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悬案告破,背后的刑侦技术堪比科幻大片
1992年3月24日夜晚,原南京市医学院的大四女生林伶被人以残忍手法杀害。凶手先用钝器击中她的头部、对她实施性侵后,把她按进了窨井中。
△ 1992年7月4日,南京警方在扬子晚报发通告悬赏万元缉拿“南医大杀人案”凶手
时隔28年,2020年2月23日,警方终于将犯罪嫌疑人麻继钢抓捕归案。
据邻居介绍,凶手麻继钢平时与街坊四邻关系都很好,喜爱养狗,好读《圣经》,乍一看真不像坏人。按常规的推理方式,很难将他划进嫌疑人范围。
这次之所以能追查到他,一方面有赖于公安部门多年来不放弃追查真凶的坚持,另一方面靠的是先进的刑侦科技。
此次南京公安应用了DNA检验重要手段——Y-STR家系排查技术(男性家谱排查系统),通过与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留下的DNA比对,确定其身份。
上一代DNA匹配手段,只有测到嫌疑人本人时才能确定;而新一代Y-STR家系排查技术,可以锁定嫌疑人的家族范围。
这次正是因为凶手舅舅麻某的DNA与证据高度吻合,警方才顺藤摸瓜抓到麻继钢。
DNA技术近年来在案件侦破中屡立奇功:
不仅让中国警方抓获了潜逃23年的杀人犯劳荣枝、帮韩国破获了电影《杀人回忆》原型“华城连环杀人案”,还让美国警方时隔四十年后抓住了著名的“金州杀手”。
△ 左至右:劳荣枝,“华城杀手”李春才和“金州杀手”迪安杰洛
上世纪70-80年代,迪安杰洛(DeAngelo)在被称为“金州”的加利福尼亚州犯下12起谋杀案、至少45起性侵案和100起以上的入室盗窃案,而且杀人手段极为残忍,人称“金州杀手”。
△ 死在“金州杀手”手下的部分受害者
据说当年案发地区人人自危,很多人晚上抱着枪睡觉。
虽然迪安杰洛多次作案,但除了大概的外貌特征,被害人难以向警方提供更多线索。
多年后,警方将嫌犯遗留的DNA信息上传到一个开放的在线基因数据库网站,先锁定了嫌犯的远房亲戚,再通过绘制家谱才查到迪安杰洛本人,此时他已经72岁。
△ 正义虽然“迟到”了,却没有缺席
当年难以抓到迪安杰洛的原因,可能是他当过6年警察、具有强大的反侦察能力。若不是因为DNA数据和分析技术的成熟,这个禽兽可能到死都不会被制裁。
△ 当年的“金州杀手”
“金州杀手”案件及其侦破过程相当传奇,HBO甚至开拍了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
根据法国犯罪学家埃蒙德·罗卡提出的“罗卡定律”,凡是实施犯罪,必有痕迹留下。
从取证、追凶到庭审,刑侦技术一直在凶案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神探李昌钰说过:“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物证联结系统将是21世纪破案的新方法。”
影视剧中有不少与现实呼应的例子,也反映了刑侦科技的威力和未来趋势。
关于“取证”,美剧《犯罪现场调查》(CSI)中有一个故事,也与DNA有关,但更加复杂。
第四季第23集,一位女性在深夜路上遭人性侵,还差点被杀害。她机智逃脱后报了警并指认了犯罪嫌疑人,但精液DNA证据却显示是嫌疑人兄弟作的案。
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警方发现嫌疑人身上竟然有两组DNA——他在给自己的患白血病的弟弟捐献骨髓时,因为手术流程问题,体内带上了弟弟的DNA。
其实犯罪嫌疑人早就知道自己的奇异体质,靠着这一“天赋”他奸杀女性,并自信地认为自己不会被定罪。
科学调查确认了这个特殊的“奇美拉现象”,最终找到真凶,并将他绳之于法。
除了可提取DNA的毛发、血迹、精液外,犯罪现场还有指纹、凶器、弹壳、脚印、纤维等材料;这些都容易被目击者破坏或被凶手伪造,记录和还原真实的犯罪现场就成为破案的重要一环。
科幻剧《机器之心》中,2048年的警察都要与一名机器人搭档查案。
因为在犯罪现场,机器人的记录更加精准。
△ 《机器之心》中的人形机械警察多里安
其实这种办案方式也正在走进现实。英国杜伦大学的法医学教授Mehzeb Chowdhury博士提出利用机器人成像系统MABMAT调查犯罪现场。
这种机器人设计灵感来自NASA的“好奇号”火星车,装载有360度全景相机,可以拍摄高分辨率的现场照片和视频,并转换成犯罪现场的360度全景版本,保证作案现场的信息可以有效保存。
△ MABMAT成像系统
最关键的一点是,法庭上的陪审团可以通过VR眼镜,在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中真实了解当时的场景,避免因为伪造的证据和照片影响判断。
△ MABMAT成像效果
这样的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只有299英镑,约2700元人民币。
VR还原犯罪现场的技术在国内也有应用,而且就是用在庭审环节。
2018年3月1日,张明明故意杀害女友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检察官运用“出庭示证可视化系统”,让证人董先生戴上VR眼镜,回到虚拟的案发现场。
董先生戴上眼镜后,用手柄控制方向和位置,大屏幕上的“案发现场”开始转动,犹如3D电影,再加上证言陈述,现场人员无不震撼,同时对案发情况也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 头戴VR眼镜的证人董先生,在法庭上通过“出庭示证可视化系统”还原案发现场果 图源:新京报
不仅要锁定案犯,更重要的是抓到嫌犯,将他绳之以法。
《蝙蝠侠:黑暗骑士》中,蝙蝠侠有一套“顺风耳”系统,平时藏着掖着,在追击小丑时不得已而用之。
这套系统接入了哥谭市所有市民的手机信号,从而实现定位跟踪功能。
翻拍自港片《跟踪》的韩国电影《绝密跟踪》里面,警方则专门有一个“监视班”,负责追踪嫌疑人下落,监控摄像是常用工具。
有时候他们甚至可以跟随一个嫌疑人的踪迹,摸到整个犯罪团伙的窝藏点。这两种追踪方式在实操中威力绝伦。
说到高清摄像头和智能人脸识别,我们的“天网工程”可是相当厉害。
“天网”的建成有赖于算法在近几年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图像识别领域和语音的深度学习算法先后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通过摄像头识别人脸具备了可实现性。
在过去的这十年间,中国已经安装的摄像头数量接近2亿,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根据研究机构IHSMarkit估计,与天网结合的动态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准确率已高达99%。
被称为“罪犯克星”的张学友,在自己演唱会台上唱着《如果这都不算爱》,台下几位警察就带走了一名犯罪嫌疑人。
此人开车近100公里来看张学友,在检票口时,摄像头的人脸识别系统就将他的相貌、穿着乃至身份证号一一认清。
△ 买了一张门票,收获一副手铐
美剧《疑犯追踪》中,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技术是阻止犯罪,维护正义的关键技术。
这套系统还能随身佩戴,2018年开始中国警方就引入了墨镜形态的人脸识别设备。
郑州铁路警察首先应用上了这种设备,通过“面部识别”来核查乘客身份,甚至抓捕犯罪嫌疑人。
不过这还并非刑侦科技的最高境界。
在斯皮尔伯格的科幻悬疑片《少数派报告》中,一家名叫“犯罪预防局”的机构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他们提取三名特异功能者的大脑影像,就能预判哪些人近期会犯罪,提前抓捕。得益于此,2054年华盛顿的犯罪率几乎为零。
△ 阿汤哥查询未来几天的犯罪情况
《少数派报告》的“犯罪提前精准预测”有望成为现实,芝加哥警方三年前就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犯罪可能发生的地点。
这项技术效果明显。据媒体报道,芝加哥自1月至7月的枪击案件相比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9%,谋杀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至33%,杀人事件最高减少了18%。
无论当代还是未来,无论科技进步到什么水平,都会有禽兽出来搞事情,人性中的恶没那么容易克服。
但也正因如此,正义才始终与科技联手,成为悬在罪犯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