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发展
良渚文明被发现以后,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太湖流域如此发达的国家型文明在中国古籍中居然没有记载,而且这个文明在4000年前居然神秘的消失了。历史上的良渚人与良渚文明到底是消失了还是迁移了呢?从考古证据看至少良渚文化没有消失,良渚玉琮的形制被广为流传并延续至今,饕餮纹(神人兽面纹的简化版)更是被之后盘踞中原的夏商所继承、传承。有学者认为,古籍传说中的蚩尤就是某一代良渚人的首领。笔者认为蚩尤的蚩字就是最早的禹字,两字都是描写蝉蜕的过程(虫子从甲壳里爬出的过程)。良渚玉器中大量出现的山(叉)形玉,就是代表“蚩”。
结合笔者此前的观点,笔者认为继良渚文明之后在中原地区出现的夏朝、商朝都不同程度的继承了良渚的文化。第一个国家的建立除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国家治下全体人民能否统一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毕竟不同部落(方国)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信仰、生产方式等等障碍,单纯通过战争的手段可能短期内达到“共主”的目标,但国家成立的条件则要严苛的多,毕竟这个思想是很难统一的。任何一个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都必须回答人民的共同关切,即人类哲学上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其实全世界的神话传说、宗教都是因为要回答这三个问题而被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么,在夏朝建立时期的统治者能够回答这三个问题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吗?他们的答案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而这个答案就是中华文明以玉石、丝绸文化为载体的生死观,即使用玉石模拟蝉衣使人达到长生不死或者灵魂升天(不灭),人死后可以在天庭享用陪葬品,贵族或者部落首领灵魂升天后成为神仙并拥有无上法力,活人可以通过祭祀继续供养在天庭的祖先,被祭祀、供养祖先的法力与祭祀的虔诚,祭品的数量、品质相关,天庭的祖先可以使用法力反馈人间,这就是最初期的皇权神授。贵族死后在天上成为神仙,而普通人死后的灵魂则成为鬼,鬼依然要祭祀,否则他就会回家捣乱,比如传承到现代的民间巫术“戳撞克”就是认为有家鬼或者外鬼附身于某人身上作祟。玉石、锦帛的使用、佩戴在当时一定是被统治集团垄断的,而只有使用、佩戴、陪葬玉石、锦帛的统治者才可以凭借玉石、锦帛的神力在死后升天成仙(神)。这个由生死观推导出的世界观在大禹死后最终完成,所以中国神话体系中天庭的主宰被称为玉皇大帝或者玉帝即禹帝。大禹的儿子启借助大禹生前巨大的威望,成功将死后的父亲封为天庭的最高神,启凭借拥有对大禹(玉帝)的祭祀权及被祭祀的玉帝对祭祀者的庇佑,拥有了人间的最高权力。而其他贵族(生前可以用玉)死后也可以封神,不过没有玉帝高级,在天庭被玉帝所统治。启使用丰富的祭品、隆重的祭祀仪式供养成神后的祖先并享受祖先保佑。其他贵族的祭祀仪式的规格则不能高于启,而平民的祖先根本就无法成神,这样皇帝以下的贵族、平民就永远无法拥有反抗统治者的能力了,因为你家上边(天上)没人,或者你家上边的人没我家的厉害。中国封建社会将政权称为庙堂、社稷,就是代表了皇帝拥有祭天的权力,享受上天的庇佑,所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间的战斗力与天上神仙的加持之力。商灭夏之后,这种祭祀的规模更是空前的宏大,作为最高级祭品的人牲(异族、敌国俘虏)使用的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夏商两朝“事鬼神”太过,社会无法承受,所以周朝的统治者更改了“皇权神授”的学说为“皇权德授”,从周以后国家祭祀虽然隆重但祭品就比前两朝就差多了(但周朝加强了祭祀等级的管理并被包装成了“礼”),而玉石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君子与德行的代表,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不管是商汤征伐夏桀还是武王伐纣一定都会宣称是由于对方不敬天神,自己是替天行道的。但是,商的祖先契(XIE)本就是辅佐大禹治水的功臣、贵族,在夏朝的祭祀体系之中商人的祖先早已被封神,所以商朝统治者继续祭祀自己祖先就可以了,但周朝的初期统治者深刻的意识到这个体系的欺骗性与脆弱性,所以周皇室又做了很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统一思想工作:编写《易经》代替(统一)古老巫术的占卜;重新赋予玉石以君子、德行的寓意;重新解梦,毕竟神仙与鬼魂的说法的根源在于解释梦境;采取分封制。但是,肉身借助玉石、锦帛得以升天的传说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皇帝对不死的追求依然执着,所以有了后世秦始皇对长生不死的现世追求以及汉代贵族对灵魂升天(使用金缕玉衣与锦帛包裹尸身)的向往。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平民中产生的精英有了现实中参与政治的追求,精神上也有了长生与死后成仙的欲望,周朝统治集团顺势进行妥协,于是平民中的聪明人可以成为依附于贵族的“士”,可以用玉与帛,可以追求长生成为方士,所谓的周公解梦其实就是周王朝的权力再分配。但最底层的平民死后仍然没有成仙的权利,不仅无法成仙保佑子孙,有的人自家的鬼和外边的鬼还会来骚扰他们,怎么办?还是要给平民一点活路的,于是符箓被发明出来。我们的祖先因为解释梦境发明的仙鬼,并因此给出了人死后到哪里去的答案。贵族生前可以“鼎食”、佩玉、穿着丝绸、饮用茶叶,死后用玉,并通过鼎、玉石、锦上边刻画(铸造)的图画、符号、文字或者玉石琢磨的形状产生的神力达到长生与成仙的目的,而赋予平民的护持法器就廉价的多了-----------桃符。 占卜的文字刻画在龟甲与兽骨上,记录事情的文字用墨写在竹简上,而护持平民不被鬼骚扰的符箓则被刻画(书写)在桃木片上。人类很早就发现人体大量失血会导致死亡,人死后面色会蜡黄不再红润,先民认为血液也拥有神力,因此血液与红色成为了生命的象征,可以对抗肉体死亡防止魂魄出窍,并进一步演化为代表血液的红色拥有了震慑魂魄(鬼魂)的神力。但用红色的血液描绘图案、符箓、文字在干了之后并不明显,于是他们用红色的朱砂来代替血液,比如“陶壶朱书”。而朱砂很贵重,只能贵族使用,平民就只能寻找替代品,于是就在红色的桃木片上刻画、书写图画、符箓并称之为桃符。这种拥有红色与特殊符号的东西就具有了一定的神力,可以驱鬼,而桃符慢慢又演变成了专门驱鬼的桃木剑与阻挡恶鬼进宅的春联,所以春联的纸张要用红色的。
笔者前面论述过,鬼是远古先民从解释梦境的过程中发明出来的,其实这里边是有一个漏洞的,人死后会灵魂出窍变成鬼魂,并可以进入我们的梦境,那为什么我们在梦境中也可以见到活着的人呢?为了掩盖这个漏洞,古人又继续认为活人也是有魂魄的,后世又慢慢演变为三魂七魄之说,当某个人偶尔失神,那他的魂魄就是进入了另一个人的梦乡了。
修正弹道首发于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