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洪水传说到抗疫中的东西方制度

从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中国果断地采取了武汉封城的策略,随即,各地也纷纷实行封锁区域、禁止人员随意流动接触等各种措施,有力地防范了疫情扩散。事实证明,政府的及时下令和各地的通力行动,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配合,共同打造了阻止疫情传播的安全堡垒。

面对危机,中国已经提供了答卷,但是当病毒已经向世界各国传播的时候,各国的答题过程却不那么尽如人意。西方向来是以“民主自由”自诩的,但是问题就来了:面对病疫大传播时,是政府为了安全限制自由正确,还是人民愿意冒着危险保留自由正确?

意大利刚刚宣布全国封城,但是仅仅是城市之间限制流通,城市内部却没有严格要求,等于城市里依然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其他各国更不用说了,连要不要求带口罩还在争议中呢。面对政府限令,西方民众本能地反应是“你无权限制我的自由”而不是“为了公众利益应该这么做”。

其实这种东西方对灾害之前防御措施的不同心理源远流长, 甚至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例如东西方神化传说中都有大洪水的描述,虽然当时人类面对的灾害类似,但是应对手段却截然不同,其中反应出的各自理念与今天颇有遥相呼应之势。

按照《史记卷二•夏本纪》原文: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 …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这里反映出的几个特点:

1.当尧和舜需要选人治水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独断地自己直接指定人选,而是先征求了大家的意见,最后选定了鲧和禹;尧甚至在下属的意见和自己不同时,仍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任命了鲧,充分说明此时采用民主集中制,下属们可以发表意见,然后由尧舜来拍板决定。

2.禹接受了舜的命令,并且得到了各方的支持。治水工程是一项公众参与、统一指挥的集体劳动。禹命令诸侯和贵族发动服劳役的人来投入工程,工程所需的粮草工具必然是统一征集和调配的;而且禹拥有一定的决断权,能够在诸侯之间调富济贫,没有各方尤其是势力强大诸侯的听命,他是做不到的。

3.禹的治水过程有着非常详尽的实际描写:他先发动了人手,然后测定地形地貌,树立标志,调集资金,深入各种不同的地质区域,配备了测量工具,疏浚水道,种种实际工程涉及到的细节都一一记录,它更类似于一部实际工程操作记录,而不是注重情节、却对实际细节无知的虚构故事。

就在前不久,中国成功申报了良渚世界文化遗产,而良渚文明中,正好包含了一项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为大禹治水的传说作了实际的背书。

良渚水利工程遗址距今4700-5100年,比传说的大禹治水甚至还要早约一千年。它由11条水坝遗址组成,分为南部的低水坝群和北部的高水坝群,能拦蓄13平方公里的水面,总库容量约4600万立方米,分别约为杭州西湖的1.5倍和4倍,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

良渚外围水利工程示意图

尤其是经过精确测算,所有坝体的土方量总计为288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土的开挖、运输、填筑需要3个人工计算,建筑全部11条坝体大约需要860万个人工;若由1万人来建造,大约需要连续不断工作两年半;如果考虑到古城和水利系统的总工程量的话(约1005万立方米),则需要几十年时间。

良渚水利工程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即使大禹治水是传说,它也是有着实际发生的事件作为根据的,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不惧天灾,不认天命,团结一致,为了改变命运奋起拼搏的历史。

         而关于诺亚方舟的神话,在西方文明的记述中,《圣经-创世纪7》写到:

13 神就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

14 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

15 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

16 方舟上边要留透光处、高一肘.方舟的门要开在旁边.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

17 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

22 挪亚就这样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

《马太福音24》:

38 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   39 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上帝认为除了诺亚一家,其余人等尽皆有罪,因此,他只告诫了诺亚让他造船。但是,这么大的一艘方舟,按照圣经的描述和后来学者们的考证,至少4万吨以上,从备料到技术,是诺亚一家几个人能完成的吗?这条方舟那么大,别人不可能看不见。他们又在建造期间干了什么?

         诺亚有没有提前告诫他们上帝要发洪水淹没大地呢?圣经里虽然没有直接写诺亚的预警和人们的不相信,但是描述了“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可见即使众人看到了方舟,也没有引起关注,而是照常生活,自然更谈不上团结一致帮助造船了。

         所以在这里,建造方舟面临着和今天欧美各国一样的难题:防备灾害来临而付出牺牲和努力,还是认为灾害不存在或无甚紧要而听之任之?

         尽管西方鼓吹民主是普世价值,全民投票是最好的统治和管理制度,但是这篇诺亚方舟的故事却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不是。

只有诺亚知道灾害会到来,因为他有上帝告知这么一条特殊的信息渠道,但是别人没有,所以绝大多数人出于自己的生活常识不相信他的预警。可是特殊信息渠道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在神话里是上帝不允许,在现实中是有限的社会资源(硬件条件为金钱、设备、教材等,软件条件为人脉、教育、地位等)不允许,注定了掌握特殊正确信息的只能是少数。

         具备了特殊信息渠道(或特殊技能)的少数对决没有正确信息的多数,谁会赢?

         在电影里,大家都在嘲笑诺亚的荒谬,自然也就没人帮他建造方舟,民主在这里起不了作用。帮助诺亚的只有他的家人,老实说笔者很怀疑他的家人们是否也相信诺亚的预警,或者他完全是靠身为家长的权威才能驱使家人投入到这一劳心劳力又费钱的工程中来。

诺亚建造方舟   15世纪末德国绘画

         按照民主制度这个庞大工程会被完全否决掉,但是按照现实诺亚一家自己也干不了。有民主没独裁,集体决定不造方舟;有独裁没民主,以人间的状态,诺亚动用不了社会的人力和资源,单凭自家的力量依然无论如何也造不成方舟;但是人家有神啊,可以从更高一级的维度直接解决一切,只不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上帝不肯承认他插手了,所以圣经只好含糊其辞,一句“他都照样行了”应付过去,让读者觉得上帝的预警才重要,而造船没什么问题,轻轻松松就解决了,但其实后者才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部分。

所以今天欧美的防疫就像当年的大洪水,在民众没有亲身体会到灾害会有多么严重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实施行动的,反而会因为政府的防疫要求损害了个人利益而抱怨连连;但是因为民主自由,政府也没办法,反正最后结果来了,大家一起承担责任就是了。

中国的大洪水,中国人民群策群力战胜天灾;而西方诺亚方舟靠人间的民主自觉是完全行不通的,好在有上帝的预警和神通,它还是成功了。就是不知道这次病毒传播,能不能再出现一个神迹,让大家顺利渡过难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