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观澜:民进党在台强势崛起(上)

民进党成立于台湾“解严”前夕的1986年9月,至今只有三十余年,然而已在岛内形成独大之势。

(一)初创

民进党最初源于威权时期的“国民党外反对派”,他们打着民主、进步与本土的旗号,试图对国民党的集权形成冲击。创党十八人小组中,就有着好几位党外“迫害”的受刑人、好几位受刑人辩护律师。1987年,蒋经国宣布开放“党禁”“报禁”,民进党从此转为公开活动。

凭借本土牌与清新形象,初创的民进党,支持率不断攀升。1992年,国府迁台以后被诟病为“万年民代”的立法机构全面改选,民进党得票率达到33%。紧接着,1993年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在当时的共计23个席位中,获得6席。尽管成果斐然,这与家大业大的国民党相比还是不成气候的。以国民党的傲慢,大佬们估计还瞧不起这帮反对派。

500

(二)翻身

但是事情正在起变化。从1994年开始,民进党以神之速度走向人生巅峰。这背后,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与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曾明里暗里给与某种支持。是的,自号“岩里政男”的李登辉是国民党的掘墓人,也是民进党的扶龙王。国民党内各色人等,曾支持这样一位主席,愚昧如斯啊。

1994年,北高市长和台湾省长第一次以全民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大家要知道,“冻省”以前,台湾地区共计4个省级行政单位,就是台湾省、福建省(仅金、马)、台北市和高雄市。所以这次选举是与前面所有的“地方县市长选举”不一样的,这个高一级。这次选举之前,这四个省级首长都是官派的。在台北市,国民党推出原官派市长黄大洲,新党推出青壮派赵少康,而民进党推出明星民代陈水扁。这一年,民进党第一次尝到了泛蓝分裂的甜头,陈水扁以45%的得票率当选台北市长。同时举行的高雄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吴敦义胜出;而台湾省长选举中,宋楚瑜胜出。这三个名字,在今天的台湾政坛仍然是高频词。

199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第一次以“自由地区”全民投票的方式进行。明统实独的李登辉获得跨界支持,以54%的得票率胜出。国民党内偏统的林洋港、郝柏村组合得票率15%,陈履安、王清峰组合得票率10%;民进党独派彭明敏、谢长廷组合得票率21%。这看似一个波澜不惊的选举,实际上标志着蓝绿板块的第一次重大移动。李登辉成功塑造出统独都不能明说的社会氛围,台湾本土认同走强。

500

1997年县市长选举,民进党12席、国民党8席。这是民进党第一次全面赶超国民党。这次选举中经典的一幕是,罹癌的前“立委”卢修一抱病出席苏贞昌的选前之夜,当着万千选民“惊天一跪”,把苏贞昌稳稳地送上台北县长宝座。这是民进党在选举中大打苦情牌的一个缩影。

1998年,北高市长第二次民选。在高雄,谢长廷阵营利用编造的绯闻录音带事件,险胜吴敦义;在台北,蓝营空前团结起来,形象良好的马英九打败了陈水扁。而4年前才当选的台湾省长宋楚瑜,因为李登辉操作“冻省”而丢了工作。这次选举,出了一个冤大头吴敦义,还造就了两个满腔悲愤的人:那就是陈水扁和宋楚瑜。

2000年,地区领导人第二次民选。国民党推出了中规中矩的连战萧万长,出走了满腔悲愤的宋楚瑜张昭雄,而民进党整合出高人气的陈水扁吕秀莲。这场景和1994年台北市长之战有点像了。选前遥遥领先的原本是宋楚瑜,但李登辉打出“兴票案”让宋转入颓势。选举结果,陈水扁以39%的得票率险胜,走上权力之巅。民进党再次尝到了泛蓝分裂的甜头。

靠着李登辉这只老狐狸的翻云覆雨,1990年代的国民党在岛内主导力不断下降,而民进党趁势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未完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