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战争最近的几天
我为什么要去?
2016年,在意大利交换学习时,假期有机会出去玩。我打定主意要去与意大利隔海相望的巴尔干半岛走一圈:原因其一,我可能毕生也不会再去这些小众的旅游国家;原因其二,我对于南斯拉夫这个已经解体的国家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对于南斯拉夫的好奇最初源于这两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这是两部描绘硬汉英雄形象的二战游击队题材的电影。如果观众姥爷没有看过电影,至少也听过《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吧。
那年7月中旬,我完成了一次让我十分难忘旅行(其中大部分时间是我一个人)。我从意大利东北部进入巴尔干半岛后南下,途径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首都)、杜布罗夫尼克(克罗地亚)、萨拉热窝(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首都)、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首都)、索菲亚(保加利亚首都)几个城市后,到达希腊的塞萨洛尼基、雅典、迈泰奥拉。回程北上阿尔巴尼亚,经过贝拉特、地拉那、都拉斯,西渡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的巴里、那不勒斯,最后回到意大利北部。
在这个旅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萨拉热窝和贝尔格莱德这两个城市。因为在那里,我更多看到的是一张张的战争剪影,那是我至今为止离战争最近的几天。现在,我将我的所思所想汇报给各位观众姥爷。
萨拉热窝,我看到了什么?
我是先来到了萨拉热窝,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我穿越了。在萨拉热窝火车站前有张冬奥会的巨幅广告牌,这张广告牌的文字和图案是用颜料直接画在金属看板上的,由于时间久远已经锈迹斑斑。我当时在想,这多么像我小时候(90年代末)见过的那种广告牌啊。只是后来我才知道,这张广告牌的诞生时间比我想象得还要早,萨拉热窝冬奥会竟然是1984年开的。这个国家首都交通枢纽外的这张三十多年未变的招牌,保留正是这个国家历史上高光时刻。除此之外,我一路上还看到了陈旧的城市建设和年久失修而显斑驳的建筑,老旧的有轨电车和扒在车尾车钩上的小孩。这点点滴滴似乎都在说明,随着南斯拉夫在上世纪末的陨落,萨拉热窝也渐渐沉沦。
但历史远不止如此,南斯拉夫内战中,萨拉热窝坠入深渊,走向苦难。后来我了解到,由于穆斯林族和塞尔维亚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南斯拉夫为阻止波黑的独立,萨拉热窝在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三年多的战争。电影《桥》和《瓦尔特》的导演,就死在了这次战争中。尽管已经结束了二十年,战争的痕迹依然在这个城市中到处都有。这也成为我来到萨拉热窝的意外收获和最大震撼。楼房墙面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不少地方还保存着迫击炮留下的弹坑,还有一些公园里立着战争死难者的墓碑。在这些平常在博物馆或者荧幕上才能见到的遗迹前,我好像能感觉到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呼啸的炮弹在身边炸响,击碎了楼房的玻璃,射杀了鲜活的生命。在这里,战争就真实地发生在你家的楼下,你可能每天都要面对不长眼的枪弹,经历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死亡威胁。战争啊,多么可怕。
如今萨拉热窝仍处在复苏中,但从文化体验上来说,萨拉热窝的多彩多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这座城市也真正体现了巴尔干作为欧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这里有山有水,这里有伊斯兰的清真寺,同时也有基督教的教堂。这里的一切,建筑、饮食和人民,让你觉得是在欧洲,却也像在亚洲。作为欧洲火药桶,这里有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杀事件的现场。当年,正逢演瓦尔特的演员去世,我还顺着游击队英雄瓦尔特的脚步,巡礼了电影中出现的一些场景。
贝尔格莱德,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和波黑穆族作战的是当地的塞族武装,他的后台就是贝尔格莱德。我从萨拉热窝离开后,就动身前往贝尔格莱德。两个首都之间,虽然相隔不远,然而交通却十分不便。飞机太贵,没有铁路,只有每天一班时间还不合适的客运大巴。我只好坐拼车的小面包车,不过还好是点对点的接送很方便。不过这样经过过境,总给我一种偷渡的感觉。可以看出,过了这么多年,两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仍然不畅通。
说起贝尔格莱德,中国人最先想到的事件,应该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1999年时我还小,不过炸馆事件还是在我心里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我专门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到贝尔格莱德郊区,去探访了中国使馆的遗址。我去的时候,正好是你懂的访问塞尔维亚过后不久,他也去了使馆遗址悼念烈士,那里新建起了一块纪念碑。当我走在这块已经是草坪的遗址上,感到心情很复杂。离开时,我发现中国使馆旁边就是日本大使馆。我想,北约的地图怎么不把日本使馆“标错”,而恰好把中国使馆“标错”得这样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贝尔格莱德的战争遗迹和萨拉热窝比起来,是另一种类型。科索沃战争时期(就是南联盟使馆被炸的时期),南联盟军事部门轮番被北约空袭。贝尔格莱德市内还保存着国防部大楼被炸毁留下的残垣断壁。这时候,我感觉到的是民族和国家整体的无力感,自然地让我有一种亲临旧中国的感觉。
贝尔格莱德和萨拉热窝比起来没有那么多样的文化,最值得称道的景色就是萨瓦河和多瑙河交汇畔的一片公园绿地。要离开塞尔维亚了,我到了贝尔格莱德火车站,让我惊讶的是我国绝大多数县级火车站都比这个国家首都的车站要整洁有序。在车站碰到的塞尔维亚大妈热情地跟我聊天,还说西方人介入并扩大了南斯拉夫地区复杂的宗教和民族矛盾,导致许多历史悲剧。我现在还记得塞族大妈跟我说“我们国家以前的名字叫南斯拉夫”。一个团结的国家解体后,每个民族都留下了严重的战争创伤…
背景
本文的南斯拉夫,特指存续于冷战时期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它由六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各个共和国语言、宗教、民族各异。作为一个不结盟国家,南斯拉夫算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异类。它执行了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比如在50年代开始就允许私人和外资开办企业、雇佣劳动等。以至于中苏论战时,中共在九评苏共系列中专门有篇文章《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抨击这种政治路线。当然,当东方大国走入改革开放年代后,南斯拉夫成为了第一批学习榜样。那时,在强人铁托执政的岁月里,南斯拉夫人民在和谐的民族关系中享受着社会主义阵营中相对富足的生活。和东西方均有联系的南斯拉夫,电视、汽车等大件在普通人家也比较普及。然而,铁托去世后,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渐渐激化。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十多年里,在南斯拉夫这片土地上,各个加盟共和国为独立或统一爆发了民族的冲突、激烈的战争,乃至血腥的屠杀。
P.S.
部分资料参考维基百科。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本文所述历史、地理和政治相关内容可能并不准确,请读者自行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