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应该更多的走出象牙塔,把研究写在大地上、群众中、历史里

这篇文章从《柳叶刀》27名科学家谴责“新冠病毒人为研发”的阴谋论说起(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0_02_19_537243.shtml)。

这个阴谋论在国际上最重要的受害者是中国、是中国武汉病毒所,但是柳叶刀27名科学家中没有中国人。我不得不说中国科学家在普罗大众的科普、舆论和表达立场上,做得极其失败。

500

我从自身经历三个例子说。

1. 百年一遇

大概2008年,在那个公知横行的年代里,有这样一种说法:“我只生活了20年,为什么看见了无数的50年一遇和百年一遇。” 这个说法在网上流传了很多年,那时候我还是本科生,没有能力解释这件事情,直到我上了博士之后。博士期间我专门研究了一下,于是在知乎详细解释了这个概念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此后,网上我在也没有见到那么心机的说法了。每次有洪水灾害的时候,知乎的那个问题就会阅读量暴增。

我觉得做研究做工程的人,将这类概念交给媒体和大众的时候,一定要承担起科普的责任,否则一定会被曲解甚至刻意抹黑。

2. 《Nature》说中国植树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

这是2019年9月《Nature》的News栏目里面,一个外行记者写的文章。但是网上迅速展开了对中国植树造林的讨伐, 甚至我们专业的微信群里面也开始讨论植树的问题,开始担心植树影响水资源了。 但是《自然》的文章里面的内容根本不能支持标题上的论点。 无论是我们专业人还是网友都没有认真看文章,检查文章引用的研究,就开始大发议论。 于是我就写知乎批评见《自然》就下跪的和原作者的不专业。

500

除了对中国人科普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告诉《自然》,你的报道是不专业的,是偏颇的。 因为文章的主题虽然相关但不是我自己专业,我一直期待我们的专业人能写文章反驳《自然》,但是我联系了好几个科学家,试图让他们写文章反驳,但是他们都没有兴趣。于是我只好搜文献自己操刀反驳。 虽然最后反驳的评论被《自然》刊载出来了,但是因为已经错过了新闻最初的热度,没能起到更大范围舆论纠偏的作用。

3. 新冠病毒的名字让别人随便起。

2020,新冠病毒出现一来,海外媒体大量使用“中国病毒”, “中国新冠病毒”,“武汉病毒”等等字眼,甚至有用“中国人病毒”,“中国的病毒”(Chinese Virus)这种词。这一类名称都非常不专业,有的媒体别有用心。 至少《科学》,《新英格兰医学》和《柳叶刀》都使用“2019 新冠病毒”,但是BBC, CNN,等等都用那些错误的——就连《自然》都用“中国病毒”和“武汉病毒”这种名称。 这种事情当然要有人站出来说话,于是我联系和几个人,想一起写评论给《自然》,改正那些不正确的用词。 然而,我联系的人都拒绝了,有的不想参与,有的觉得自己不是这个专业的。 我只能独自操刀发邮件给《自然》。

500

500

我写的评论标题是“错误的病毒名字刺激了恐华症患者”(Careless virus names stoke sinophobia),网页版标题“停止使用污蔑性的名称描述2019新冠病毒”(Avoid stigmatizing names for 2019 novel coronavirus)。好在最后的《自然》刊载了评论并作出了反应: 从此以后不再使用那些错误的名称。  

我更关心,《自然》杂志网站上的实时更新内容过去曾经使用了错误的名称,已经2月9日以前的报道都使用了错误名字,这些错误能不能修改过来。最后编辑给的回复是:下不为例,但错了改不了,只能是“历史的局限性”了。不过借网友的话:“不是历史的局限性,而是你自身的局限性”——因为同时期的《科学》,《新英格兰医学》和《柳叶刀》都没有这种所谓局限性。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的科学家太注重从科研的项目和成果(其实就是发文章)来看评价,这样只能是把科学锁在象牙塔里面,无法接受阳光雨露,也无法承受风吹雨打。既要做研究,也要承担社会科普的责任;既要做好自己的研究,也要必要时候打抱不平,与错误的人和观点斗争。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