使馆专门开了一场线上直播,向他们介绍新冠肺炎的症状特点、预防知识、治疗手段等。直播观看量近70万,相关视频在多家国内外主流网站转载。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专家组成员唐梦琳说:“专家组在线上让旅意侨胞和留学生了解新冠肺炎,告诉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让大家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式直面严峻的疫情,打赢这场战疫。”

5003月16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万神殿前行人寥寥。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在罗马期间,专家组还赴罗马国家传染病研究所附属医院探望了1月底确诊的两名中国公民。二人现已在康复期。专家组认真了解了他们的诊疗和康复过程,并向救治他们的意方医护人员表达感谢。

  今后几天在北部重灾区,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考察收治医院,了解当地防控组织体系、救治流程和医疗资源配置等情况。

  专家组成员陆明说,深入抗疫一线,与意大利同仁并肩战斗,中国专家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500意大利那不勒斯女孩奥罗拉的漫画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唐梦琳特别提起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一幅漫画:在意大利地图两侧,左边的护士形象代表着意大利,右下角医生代表着中国。

  唐梦琳说,这幅漫画让她非常感动,仿佛看到了2008年汶川地震时意大利14名医学专家前往重灾区援助的场景。“作为四川人,很幸运能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来到这里回报过往。”

  浙江省医疗专家,出征!

500

  第一个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打前站”数日后,第二个中国专家组17日也向意大利“出征”了。

  该专家组由浙江省派出,浙江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裘云庆任组长,成员分别是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感染病科、中医内科、检验科、传染病防治等专业的专家。

5003月17日,浙江省组建的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出征前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郑梦雨 摄

  与专家组一同飞往意大利的还有一批由浙江省捐赠的医疗救治物品,包括呼吸机、监护仪、双通道输液泵等ICU装备各30套,便携式彩超2套,实验室检测试剂6万人份,还有一批防护物资、常用药品等共计9吨。

5003月17日,医疗专家组成员准备登上前往上海浦东机场的巴士。新华社记者 郑梦雨 摄

  “我们此次主要任务是把中国的防控经验带给意大利的同行,跟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分享,希望能让他们在防控过程中少走弯路。”专家组成员、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凌锋说。

5003月17日拍摄的医疗专家组乘坐的大巴。新华社记者 郑梦雨 摄

  专家组成员、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胡旭告诉记者,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很多成熟方案已经总结在各版诊疗方案中,专家组中很多都是临床医生,相信两国医护人员的深入交流一定会解决实际问题。

————————————————————

中国专家组在伊拉克做了三件事

中国专家组在伊拉克做了三件事2020年03月18日 16:22 新华网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7 腾讯QQ QQ空间



  原标题:通讯:中国专家组在伊拉克做了三件事

  新华社记者张淼

  每天在荷枪实弹的护送中出行,培训场外甚至传来枪声……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援助伊拉克新冠肺炎防疫专家组在巴格达的日常。开展工作10天,专家组正与时间赛跑,做三件事来帮助伊拉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协助防控疫情

  初到伊拉克抗疫,多少让人担忧。中国专家组领队陶中权第一时间向家人朋友传递了在巴格达的动态,只是“照片传回国内,连我女儿都十分惊讶:他们都不戴口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伊拉克初期防控措施滞后。

  自3月9日正式开展工作以来,中国专家组与伊拉克卫生部和疾控中心官员、世卫组织代表、实验室专家进行了大量技术性沟通,考察巴格达医学城医院。综合多方研判,专家组一致认为伊拉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有潜在风险:伊拉克缺少国家统一防控方案;疫情从输入性演变成社区传播,已发现和报告了无明确传播来源的病例;医院预防和控制感染存在薄弱环节,缺乏有效的社区控制措施。

  官方数据也佐证了专家们的发现——伊拉克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6日全国累计133例确诊病例,其中治愈32例,死亡10例。病例几乎遍布伊境内各省,呈多点暴发趋势。

  结合中国防控经验和伊拉克实际,专家组向伊方提出建议: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动员宗教领袖参与防控;出台国家新冠肺炎控制方案和临床诊疗指南;建立定点医院,设立发热门诊以及对发热病人的预检和分诊制度;建议利用CT筛查疑似病人,核酸检测作为最后的确诊方法。

  陶中权说,通过这几天的工作,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逐渐受到伊拉克政府高度重视,他们已经开始制定国家层面的防控策略和临床诊疗指南。

  在学校停课、禁止多国公民入境等多项措施未见明显成效后,伊拉克政府终于出台最严厉防控措施:各省间禁止交通和人员流动;首都巴格达17日至23日实施宵禁,此期间暂停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工作,停飞所有航班;赋予各省省长实施宵禁的权力。

  不惧枪声传递防护知识

  16日,中国专家组和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张涛一行来到巴格达东部的海法巴勒斯坦社区活动中心,向社区居民捐赠口罩并传授新冠病毒流行和个人防护知识。活动开始前,一声沉闷的枪声从附近传来,令现场人员颇为紧张。专家组应对疾病经验丰富,但没遇到过这种状况。

  面对充满疑惑的巴勒斯坦难民,中国疾控中心专家韩孟杰基于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给出了防控建议,并解释说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都是轻症,通过支持性治疗可以治愈,但年纪较大、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员应及早接受治疗。

  新冠肺炎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正确佩戴口罩和保持手卫生是重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徐永昊带领现场民众演示了“七步洗手法”以及正确佩戴和丢弃口罩的方法。

  “中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发展,中国经验值得学习!”伊拉克红新月会会长亚辛·艾哈迈德·阿巴斯在现场特地提出,希望中国专家组能为伊拉克红新月会的工作人员提供培训,将个人防疫措施传递给更多伊拉克民众。

  仅一周内,专家组对伊方医护人员、中企员工等开展了9场新冠肺炎防护知识培训,培训人员约400人。下一步专家组还将前往伊拉克南部四省指导中资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调查伊南部地区疫情,指导当地医疗机构做好防控。

  协助建立病毒检测实验室

  中国专家组16日还与巴格达医学城代表签署了防疫物资交接证书。陶中权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此次向伊拉克捐赠了一套核酸检测实验室设备,包括两台PCR仪以及5万份核酸检测试剂,将有助于伊拉克大大提升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实现早检测、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鸿辉说,通过核酸检测,可以判断一个人感染与否,从而及时做好隔离措施,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测,在其造成大规模传播前进行遏制,对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伊拉克亟须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巴格达医学城在48小时内就完成了实验室的基础改造。数天来,杨鸿辉与其他两名专家全力协助安装实验室设备,强化实验室防护措施,完善样本接受流程。

  “伊拉克有核酸检测技术,但缺乏将技术应用于检测的能力,伊拉克整个国家只有巴格达中央实验室可做核酸检测。”杨鸿辉认为伊拉克受制于核酸检测能力和试剂数量,检测人群极为有限。

  杨鸿辉说,每轮核酸检测需要经过样本灭活、自动化取样、核酸提取、扩增反应等步骤,4到6小时可获得结果。

  中方援助的核酸检测实验室预计将于下周完成初测并投入使用,这将对伊拉克扩大检测人群、弥补检测漏洞有重要意义。(参与记者:白平)

————————————————————

日媒:中国教育机构发生巨变

  

日媒:中国教育机构发生巨变

  原标题:日媒:中国教育机构发生巨变

  日本《日经商业》网站3月16日文章,原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中国教育机构发生了巨变  中国的《史记》中有形容福与祸的表述,大意是福祸如绳子般纠缠在一起。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祸”降临在了中国的服务产业,但“福”也同时来到这个领域,这就是不需要人与人接触的互联网服务。在这里,以我供职的对外经贸大学为例,向大家介绍中国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的。

  在中国,人们应对危机的速度非常快。1月26日,我就收到了延期开学和禁止返乡学生回学校的通知。一周后,学校正式决定在新学期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进行远程学习。随后,新学期按原计划于2月24日开始。

  学校要求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使用微信进行学生管理与教学。由于我指导的学生需要尽快提交硕士论文初稿,所以我不仅通过邮件和短信,还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论文指导。实际上,除了讲课和指导学生,对外经贸大学校内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也非常迅速。我虽然从2002年就在北京的大学开始教书,但这几年的变化尤为明显。比如,每学期末学生都需要提交小论文。学生在系统里上传论文后,由机器进行自动检错查重,如果查重率超过40%,那么学生就难以毕业。受此次疫情影响,教育机构的互联网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作者西村友作,陈洋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