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是死之大义?(对屈原的评其死,论其生)
屈原死之前在想些什么呢,战国时期的人多奉两世说生死观,死后见祖宗,和祖宗生活在一起,死后也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所以那时的人宁可杀身取义也不苟活人间,显然屈原选择的是后者。
若有佛之轮回业报,屈原现世中遭受的苦难必定是上一生欠下的,今生还业报而已。可惜那时候没有佛教,屈原也不知道何为轮回。
若那时有道教,屈原会做何选择,应该会做一个现世仙人,隐于山野,隐于市吧。
我不知道他如何想以死来结束苦难,是厌恶当世的统治者对他的不公,还是遗憾自己生不逢时,死后去找祖宗团聚。现代人无从知晓。以那时的生死观来说,屈原之死,死在大义。
当“美政”难以传播与实行,人民生活在黑暗,宫廷腐败,统治者昏庸,世风日下,屈原热爱人民,热爱楚国,却因无力拯救而杀身取义之大义,理想破灭,再因生死观,屈原宁死不屈。
屈原作《离骚》,表达了他的愤恨幽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年轻时的屈原有才能,并且卓越。深得楚王信任,可惜,小人当道,遭受小人谗言,本该实现政治的政治抱负,本该大展拳脚青史留名,却被楚王疏远不再信任。理想破灭了,贬宫外放,屈原的尊严遭到了践踏。《抽思》中“望三五以为象兮,指彭咸以为仪”。《离骚》中“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想在不得志的时候投水自杀,在怀王时期就已经定下了。
屈原知道复兴楚国任重而道远,但他并没有放弃,直到秦军攻来时,他已经知道这个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他已经丧失了所有斗志,等待他的除了死亡也没有别的了。
投于汩罗,留下《怀沙》。中国人没有信仰,却有信念。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创立了楚辞,开辟香草美人传统。
楚地尚有氏族遗风,民风强悍,思想活跃,所以那时的文学作品也气势磅礴,写天神鬼怪,人神之恋。屈原作品想象力丰富,词采瑰丽,《离骚》中大量写到神话,日月风云。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不仅标志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也开创了新诗体。
屈原,是死得其所,死在大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