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16

黄帝对高加索和西亚欧洲的影响,欧罗巴人种向东发展,一部分进入印度,一部分被尧舜时期在帕米尔的炎黄子孙俘虏。商朝打击鬼方,鬼方西迁形成卡拉苏克文化。从黄帝到卡拉苏克文化,是形成图兰人中的过程。

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萨尔马特人、马萨格泰人、塞种人,都是血缘成分或多或少的图兰人种。

鲜卑击败匈奴,到柔然退出蒙古草原,再到契丹,蒙古帝国,蒙古语系的人们不断向西扩散。古代有自立门户的习俗,游牧民族的这个现象保留的较晚。因为元朝时期蒙古语族的环境优越,各地散落的人口大量增加,在明朝初期形成西部蒙古。

西伯利亚名称的由来,应该是早在鲜卑时期蒙古语族就来到失必尔。

17、西伯利亚名称的来历

可以明确的是——西伯利亚是沙俄遇到西伯利亚汗国(失必儿汗国)后引用的名称。西伯利亚汗国(1460年—1598年),又称失必儿汗国。首府成吉-图拉(今秋明城附近)。16世纪初移驻卡什雷克城(又称伊斯凯尔城,或西伯利亚城。位于托博尔斯克近处)。

西伯利亚名称的由来,应该是早在鲜卑时期蒙古语族就来到这里,并且命名失必尔(鲜卑 锡伯 西伯)。

18、塔塔尔和欧洲鞑靼人的来历

柔然自称檀檀(即大檀),塔塔儿就是柔然的一支余部。欧洲的鞑靼一词,应该与柔然西迁有关。

汉字“鞑靼”一词的由来,历史上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是突厥时期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部落,应该是柔然在呼伦贝尔一带的余部。

因为都是蒙古语族,7~8世纪以后,室韦逐渐被称为达怛(元代译作塔塔儿),其他大小部落也纷纷以达怛自称,这是达怛与室韦互相融合的反映。柔然阿瓦尔人到蒙古帝国时期和早已进入中亚到欧洲的蒙古人种,共同形成欧洲称谓的鞑靼人。今天中国西部的塔塔尔族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以后陆续从现在俄罗斯(前苏联)统治下的喀山、乌法、斜米列齐、斋桑等地迁来的。

因为汉文记载和汉人学者的误传,在东亚地区成为了操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民族的代称,并从此词发展出来两个含有贬义的词汇如:鞑虏和鞑子。

①唐末,漠南鞑靼数万之众被李克用父子招募为军进入中原。同时,九姓鞑靼则据有原回鹘汗国腹心地区鄂尔浑河流域。契丹崛起到建立辽代,辽代和金代到南宋末期,蒙古高原的人也有向西迁徙的,因此欧洲知道契丹的名称最早应该来自鞑靼人。

②鞑靼之名,始于唐代。但鞑靼一词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当时源自柔然的别名大坛、坛坛,北齐与隋朝通过室韦知道鞑靼。阴山以西有九姓鞑靼,在呼伦贝尔有三十姓鞑靼。人们认为他们是柔然余部。

鞑靼人(塔塔尔部)的兴起早于蒙古人。鞑靼人在辽代契丹人和金代女真人的统治后,大部分融入了形成中的蒙古人,成为蒙古民族的主要来源之一。古代的九姓鞑靼部(塔塔尔部)是一个多民族的部落集团,里面既有说突厥语的部族,也有说蒙古语的部族。说突厥语的鞑靼部西迁路线有两条,一个是伏尔加河流域,另一个是叶尼塞河流域。迁到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人结合原来这里说突厥语的钦察人、伏尔加保加利亚人形成今天喀山鞑靼人,而留居叶尼塞河的鞑靼部人则和当地阿尔泰人、哈卡斯人融合形成西伯利亚-叶尼塞鞑靼。被成吉思汗征服后迁往俄罗斯的鞑靼部人,他们迁徙的时间大约是中国南宋末期。广义鞑靼包括室韦、林木中百姓与汪古部。

③塔塔尔是鞑靼的转音词。

原名为塔塔尔部,本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族部落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732年突厥文《阙特勤碑》,称Otuz-Tatar(三十姓鞑靼),系概称突厥东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语族诸部,当因其中Tatar部最强故有此名。735年的突厥文《伽可汗碑》还载有 Toquz-Tatar(九姓鞑靼),谓其曾与Toquz-Oghuz(九姓乌古斯)联合反抗突厥。8世纪中叶,九姓鞑靼又与八姓乌古斯联合反抗回鹘,其活动地域已到色楞格河下游及其东南一带。此后,鞑靼人逐渐向蒙古高原中部、南部渗透;840年回鹘汗国的灭亡和回鹘西迁,为他们提供了更大规模地进入大漠南、北的机会,“达怛”之名开始出现在842年的汉文文献中。唐末,漠南鞑靼数万之众被李克用父子招募为军进入中原,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权力角逐。同时,九姓鞑靼则据有原回鹘汗国腹心地区鄂尔浑河流域。随着鞑靼人取代突厥语族部落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体居民,鞑靼一名也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各部(包括非蒙古语族部落)的泛称。

阿兰夫人的来历:

《史集》记载,豁罗喇思与弘吉剌惕是同一祖先,都是迭儿列勤蒙古的分支,阿兰夫人出自豁罗喇思部。

《秘史》记载:“豁里剌儿台蔑而干的(妻子)巴儿忽真豁阿在豁里秃马惕部的阿里黑兀孙地方生下了名叫的阿阑豁阿女儿”。

有研究认为,“豁里剌”就是唐代贝加尔湖南部敕勒的三姓“骨利干”,“秃马惕”是唐代的“都播”。《辽史》称之曰阻卜,《辽史·文学上·萧韩家奴传》:“阻卜诸部,自来有之”,指出阻卜部族是早就存在的。有考证认为:阻卜是拓跋的转音词,卜音读跋,今土默特人仍读卜为跋,阻卜为拓跋之裔。

《秘史》:

朵奔蔑而干问道:“你是什么人”?那人说:“我是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我穷困地走着。你给我些鹿肉,我就把我自己地这个孩子给你”。

以前朵奔蔑而干生前所生下的两个儿子,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暗中议论自己的母亲阿阑豁阿:“咱俩的母亲没有(丈夫的)兄弟、房亲,也没有丈夫,却又生下了这三个儿子。家里只有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这三个儿子是他的儿子吧?”

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这个名字应该是这个仆人父亲的,这个仆人是什么名字已经难以考证。

史集记载,巴牙兀惕部是属于迭列斤蒙古。

注意,《史集》记载,薛灵哥河,今作色楞格河北,还有巴儿忽惕、豁里、秃喇思部落,秃马惕是巴儿忽惕的分支{这是不准确的}。巴牙兀惕和巴儿忽惕应该是不同的部落,这是许多写史弄混的。

想一想为什么愚鲁的孛端察儿有孛儿只斤这样的后代

阿阑豁后来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名叫不忽合塔吉,一个名叫不合秃撒勒只,一个名叫孛端察儿蒙合黑。

注释:

不忽合塔吉—《元史太祖纪》作博寒葛答黑。“不忽”,意为“公鹿”。

不合秃撒勒只—《元史太祖纪》作博合睹撒里直。“不合秃”,意为“有公牛的”。

孛端察儿—《元史太祖纪》、《宗室世系表》作孛端叉儿。蒙合黑—意为“愚鲁者”。

他们在阿阑豁阿死后,兄弟五人把马群、食物等分了。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只,四人各自分取了一份。认为孛端察儿蒙合黑愚弱,不当作亲族看待,没有分一份给他。

第24节

孛端察儿没有被(哥哥们)当作亲族看待,便说道:“我还在这里住什么?”

他骑着一匹患脊疮的短尾、黑脊青白色马出走,说道:“(走出去)死就死吧,活就活吧!”

顺着斡难河水的流向,纵马而行,来到了巴勒谆阿剌勒,在那里搭了个草棚住下。

注释:巴勒谆阿剌勒—《元史太祖纪》作“八里屯阿懒”。“阿剌勒”,意为岛或俩河汇流处形成的半岛地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