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行的妄言:现代医学助力中医实现升级
昨天发了两篇文章:《我认为我找到了中医黑的源头》和《对中医和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看了很多观友很有深度的回复,我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在这里集中讨论一下。
插入一个思考要素,请注意学习知识同时所带来的排他性(人性天然缺陷),尽量不要代入这个情绪。
对中医改革,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是大家的共识。我看到很多观友的注意力在中医本身的正本清源上,我对中医了解有限,所以我对观友们提出的各种深入探讨跟随不上。想不清楚的就不想了,走不通就换条路试试!
我有一个跳出中医演进本身的想法,借鉴我们国家发展工业的历史,相比中医,新中国刚成立时,基础更差,中医受到这么凶猛的冲击,根基未动,所以不需要当初的苏联援建这样的外界介入,靠自我更新,完全可以迎头赶上。
中医现在需要的是吐故纳新、去芜存菁,要谦逊学习,能动手就不要哔哔。
中国工业是从仿造起,据说当初道教也是通过抄袭佛教快速完成体系构建的(没考据过,聊天所得,不过我想说干得漂亮),所以现在中医的很多偏玄学的内容,解释不清就先搁置,没必要卡死在这里,咱们先从走得通的地方上路。
先用现代医学反向解构中医,解释得通的地方就可以着手进行融合,可以使用现代医学辅助中医诊治,例如: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情,在定性上没有问题,在定量上肯定弱一些,那么好了,我们可以把根据传统的望闻问切结果如何开方,中间嵌入一个完整单元,就是把现在医学检测的各种结果,什么血检、尿检、X光、CT等等检查结果加入进来,丰富延展望闻问切的结果,然后再辅以一个标准手册(由中医专家提供的现代医学检测结果和中药成方的对照表),再结合中医医师本人的临床经验开出最后的药方,定量问题就解决了。
在什么场景下适合中医扬长避短呢,我是这么想的:
现代医学是工业化思想,医疗体系就像一条流水线,各个科室就是各个车间,这样的结果对通用型病人肯定性价比高(中医以学习借鉴为主),但是对复杂型病人肯定是弱项,不是所有病人都有机会被大规模召集各科专家进行会诊的,这样的统称为疑难杂症,这样的病人就像以太网处理数据包,巨型的和侏儒的都会被丢弃,人弃我取,中医可以接手过来,这就是中医的基本盘,现代医学治不好的,我再努力抢救一下!除了传统的望闻问切,病历里加上现代医学的检测报告和中医医师的个人判断,全国中医共享知识库,用人脑暂时替代AI,共同攻坚克难。
还有一些是现代医学认识不足的一些科目,例如皮肤科、过敏,利用中医治疗各种皮肤病的成方,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具化病例分析,提高理论水平和新药研发能力,与现代医学齐头并进突破。
中医应该打破流派、门第、山头之隔阂,辅以现代技术,像远程会诊、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强化中医的实战能力,落后不怕,知耻而后勇,不要被带骗了思路,陷于中医需要证明XXX存在,XXX是骗子等等争议之中,少杠多做。
在这里,我想竖立一个新的观念,老中医不等于好中医(我那个半吊子中医朋友告诉我,他向长辈请教问题的时候,长辈就很看好他,因为中医古书上的很多记载现在不可见,他们年纪大了,现代医学的很多知识他们学起来很吃力,而我这个北航信息工程毕业的朋友,用现代医学知识解构中医的时候,通俗易懂,逻辑自洽,十分有活力),好中医必然是学贯中西、创新能力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强的中医。
升级中医不是要强行让人接受中医好不好或者有没有效这些没什么争论意义的事。病人已经三甲医院、知名教授那里跑遍了,不行,那病人可以选择再让中医试着抢救一下,还不行,那就没办法了。喊“包治百病”的人念书时是没有学过“扁鹊见蔡桓公”吗?如果中医挽救了病人,那么中医黑就等同于造谣了吧!
我认为拥抱现代医学,应该从中医从业者学习现代医学开始,从实践入手,从用现代医学反向解构中医的具体知识点入手,一通则百顺,越通越多,润物细无声中,无声无息的完成中医的升级。
希望不久的将来,央视纪录频道中会有和《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并列的《现代中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