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郡县制一些小背景

 看到一个帖子,讲现在中国郡县制与社会最新发展的思考,文章写得很专业,挺好的,也学到不少。谈谈简单感想。       

最近在读 钱穆先生 的《中国经济史》,现学现卖讲讲郡县制产生的背景条件。

钱先生书里说,中国上古时经济模式主要是井田制,商周出土文物可以探寻到。井田制概况说就是9块田地按九宫格排列,每块田地约百亩,中间的1块田是官家的但由农民负责,其余8块田是给农民自种,官府只收1块田的粮食。这9块田外围就是土墙,也就是阡陌纵横的由来。当时封建分封上百个国,每个国都不大,方圆百里即为大国,里面都是阡陌纵横,大家都不见面,也是“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不相往来”的由来。后来随着耕具发展、水利发展,慢慢就把阡陌打开,把国与国相连。这时候有个外力促进了国与国联合,就是狄戎的威胁。

      狄戎是什么呢?钱先生说狄戎也是华夏血脉,上古时种地的华夏人是国,在田地周边游牧打猎的是狄戎,后来随着井田越来越多,就和狄戎产生了空间资源冲突,斗争不断,作为守方国与国就联系起来了。

到了春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就是砸烂阡陌,把土地兼并联合收拢,又有韩国渠水利,使秦国强盛最终统一六国。进而演变到郡县。

     何为郡县?在早期,郡比县要小,郡字来看就是在君之旁,属于国都附件的小块地,县通悬,意指远方的管理机构。

    好啦,先讲到这。回头接着看书。

   作为一名在县里的公务人员,我想说的是,大历史如何发展我们看不透,但具体到老百姓。其实就是吃穿用住行,这5个方面决定了历史发展,管理架构发展。不论是流动社会、还是农业社会,都是围绕这些慢慢演变的。国家现在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看到现在生活便利了,是国家巨大投入和科技进步的成果,所以我觉得现在流动社会的管理需求,可以通过科技进步而改变很多机制体制。就像户籍、纳税、社保、公积金、个人信用、交通物流、都是再改变而且变得比西方都好。现在很多时候困扰群众的是房产、子女教育、养老、就医。这个就是我们各级政府都关系的问题,等到都能很好的解决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管理模式还是很灵活很高效的。

所以我觉得,有人能够高屋建瓴,着眼长远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好事,但也必须要有人踏踏实实做事情,从实践中出真知,在群众反映中出办法。这才能长久。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