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22天后,翻出了武汉这些镜头

我打小就怕武汉人。

讲话总是很大声,聊天也像是在吵架。

有时候突然冒出来一句"劳资信鸟你滴邪",很可能只是因为在感慨人生。

发音却抑扬顿挫,令人望而生畏。

500

《我的兄弟叫顺溜》

后来去武汉读书,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也是吵吵闹闹。

因为建高架建地铁的关系,街道上总是冒出很多围起来的施工点。

整日里叮叮当当、乒乒乓乓地响个不停。

早上过早,夜晚烧烤,就更不说了,都是扯着嗓子喊。

一句话总结就是:

除了大半夜,武汉好像就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

谁能想到,这份感觉如今竟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那些有关武汉的电影。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部最具武汉特色的片子。

画质变了,时间变了。

不变的,是同一座城。

>>>>狗日滴《万箭穿心》

武汉,汉阳。

人前,马学武是武汉特种汽车制造厂的厂办主任,有头有脸的人。

人后,他却被强势的妻子李宝莉处处压制。

500

500

他是个脾气好,爱面子,又有些懦弱的人。

可是,到了李宝莉嘴里,就变成了窝囊废。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渐渐地,马学武对这段婚姻失去了指望。

懦弱、好面子的性格,又让他断然不可能拉下脸来和李宝莉商量,说什么你对我好点。

那便怎样?那便只好去外面找咯。

500

没想到,这事儿被李宝莉给发现了。

这李宝莉也是个狠人,看见两人进宾馆开房后,她竟然选择了报警。

她大概是想用愧疚感把马学武栓一辈子。

可万万没想到,结局却往她完全相反的方向一路走到了黑......

500

本片在影迷群体里其实还蛮出名的,豆瓣至今仍有8.6的评分。

电影有两个版本,一个普通话版,一个武汉话版。

两者的区别嘛,我举个例子来说吧。

在下面这张图中,李宝莉正听见屋外的搬家工人在嘲讽她。

普通话版本是:不要脸!你再说一遍?

像是她要冲出去跟人家理论。

500

武汉话版本(原版)是:个XX养滴,你再说?

像是她要冲出去跟人家打架。

虽然都是表现不快,但这情绪的层次却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500

电影的主要看点有三:故事、表演、武汉的影像记忆。

前两个咱就不多说了。

豆瓣网友的两句短评形容得很形象:

500

500

via K、her²

再便是对汉阳地区的记录。

这是我目前看到过的,最能精准地抓住武汉特点的电影。

首先当然是武汉人变化多端的方言。

光表现愤怒情绪的就七八种:

狗日滴、你莫挨劳资、个榜麻养滴、个XX养滴、捏嗯嘛、你么意思撒、稀烂......

500

你还能看到前文中所说的"拆拆建建";

500

也能看到熙熙攘攘的汉正街,以及那些忙碌的扁担。

在武汉,挑货的人被称作“扁担”。 

汉正街,曾经的全国小商品市场第一街。

除此之外,《万箭穿心》对那个年代的还原也十分到位。

布景、服装、流行文化......

在电影中都还原得很好,但不抢戏。

你甚至能听到偶尔开过镜头的三轮车里,放着周杰伦的《东风破》。

500

>>>>无奈的《江城夏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武汉有个很美的别名。

江城。

早在唐代,就有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长江携着汉水穿武汉中心而过,形成了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故而因此得名。

500

因为妻子病重,临时前想再见此前离家出走的儿子一面。

已经阔别武汉40年之久的乡村教师李启明又来到了这座城市。

在一名老警察的帮助下,儿子的去向渐渐明朗。

500

但,女儿李艳红在武汉的处境却让李启明忧心忡忡。

当年,她只身来到武汉,为找哥哥,也为梦想着在这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却成了如今的夜总会小姐,过一天算一天,不知未来在何方。

500

田沅(原名田原) 饰 李艳红

本片的导演是王超。

这部电影同样也是他一直所关注的边缘人物题材。

有关他们的迷茫,有关他们的挣扎。

500

武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尽管片中角色都说着武汉话,导演也在片中故意保留了很多现场原声。

不过,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人物,哪里都是一大把。

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长江上的汽笛声。

片子的开头就是李启明坐船来到武汉,中间也多次出现长江上的场景。

汽笛声可能不算武汉的特色。

但长江上的汽笛声,确实是武汉人最常听到的声音之一。

特别响。

50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片名取得很美。

江城,夏日。

感觉会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或明媚或忧伤的故事,正如很多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

但在武汉,实际上夏天只有三个字:

热死人。

500


>>>>娄烨的《浮城谜事》

电影取材于天涯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名为《看我如何收拾贱男和小三》。

原故事的内容基本如标题所示,是个情感纠葛故事。

一对看似和睦的中产阶级夫妇,早已有名无实。

丈夫却是个欲望大得吓人的渣男。

不仅在外养着小三,还养着他和小三的儿子。

更夸张的是,这哥们有了原配和小三后,还在到处拈花惹草。

这位小三也蛮牛X。

她想借原配之手除掉那些小四小五,竟然主动去和原配交了朋友。

还设套让她看到了丈夫的出轨......

500

除了被设置成了故事背景发生地,这片子与武汉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本来这故事就已经够狗血了。

娄烨又在其中加入了凶杀和讽刺的元素。

凶杀案、富二代、拾荒者、有良心但困于现实的警察......

他想拍出一幅众生相。

500

就我个人的观感来说,娄烨算是成功了。

在这部电影里,他的个人风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那场凶杀戏,就拍得极为精彩。

暴雨,树林,追逐,女人的愤怒,女人的慌乱,女人的尖叫。

鲜血四溅,惊鸟掠过。

与娄烨的手持拍摄相得益彰,美得让人心慌。

500

他所想要展示的众生相,也确实做到了。

一位女学生的车祸背后,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凶手。

500

>>>>明媚的《桃花灿烂》

关于武汉的电影,好像总是些伤心事。

《桃花灿烂》也是如此。

但这部电影不同在,伤心之前的故事,还算是美好而温暖的。

故事发生在武汉的70年代。

高考制度恢复的前夕,两个住在铁路边的年轻人相爱了。

其实也算不得年轻。

当时的周韵27岁,郭晓冬也已经31岁了。

不过放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看起来倒也并不让人出戏。

两人常常沿着铁路一起走回家,还相约一起考上长江对面的武大。

500

500

只可惜造化弄人,两人你不说我不说,又碰上了一些误会。

便痴痴缠缠遗憾了一生。

她去了武大,他留下来继续做着码头装卸工......

500

整个故事其实有些过于苦情了,但导演拍得很真诚。

不知道是胶片的关系还是摄影故意做成这样,镜头里的武汉被拍得很美。

人在画中也像极了咱们见到的那些老照片。

仿佛也让这个故事多了一些让人入戏的可信度。

500

>>>>《一个人和一座城》

央视出品的纪录片。

一共17集,分别由不同的作家讲述他们笔下的那座城市。

相比于咱们常见的科普人文类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视角就显得更加私人。

也更加饱含深情。

武汉,则是由作家方方来讲述。

你几乎能以肉眼看出她在说起武汉时的欣喜与热爱。

在她看来,武汉这座城市的所有,都与长江、汉江息息相关。

武汉最初的繁华,就是从堤上开始的。

从古老的长堤街,再到后来的民主路、江汉路、解放大道、建设大道......

武汉就像一幅画卷,就这么被缓缓展开在人们眼前。

500

在片子里,方方还讲了很多独属于武汉人的趣事。

比如武汉人有夏天里在街道露宿乘凉的习惯。

有时候两家人睡在一条街上,半夜有人起来去完公共厕所后,回来会上错床。

第二天醒来,发现睡在旁边的人变了,便开始吵架。

500

方方,《万箭穿心》《桃花灿烂》就是改编自她的小说

>>>>现在的武汉

前段时间,一则2分钟的武汉城市宣传片刷屏了。

已获授权 视频作者微博:@XXTEE

就像片子里说的。

疫情期间的武汉,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空无一人的街道、城市,远远看上去仿佛是一座模型。

省图书馆前,鲜花堆起来的"过年好"也显得十分凄惨。

平日里总是吵吵闹闹的武汉,变得静悄悄了。

在无数人心中代表着生活气息最浓的这里,像是变为了一座空城。

早点摊没了,夜市也没了。

晚上七点,像凌晨三点。

500

我以前从不觉得自己爱武汉。

如今它突然大变样,却实实在在地让我倍感心碎。

原来,那些曾经会让人觉得厌烦的热闹和喧嚣,正是武汉的一部分。

500

上海援卾医生钟鸣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段很动人的话。

被问及疫情过后最想做什么,他说:

我想平常地上一天班,平常地过一个周末。

我肯定还要来武汉。

我要大口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

我也是。我相信很多人也是。

期待着早日能摘下口罩,自由地走在武汉的大街上,小巷里。

听听那熟悉的喧闹,看看武大那漫天的樱花。

(武汉)

武汉莫慌

我们等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