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茶决定命运的海关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闽东的茶香不仅飘向世界,也为普通民众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1911年中国东南隅的一个小岛,一幢黄色两层的小洋楼静静立在半山腰上,开窗即可看到整个海岸线和海港码头。小洋楼大门右侧有一条石路,蜿蜒伸向海边的码头。两边没有商铺的石路,却比岛上的市集还热闹。想要出港的商品必须在这栋小洋楼里报完关税才能出发。这里与别处港口不同,这里带货进港的船只极少,不少商船都是空船进港满载而出。不论在码头仓库还是正在搬运上船的货物,一眼望去总是规格统一的茶叶包装,偶有零星的纸品、陶器夹杂其中,毫不起眼。

500

三都澳福海关旧址

这里不是清政府被迫向世界开放的广州港、宁波港,而是在它们之间的三都澳港口。三都澳位于福建省东部,是清政府为自强民族产业主动对外开放的港口。那幢黄色的小洋楼便是依此港口建立的海关——福海关,是当时福建省对外出口的第三大海关。福海关是一个奇特的海关,与其他海关不同,它是一个由茶叶决定命运的海关。

1

闽东也产茶

说到福建省产的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安溪铁观音、福州茉莉花还是武夷山大红袍?其实福建省不仅泉州、福州、南平等地产茶,位于福建省东部的宁德(又称闽东)也曾在世界茶市笑傲江湖,尤其以福安坦洋功夫、白毫银针等茶叶品牌闻名海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闽东出口的茶叶量甚至达到福建省总出口量的90%。

早在晋代,闽东人就开始饮用茶叶了。到了唐朝更是开辟了大量茶园,制备贡茶。目前闽东所辖的蕉城、霞浦 、福安、福鼎在唐代皆属长乐郡,《新唐书》中就留有“唐朝贡茶地区有:江南道……福州长乐郡”的记录。日本的空海大师因海难登陆霞浦赤岸乡,归国时还特意从霞浦带走茶籽和制茶技术,到日本发展种茶技术。当时的闽东地区除了沿海因自然条件不利于茶叶种植外,各地均有茶园,尤其是山区地区,高山雾绕,极其适合茶叶生长。即使到了现在,全市20%的乡镇仍有种茶。

500

白毫银针

早期闽东的茶叶种植主要进贡和自用,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贸易。清乾隆年间,朝廷规定茶叶只可通过商行代办由广州出口;嘉庆二十二年,又明令闽东茶叶不能从福州或厦门转口直发广州。此时,闽东的茶叶想要走出山区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先将茶叶运往南平崇安,再运往江西,经赣江到广州港出口;第二条路则是通过福鼎分水关转运到温州,再由此汇集至上海出口。明明是向南到广州比较快,却一定要向北绕个大圈。福建与江西或浙江的交界都是崇山峻岭,在没有高铁、公路的时代,只有山脉间产生的自然隘口可供人跨省通行。当时蕉城(目前宁德市政府所在区)父老外出必须通过飞鸾岭或者白鹤岭,不翻越一座山岭就无法与外界沟通。到了绿皮火车的时代,从离南平最近的古田县乘火车出发,到南平需要2个小时,到江西鹰潭需要4个小时,而蕉城到古田尚需汽车奔波3小时。清代茶叶的外运全靠人力肩挑背扛,闽东茶叶的外运之路艰难可见一斑。

闽东茶叶的出口面临严峻运输问题,货运成本极高,但即使交通如此不便,来闽东买茶叶的外地商行仍然体现出令人吃惊的购买力。1881年的清光绪年间,仅福安坦洋一个乡就有茶行36家,年产茶1000多吨。就连在闽东西北角的山区县——屏南县,仅其所辖的一个棠口村的“万象春”茶行,一年交易的红茶就可达到70吨。清代鼎盛时期,全闽东(宁德市)出售毛茶达到7000吨。“茶”香不怕巷子深,不断“买买买”的国内外商行,印证了闽东茶叶品质。

清代闽东红茶、绿茶、白茶均有生产,但以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两种红茶为主,兼有白毫银针、乌龙红茶、小珠绿茶等白、绿茶品种,就连茶末、茶梗等都能出口创汇。彼时闽东茶叶品牌林立,外销畅通。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等红茶品牌主要销英、俄、德等欧洲国家。莲心、天山芽茶等绿茶系列多经华北内销或运抵福州、台湾制作花茶,也有部分销往越南、缅甸等国。白茶则以白毫银针、白牡丹为主要品类,主要销往港、澳、南洋一带。

500

乌龙红茶

福安坦洋乡曾流传着一首《十二月择茶歌》:“正月择茶春头时,福州茶客还未来。等到三月茶客到,坦洋诸娘笑迷迷。春茶开市人热闹,四处山村都出奇。……天光起床好快饭,去到茶馆择茶干。……白茶先择去出卖,乌茶后择价钱昂。绿茶细择粒粒宝,红茶争择卖番邦。……也择黄道好日子,去送茶客上大船。船在水面飘飘去……”除了十一、十二月日子清淡外商离去外,一年十个月都的坦洋乡都因茶热闹非凡,普通采茶女都能赚得“白银三百两”“衣衫三十箱”。闽东的茶香不仅飘向世界,也为普通民众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2

建港出口

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列强逐步瓜分我国沿海成熟的口岸。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国家经济实力,清政府考虑自开商埠。“福建三都澳、湖南岳阳和河北秦皇岛3处开埠,这是自开商埠的开始”“而单以正式设关开放的时间为断……诚如是,则三都澳将居于榜首”。

1899年5月8日,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准在三都澳设立福海关,福海关为继福州的闽海关和厦门的厦海关后,福建的第三个海关。因为闽东(宁德)区域古称福宁府,故称为福海关。福海关建立后闽东茶叶的外销之路“插上了翅膀”,茶叶贸易发展迅速。

三都澳能作为清政府自开商埠的第一选择,就不得不提三都澳独特的地理环境。

500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三都澳包括了从东冲口(红字1所示即为东冲半岛,左侧水域即为东冲口)到内陆的整个海域,包括官井洋、东吾洋、覆鼎洋、南澳、北澳、里澳、妒门港、白马港、盐田港。三都澳口小肚大,只有东冲口连接外海。东冲口朝向东南面,港口内侧群山环绕,避风环境极好。三都澳共有171.4公里的海岸线、88公里的深水岸线,港口全年不冻不淤,50万吨的巨轮全天可自由出入而不用等待潮水涨落。其水深超过达10米以上的水域有173平方公里,航道水深在30米以上,最高达到115米。反观有“欧洲门户”之称的鹿特丹港,港区面积才100平方公里左右,港口码头总长42公里,平均航道水深仅18米,最深处22 米。不仅面积小于三都澳,而且水深10米以上的区域仅为三都澳的八分之一。三都澳作为一个天然良港的更重要特点在于其海岸线不是泥沙或岩石呈坡状向外延伸到大海,而是一个垂直的断面,非常有利于巨轮进港停泊。

三都澳不仅自身建港条件好,而且从宏观上看,三都澳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距台湾、香港、日本航路均不远。在这建立港口,有利于打通福建对外贸易通道,促动福建货物外运,为国家设立自主可用、可控的沿海港口。


3

福海关,一个为茶而生的海关

1899年的闽东,人民生活用品基本自给自足,尚无必须的进口物资。所产土货如茶叶、陶器等亟待外销。福海关的建立之初最主要是为茶叶出口提供便利。闽东茶叶的对外贸易已成规模,在此开放港口,将降低茶叶运输成本,提升贸易竞争力。

开埠当年,福海关进口税收为0,出口税仅4209海关两。但高效的外运通道激发了闽东人民茶叶种植的热情,出口量较路运时增长了2.78倍。英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荷兰、瑞典、西班牙等13个国家的21家公司都在三都澳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茶叶等各类物资的外销。闽东茶叶再也不需要通过人力运到江西或浙江了,各县市的茶叶直接汇集到三都澳即可由此北上上海或到南下福州、香港转口外销。

经由福海关进口物资多为生活用品如煤油、火柴等,出口则以茶叶、纸张、瓷器、茶油等,其中,茶叶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是福海关收入的命脉所在。11年后的1910年,福海关全年关税收入1162229国币千元,占全省海关收入的69%。其中进口税仅占1086国币千元,出口税高达156720国币千元,出口占整体收入的96.6%(不含复进口税、船钞、子口税)。经由福海关的出口的茶叶占全省出口量的46.33%。

500

福海关遗址

1917年伦敦茶市暂停,1918年英国引进印度茶叶的同时禁止华茶进口,闽东外销茶因此大受打击,销量下降30%。但1920年又恢复生机,出口量恢复到5579.6吨。皆因“欧美各国所存红茶无多,故华茶之销路甚形畅旺,且自民国八年特许红茶免税以来,茶叶逐见起色”。

从1900年到1934年的三十四年间,全市茶叶基本均由福海关转口或直接外销,平均每年外销茶叶5277.79吨,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39%,最高时达到福建省出口茶叶总量52%。年贸易总值保持在7573国币千元的规模,出口茶叶税占港口总税收的80%-99%,贸易顺差均在2000国币千元以上。最高时贸易总值达到10948国币千元,顺差2822国币千元。

茶叶的出口促进福海关的发展,确保税收的增长,而福海关开放所带来的便捷交通又进一步促进了闽东茶叶的生产和发展。以出口茶叶为主,进口量少且均为工业化产品,让福海关长年保持贸易顺差,也成为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以茶为主的通商口岸

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物流体系失效,日寇封锁沿海航路。福州、厦门口岸功能减弱,省内大量物资改由福海关转运香港。但战争带来的影响不只于此,闽东人民从此集中精力抵御外辱,茶叶生产量日渐下降。茶叶生产减少加之外运通道的失效造成国外茶叶市场萎缩,进一步导致闽东茶园的减少。在负反馈的恶性循环下,1936年闽东仅产茶2156吨,不足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1939年,日寇发现三都澳口岸的重要性,先后于1939年9月和1940年7月对三都岛进行轰炸,岛上各类建筑丧失殆尽,人民遭到日寇屠杀,三都岛成为人间地狱,港口功能基本丧失。经由福海关出口茶叶2500吨/年。1942年因茶叶出口量下降导致收入下降,福海关降级成为闽海关的三都支关。部分闽东的茶叶改由福鼎沙埕出口,三都澳失去了茶叶,福海关也失去了灵魂。

500

三都岛的清晨

1944年6月日军垂死挣扎,再次空袭三都岛,岛上复建未成再度受损,居民纷纷离岛,三都澳港口功能全部丧失,港口日益萧条,再无往日荣光。1952年7月,基本国防建设的需要,三都港民用功能关闭,改建军港。三都支关同时撤销。

4

三都澳的今生

闽东的茶叶虽经战火失去国外市场,但解放后迅速恢复生产,红茶仍大量出口苏联,茶叶出口量仍傲视全省。之后茶叶生产陆续经历“红改绿”、发展放缓等问题,被泉州、南平等地超越。好在如今已集中精力发展高山茶、福鼎白茶和坦洋工夫红茶,向多品类、精制茶方向发展。每年的福鼎点头开茶节等活动都在宣告闽东的茶叶生产正在恢复生机。三都澳港口已改建军港,民用海域如官井洋等主攻大黄鱼养殖,成为全国大黄鱼最大的人工产区,基本包揽了全国大黄鱼市场。三都澳对面的城澳港口,承担了原三都澳民用港口的功能,列入宁德港区范围,同漳湾等区域一起重新建立宁德港,以散、杂货和旅客运输为主。

因茶而生的福海关见证了闽东自强、救亡的过程,虽然现在的海关办事处已经改做教育基地,但它在闽东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仍将在铭记。

站务

全部专栏