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军队有没有在漠北打过仗?
首先说明一点,唐代的“天山”不是现代新疆的“天山山脉”,而是外蒙古的“杭爱山脉”,也就是汉代“燕然山”、突厥和回鹘的圣山“郁督军山”所在地。
明白这个,就不会不觉得唐代有没有在漠北打过仗了吧?
就举这几个例子吧:
1、唐灭薛延陀之战(主要作战地点——郁督军山,今外蒙古杭爱山脉中的某山,具体是杭爱山脉的哪儿还有争议)
唐军在漠南闪电擒获颉利可汗后,东突厥主力消亡,漠北为铁勒强部薛延陀所占据。薛延陀汗国起初对唐友好,但因为唐朝政府扶持唐属东突厥人占据漠南,使得薛延陀汗国觊觎漠南的希望无法实现,导致两国摩擦不断。最终薛延陀大举入侵漠南,被唐军击溃。随后薛延陀一带雄主真珠毗伽可汗夷男郁郁而终,其继承人咄摩之在惶恐中自去汗号,愿意臣服于唐。但铁勒其他部落畏惧薛延陀再度崛起,纷纷请唐军剿灭薛延陀。于是在贞观二十年,李绩率军攻入自柔然汗国以来象征漠北正统所在的郁督军山,剿灭了薛延陀汗国。
2、平定乙注车鼻可汗之战(主要作战地点——阿息山,外蒙古察图斯博格多峰东麓)
李靖和李绩突袭颉利可汗于漠南,并闪电般擒获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霸业消亡之后,其实实质意义上的东突厥汗国并没有完全灭亡。蓝突厥贵族阿史那斛勃率领突厥余部盘踞于金山之北,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科布多一带,依然保持一定实力。在薛延陀汗国强盛时,斛勃假意臣服薛延陀汗国。薛延陀的大汗真珠毗伽可汗(也就是夷男)曾派兵追击斛勃,结果中了斛勃的埋伏。击退薛延陀的追击站稳脚步后,斛勃自立为“乙注车鼻可汗”,宣称继承了颉利可汗的东突厥大汗之位,忠于突厥的葛逻禄、拔悉密、处木昆等部落依然对其效忠。
唐灭薛延陀后,唐太宗决定拔掉这个突厥残余政权。在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命高侃率军剿灭斛勃,高侃至漠北后,调集铁勒的回纥、仆固等部族为支援,并策反葛逻禄人和拔悉密人。斛勃不敢决战,率众不断逃亡,高侃一路追击,在阿息山(外蒙古察图斯博格多峰东麓)追上了斛勃,斛勃所部一触即溃,随后高侃派兵一路追击斛勃至金山,将斛勃擒获。从此一直到后突厥复辟,突厥人在漠北再无政权。
3、显庆五年郑仁泰平铁勒叛乱(主要作战地点——独乐水,外蒙古土拉河流域)
唐灭薛延陀后,一直扶持回纥以便控制铁勒诸部,引起其他铁勒部落的不满。显庆五年,仆固、同罗、思结、拔野古等部落联合叛乱,唐朝政府派郑仁泰率军镇压,三战三捷,斩其首领而还。
4、龙朔二年,郑仁泰镇压铁勒反叛失败(主要作战地点——仙萼河周边,外蒙古色楞格河流域)
回纥首领比粟继位后,受铁勒各部首领蛊惑,反叛唐朝。唐军遂立即镇压,郑仁泰率军压制思结、多滥葛两部,两部遭遇唐军后立即投降,副将杨志执意追杀,结果战败。郑仁泰再度率军追击,结果粮草吃尽又遭遇大雪,还追不到两部人马无法抢掠给养,唐军又冻又饿,随即四散寻食,士卒尽失。等郑仁泰返回漠南,一万多大军仅剩八百人。
5、龙朔二年,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主要作战地点——天山,外蒙古杭爱山脉)
郑仁泰出师不利的同时,薛仁贵率军与回纥为首的铁勒九姓主力决战,三箭射杀前来叫阵的铁勒勇士三人,回纥人本来反叛决心并不坚定,旋即投降。
6、天宝二载,王忠嗣北伐(主要作战地点大约在外蒙古西部及新疆俄罗斯一小部)
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发动“阿史那革命”推翻后突厥统治之时,王忠嗣也趁机策应,率军越过大漠,向突厥人效忠的西叶护阿布思、右杀葛腊多、默啜的孙子勃德支、毗伽可汗和登利可汗的女儿等人纷纷率部众南下投降唐朝。王忠嗣转战外蒙古西部(据其碑铭,曾追击至多逻斯,即额尔齐斯河流域),击破突厥残余阿波达干十一部,随后率军返回。这一次北伐,使得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实力大损,随后在与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决战时,被回纥王子磨延啜擒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