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中国空军的21世纪20年代(4)对地打击机队

解放军空军从成立之初就处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之下,尽管我们师承于有浓厚“双发轻型轰炸机”情结的苏联空军,但我们倒是没学这个,空军更多的是强调国土防空和夺取制空权掩护我方地面部队。

我国空军早年间引进了图-2和伊尔-28(轰5),在50年代的平叛作战中,中国空军的对地打击能力首次展现出了其重要的价值。

但实际上,随着上世纪70年代伊尔-2、伊尔-10强击机的退役,而强-5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空地协同作战之需,实际上中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进入90年代,中国空军的对地打击能力随着强-5的大批量列装和改进有所提高,但强-5毕竟只是歼-6基础上开发的对地攻击机,载弹量、航程,生存力方面都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尽管当时还专门为提高强-5部队的生存力,开发了强电-5这样的随队干扰电子战飞机,并终于在21世纪给强-5装上了像样的光电观瞄系统和激光制导弹药。

但是这种飞机实在是过于老旧,改进余地十分有限,终究无法适应21世纪的战场环境。

在强-5之后,空军没有迎来一种与之性能特点相似的轻型攻击机(强击机),实际上取代它地位的是歼轰-7。

500

500

歼轰-7和苏-30是我国空军装备有较强对地打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的开端,尽管歼轰-7当年在研制阶段曾经向空军领导夸下海口“和F-15E具备相当水平”,但实际上我们当然知道这终究也只是当初的美好期望而已。

我军21世纪头十年采购了大批苏-30系列战斗机,这其中苏-30MKK火控系统对地攻击部分实际上相当于苏-24战斗轰炸机水平,应该说这也是苏联解体前最先进的一套对地攻击的机载火控系统了。

再加上随苏-30MKK系列,我们一起引进的大量空对地弹药,可以说这种机型也塑造了我军对于打击任务的很多习惯做法。

在对地打击能力方面,我军由此进入了新时代。进入21世纪,苏-30MKK的机载电子设备已经显得有些落伍,对于这种飞机如何进行后续改装,将会是一个问题,因为我军不大可能引入俄罗斯的苏-30现代化改进方案,那么苏-30MKK、MK2在中国的后续改进会怎样进行,就很值得我们观察了。

不过,这方面也有一些问题,这就是作为我国空军主力战斗机之一的歼-11B战斗机基本没有投掷精确制导对地攻击武器的能力,其火控系统的对地攻击相关的功能也非常有限。

500

500

这与该机研制的时间节点要求过于急迫等方面有关——这就带来了一个结果,就是该机迄今为止对地攻击武器还是只有无制导炸弹和火箭弹,与歼-10A、歼轰-7A等同时代研制的机型现在对地攻击武器配置的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歼-11B战斗机对地攻击缺陷的弥补,现在看来也是20年代中国空军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现在看, 歼-11B研制的时候尚算先进的雷达、航电系统等在即将到来的周边对手空军三代半战斗机换装潮面前,也显得有些落伍。

而歼-11B和歼-11、苏-27SK等这些已经在我国空军服役了快30年的老三代半战斗机不同,从飞机使用寿命角度来看,歼-11B飞机起码能服役到40年代,那么在20年代中,逐步对这些飞机进行现代化改装,提升作战能力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歼-11B的改装可能以歼-11D原型机为基础,换装新型的火控雷达,改进全机主要航电系统,对机体结构进行检修维护,飞控系统也可以预料全面按照歼-16、歼-11BS的标准改为全权数字化飞控。

至于具体按照什么标准进行改装,例如其雷达究竟是采用类似苏-35“雪豹E”那样原理的机相扫结合雷达,还是较为先进同时也更昂贵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现在做预言或许有些早。不过,607所和14所都推出了可供歼-11系列使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就看到时候选用哪种了。

500

可以肯定的是,改进后的歼-11B战斗机将会具备较为完整的对地攻击相关系统,毕竟作为一种21世纪的机型,再搞“不为对地攻击付出一磅重量”也实在太没有道理了。

相比歼-11B,歼-10在过去的十年中,反而是经常在各类演习中担负投掷激光制导炸弹的任务。

在之前十年中,曾经提出过对歼-10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度改进的方案,这种设计方案计划使用歼-20相关的航电和结构技术,对飞机的结构进行进一步深度减重,使其空重进一步降低。

如果这个方案得以完成,由于其推重比、升阻比等方面性能的进步,该机飞行性能完全可能成为“三代半之王”,甚至可能实现超音速巡航性能,这样的多用途战斗机在对地攻击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潜力。当然这个设计方案最后没有能够落实。

事实上在强-5逐步退出现役后,我军就已经没有一种类似它的廉价轻型攻击机,而是几乎全由高性能的多用途战斗机或者战斗轰炸机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500

但是在20年代,一种相对廉价的,专职对地攻击的作战飞机依然被需要。

针对这方面需求,美国选择了延寿A-10攻击机(之前还一度提出要开发轻型攻击机,但现在这个项目在2021财年计划中已经胎死腹中),俄罗斯选择了在苏-25基础上开发苏-39。

对于我国而言,强-5的载弹量、留空时间和改进余地都远不如A-10和苏-25,基本上不可能再继续承担重要任务。

虽然洪都集团也曾提出以教练-10为基础开发新一代强击机,目前已经出现能够携带武器,执行作战任务的教练-10改进型,该机采用了无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发射霹雳-12导弹,也能携带我军的各型空对地武器。

也就是说未来我军或许会装备一种以教练-10为基础的多用途战斗机,能够执行对地攻击和国土防空作战任务——作为一种取代现有二代机的机型,这种飞机因为其廉价性和在低烈度战场上的有效性,可能 成为与A-10,苏-39对应(虽然性能特点有相当不同)的新一代轻型多用途战斗机。

此外从目前解放军的动作来看,20年代可能中国空军在对地攻击方面还将更多的引入无人机,尤其是今年国庆阅兵上首次展示模型的攻击-11无人机。该机的后续发展还很值得观察,不仅仅是是在对地攻击这一个方面。

各种类型的作战无人机将成为20年代中国空军一个很可观的发展要点,而在现在的技术背景之下, 无人机用于对空作战的难题还很多,但是用来执行对地攻击却并无大问题。

当然除了飞机本身,对地打击能力还受到其他方面的限制,我们下一期就从机载弹药的角度来看一下,20年代我国空军可能还有什么新的进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