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风暴(细胞因子风暴)产生机理和防止办法探讨

最近,炎症风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因为许多新冠病人并非死于病毒,而是死于炎症风暴。由于炎症风暴的临床医学检测特点是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12、IFN-α、IFN-β、IFN-γ、MCP-1和IL-8等迅速大量产生,所以又名细胞因子风暴。在炎症风暴中,病变细胞和健康细胞一并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无差别猛烈攻击,极易造成各种器官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类似严重感染性休克等,从而死亡。

 

目前,医学界对于炎症风暴如何发生的尚不清楚,也并非体弱多病或者老人儿童就容易出现,相反,平时身体健康的人出现炎症风暴的比例还多一些。换言之,似乎是每个人本身的特殊体质决定了炎症风暴容易出现与否,但究竟是怎样的体质,也是非常模糊。产生炎症风暴后或出现产生炎症风暴的迹象时,现有治疗手段主要包括:

 

1)抗休克治疗(治标,先保命):输液保障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2)支持和对症治疗(恢复体力):常规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

3)抑制过多的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产生(治本,求康复):临床多采用适当剂量和疗程的激素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自由基清除剂(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E)等;

4)抗体中和细胞因子风暴(精准治疗):针对升高的细胞因子通过单克隆抗体中和起作用,防止重症化和死亡。

 

显然1),2),3)这些都是被动的善后手段,4)项虽然有效,但目前主要靠康复者捐献血浆或血清,数量很有限,能够获益的患者很少。那么,到底炎症风暴的触发机理是什么呢?怎样预防(未发生的)和缓解(已发生的)炎症风暴呢?以下为我的一些理解和推测:

 

其实,炎症风暴对于一般人并不罕见,只是日常病变产生的炎症风暴只是针对小范围的次要组织,不会危及生命,也没有什么后遗症,所以少人关注而已。举个例子,一个典型的普通病毒性感冒流程如下:

 

第一天,着凉,打喷嚏,此时属于将感未感状态,如果注意保暖和休息,有机会及时截止;第二天,开始流清鼻水,而且不能停止,这是感冒感成的标志,保暖和休息已经不能阻止病情发展;第三、四天,病情明显加重,大量浊鼻涕流出,还可能伴有咳嗽,痰多,低热,乏力,精神差等症状;第五天,开始好转,症状改善,一般不再发热;第六天,大部分好转,精神和体力也开始恢复,但鼻水可能还有残留;第七天,完全痊愈,和未病时一样。

 

一般认为,患病毒性感冒时吃药只能改善症状,让人没有那么不舒服,而不能缩短病程,该病几天还是要病几天。病后会产生对该种感冒病毒的抗体,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由于能引起感冒症状的病毒有上百种,这个抗体对于以后几个月不患感冒并没有多大帮助。

 

那么对于普通感冒而言,免疫系统的有效反应是从哪天开始的呢?我认为,应该是从第五天,症状开始改善算起的。这表明免疫系统已经识别了这种新病毒,产生了有效的抗体,实施了精确的打击,因此病情消退得很快。所以,免疫系统有效反应的标志是产生大量针对该病毒的有效抗体,并投放于病毒集中的部位。

 

那么在有效反应之前,第三、四天那些症状是什么反应呢?其实就是局部的小规模的炎症风暴,或者说是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和混乱反应。如果仅仅是杀死病毒和被病毒侵蚀的细胞,这个数量和人体细胞相比是很少很少的,不会产生大量的浊鼻涕和痰液,也不必发热乏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当免疫系统检测到病毒和病变细胞达到一定数量,而自身还未能识别,产生针对性的有效抗体时,会采取一种极端的自杀式保护措施:调动巨噬细胞等到病变部位,不管是否病毒和病变细胞一并消灭,这过程中也会杀死许多健康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尸骸”,才形成浊鼻涕和痰液需要不断排出。普通感冒过程中产生的炎症风暴,只是针对上呼吸道的粘膜等组织,只会造成不舒服,不会危及生命,容易修复也没有什么后遗症,所以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而已。至于发热和乏力,也是身体一种极限的自我保护,及提示病人要多休息。

 

通俗地打个比喻:炎症风暴相当于发现有敌人活动,但不知道是什么敌人,多少敌人,只知道敌人大致的位置,于是就向这个位置乱放一通枪炮,自然会伤及无辜,造成己方大量损失。而发热等相当于挖战壕,筑工事,只是一种通用的防御措施,并无精确的针对性。

 

因此我们不能将出现发热等症状,就认为免疫系统开始产生作用了。因为此时的启动只对一些很轻的传染病和很低的感染量有效。正如火力侦察和战壕工事只能吓退和阻止小股敌人,而无法抵御和歼灭敌人的大部队。还是前面总结的:免疫系统有效反应的标志是产生大量针对该病毒的有效抗体,并投放于病毒集中的部位。因此一个典型的普通感冒病程,免疫系统真正有效启动是从第五天症状明显改善开始的。

 

由此可见,要尽量避免炎症风暴对身体重要器官和功能的损害,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尽量减少万一感染时初始感染的病毒数量;

2.    尽量延长病毒繁殖的周期,降低病毒增长的速度,为免疫系统有效反应争取时间;

3.    尽量缩短免疫系统识别新病毒和产生大量针对性的有效抗体的时间;

4.    如已发生炎症风暴,则应设法降低风暴的强度,防止免疫系统再次紊乱,保护重要器官和组织,同时也要保证病毒被有效清除。

 

下面逐条来看如何实现:

 

如果初始感染量足够小,就有可能在病毒数量增长达到刺激炎症风暴的水平时,免疫系统已经准确识别并产生大量针对该病毒的有效抗体,精准地消灭病毒,从而避免了过激和混乱的免疫反应,也就是炎症风暴的发生。

 

对一般感冒而言,如果感冒后能自觉单独吃饭,使用自己专门的餐具和水杯,同时避免和其他人面对面近距离交谈,就能避免至少80%以上的感染其他人的机会。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强得多,自然不能仅仅采用这些方法。但聚餐仍然是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景,吃一次饭放倒一桌人的例子俯拾皆是。这说明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方式和普通感冒很相似,依然是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口腔分泌物传播,这种传播方式能带来最大的传播病毒数量。相对地,担心随便吸口气就会染病无疑是过分紧张,除非是小型密闭空间(例如电梯或小房间等)内恰好又有个新冠患者,否则即使吸入病毒,数量也是很少的。这样少的病毒很可能远未增长到身体的炎症反应时就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抗体消灭,这就是那些“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形。

 

本次疫情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远比SARS时严厉,譬如要求所有人在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戴口罩。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很多人并没有准确理解这些措施的实际作用是什么。戴口罩最大的作用其实是防止和尽量减少患者或潜伏期感染者对外输出病毒,保护健康人不受感染其实只是其次。因为毕竟患者和感染者还是很少数,尤其在湖北省以外地区,普通人遇到一个新冠感染者的机会仍是很低的。但新冠比SARS麻烦的地方就在于潜伏期长而且具有传染性,潜伏期内甚至发病后许多人都没有发热等明显的病征,难以简单迅速地识别和隔离,所以只好要求全部人都戴口罩。明白这个道理,普通人就不必为口罩的防护性能不够高而焦虑不安。

 

如果以1月23日武汉封城为界,之前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对疫情的防控基本处于松懈放任的状态,之后急转直下,几天内就全国动员,全民皆知,达到很严厉的程度。在这种形势下,可以预期1月23日以后的感染者,尤其湖北省以外的感染者绝大多数是以轻度感染为主,这些人的病情普遍会较轻,预后良好,不必过于担心。湖北和武汉的主要问题还是病人太多,医院收不过来,许多人在家自我隔离,造成对家人的感染。但由于社会流动性基本降为0,这种居家感染的人数也是有上限的,最多为封城之前的四五倍,现在应该到顶了。至于封城之初许多普通感冒患者涌去医院造成的交叉感染,数量估计不是很多,因为当时已经采取了个人防护措施。这个病毒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仅仅通过空气传播就放倒一大片有防护的人。

 

另外,多喝水,经常保持喉咙湿润应该有帮助。除了鼻,口腔也是空气的主要入口和病毒传播的重要通道,而且开口比鼻腔大,也没有鼻腔曲折。如果喉咙干燥粘液少,不能粘住病毒,由此入肺的机会就很大。正如日本医生所言,每15分钟喝一小口水,可以将粘在喉咙的病毒吞下肚,让胃酸将其破坏,就不会伤害肺部。

 

实现第1条是最重要的,而且最有现实可行性。实现其他3条,目前而言还没有明确有效又简单易行和低成本的办法。不过我认为维生素C(VC)对后面3条都有不小作用。

 

首先维C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是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鲍林的发现和主张,也是我本人实践的经验。尽管后来另外一些研究否认这种作用,但这些研究是否纯粹严谨的医药学,其中有没有商业利益的原因,大可质疑。一般地,医药学研究相比物理学和天文学等牵扯的利益复杂得多,物理学和天文学几乎可以肯定是没有什么商业利益的,但医药学显然不是,需要尤其小心。莱纳斯•鲍林以其一生的名誉去大力宣传维C对感冒的疗效,至少是出自真心诚意,显然不是由于商业目的。试想,如果VC这样普通和廉价的药物都能治疗感冒,那药厂搞那么多花样还有人买帐吗?还怎么赚钱?这可能才是后来一些所谓“研究”的真正目的。

 

维生素C对于许多种病毒具有抑制其活性,减慢其繁殖速度的作用,因为维C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是病毒讨厌的不利环境。同时,大剂量的维生素C(500mg-1000mg)能有效帮助合成抗体,激活白细胞,全面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此外,维C具有抗氧化作用,当患伤风感冒时,中性白细胞会释出大量氧自由基及氧化性物质,从而引起相关症状,而白细胞内的VC则能阻止这些有毒物质跑到白细胞之外。感冒时白细胞内的维生素C浓度会大量降低,如果补充大剂量维C,则能维持白细胞内VC的浓度,减轻症状。换言之,维生素C对2.,3.,4.条都有积极效用,而且其副作用很小,供应充足,价格低廉,超过每天1000mg的摄入量时,还可以通过注射或点滴维C溶液来避免某些肠胃不适的反应。

 

另外,今年1月底,武汉大学药学院的丁虹教授就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里,推荐新冠患者服用甘草酸二铵进行治疗,据称使用她的配方的几十个患者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无一例死亡。甘草酸二铵主要起到的是调节免疫系统,避免过激和混乱反应的作用,也就是第4.条的作用。但甘草酸二铵需要医生处方开具,运用上不够方便。丁教授所推荐的四个方案里面也有维生素C的方案。她的四个方案如下:

 

【丁虹具体方案】

 

甘草酸二铵:发热急性期使用。主要目的,代替皮质激素对抗病毒引起的“炎症瀑布”,改善急性期的发热、咳嗽等症状,症状消失后,可停止服用。

 

用法:一天三次,一次三粒;高血压患者慎用。

 

维生素C:急性期及康复期使用,主要目的,清除氧自由基,抵抗有害因素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加速组织修复。

 

用法:急性期,0.5g-1.0g/天;康复期:0.1-0.3g/天,可一次服用,也可分三次服用。根据每个人胃对维生素C的耐受度。

 

辅酶Q10:急性及康复期使用。适应症:心血管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肝炎,如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癌症的综合治疗,能减轻放疗、化疗等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

 

用法:根据说明书。

 

芦丁:急性及康复期使用。维生素P属的一种,在体内能增强维生素C的作用和促进它在体内的蓄积。可维持血管弹性,降低其通透性,减少其脆性,促进细胞增生,防止血细胞凝集,以及降压、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用法:见说明书。但芦丁有比较高的过敏发生率,可引起咳嗽,因此,服用后咳嗽加重者停用。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