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却秦~宜安之战战术细节

秦始皇即位之初秦国已经占领上党,太原盆地和河内(河北平原东南部,今河南北部的安阳,鹤壁一带),从西面和南面包围赵国。秦赵两国在河北平原的国界是漳河~黄河。赵国国土还剩下两大部分,黄土高原上的雁门,代郡,云中北三郡以及河北平原中部。河北平原中部地区又被滹沱河分为北部的中山国故地,南部的邯郸地区。
两国的战争主动权完全在秦国手中。理论上秦国有三条攻击路线。一,从河内北共漳河防线,进攻邯郸。二,从上党长治盆地出釜口陉东攻邯郸。三,从太原出井陉,南攻邯郸。
公元前234年,秦军走一,三路线攻击赵国。秦军之所以没走路线二,大概是有心理阴影了。从秦召王开始,胡真,王紇,蒙骛三将都载在路线二上。三战全败,秦国在这条路线上丢了几十万人。
秦军主力走井陉,攻击滹沱河一线的赵国宜安诸城,并没有立刻南下邯郸。主要是顾忌赵国北三郡由李牧统帅的边军。秦军在观望李牧的反应。如果李牧回援,则秦军放李牧过滹沱河决战。于野战中全歼赵国最后的主力。如此对秦国最有利,秦国将一战灭赵 。如果李牧不回援,那么秦军主力将南下邯郸,与南线秦军合攻邯郸,吃下邯郸地区。如此,赵国就成了加强版的中山国。
李牧回军却不援救邯郸。直接停在滹沱河北岸修筑防线,做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这也是李牧的兜底安排,如果赵军战败,赵国将被迫退到滹沱河以北。如此可以有备无患。秦军自然想和赵军决战。因此秦军加大了对滹沱河南岸赵国城池的攻击力度。这么做一举两得:如果迫使李牧出来决战最好。典型的围点打援。如果李牧铁了心打持久战,那么就顺势扩大自己的纵深,以备于李牧的对峙。秦军孤军深入赵国,后勤补给全靠井陉。为了和李牧对耗,秦军派出一部分人加强井陉的防御。
秦军不知道自己的计划完全在李牧的算计之中。李牧根本没想防御,在修工事的同时派出一部军队在井陉口附近的萆山(今石家庄鹿泉区抱犊寨)埋伏。利用赵军本土作战的优势全歼回防井陉的秦军。然后打着这部分秦军的名义,攻占井陉口。俘虏秦军的辎重和后勤人员。又打着秦军后勤人员名义轻易的攻占秦军设在宜安的大营。秦军全部辎重和大本营就这么轻松落入李牧手中。正在攻击肥累城的秦军回师反攻大营。李牧坚守不战,完全没有后勤补给的秦军,迅速丧失战力,被李牧和信都(今邢台)方面的赵国援军轻松全歼。在全歼北线秦军之后,李牧立刻率领赵军帅骑兵奔袭邯郸城下秦军。出其不意,与邯郸守军里应外合,于邯郸城下全歼南线秦军。如此两路秦军被李牧打得灰飞烟灭。
总体而言,在下认为李牧的水平略高于白起。李牧打仗靠算,宜安之战,秦军的心理,战略意图和战术安排全都被李牧算得一清二楚,然后做出针对性的安排。李牧的战术安排毫无破绽,天衣无缝。哪怕是在滹沱河构造防线也是赵军对秦军常规战术(李奢,廉颇都是这么个打法)。而白起打仗靠骗。长平之战无论是攻击长平邑还是在空仓山上假装囤积辎重其实说到的就是骗人。这么做多多少少有些刻意,并不像李牧在宜安之战中那么自然而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